<p class="ql-block"> 四大名楼是一泛称,特指山西永济鹳雀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p> <p class="ql-block"> <1>、鹳雀楼: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的故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黃河岸畔、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时兵家修建的军事建筑。因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 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又因其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鹳,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又称“鹳雀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渙《登鹳雀楼》最负盛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p><p class="ql-block"> 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 欲穷千里目,</p><p class="ql-block"> 更上一层楼。</p> <p> 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br></p><p> 历史沿革: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一580年间),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p> <p> 清朝李瀚有《河中鹳雀楼集序》云: 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唐世诸公多有题咏。历宋至今明昌时尚存。有河中府录事李逵书楼额。</p><p><br></p><p> 元代王恽《登鹳雀楼记》中云: “至元壬申(1272年)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戌寅,按事此州,获登故基,徙倚盘桓,逸情云上,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旧志云: “明初时,故址尚可按,后尽泯灭,或欲存其迹,以西城楼寄名曰鹳雀”。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 “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蒲州府志》云: 鹳雀楼旧在城西河洲渚上,周(557一571年)宇文护造。</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1992年9月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修鹳雀楼”。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20O2年9月26日,新鹳雀搂落成开始接待游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约557一571年,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军镇河外之地蒲州,始建鹳雀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约704年前后,唐朝才子王之游蒲州,登上鹳雀楼,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不朽诗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22年(金元光元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从此,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72年,冬元朝王恽游蒲州,登鹳雀楼旧址故基,并写下了《登鹳雀楼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 992年7月,永济县召开了鹳雀楼复建方案论证会。会议由国家著名建筑学家郑孝燮、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主持。论证会肯定了规划方案,初步选定楼址。9月山西省计委、旅游局将“关于申请恢复全国四大名楼之一一一鹳雀楼项目建议书的报告”上报国家计委和旅游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将江泽民题写的《登鹳雀楼》诗原件托山西省委转送永济县委。6月,运城行署“关于复建鹳雀楼的请示”由省长胡富国批阅: “先立项,同意上报”。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孙钢到永济考察鹳雀楼新址,并对“修复方案”提出修改意见。</p> <p> 1994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江泽民到永济观察,现场询问鹳雀楼的重建情况,并察看楼址。7月,山西省常务副省长刘泽民与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刘毅考察鹳雀楼项目,提出国家、省、地方各拿l/3进行投资建设的意见。</p><p><br></p><p> 1996年1月,省计委下达“关于复建永济市鹳雀楼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并对楼址、建筑面积、总投资、三方筹资额、形制等作了具体规定。5月,“山西省永济鹳雀楼复建工程指导委员会”成立。6月,永济市政府开始鹳雀楼占用滩涂土地的划拨兑換、附着物补偿等工作。7月,鹳雀楼复建指挥部委托山西省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对复建设计初步方案修改完善,并按设计编制图纸设计说明、工程做法、工程预算等。8月,永济市召开鹳雀楼复建方案修改审定会,从四种仿唐三种仿明方案中选定仿唐第三种方案。</p><p><br></p><p> 1997年4月,山西省计委对永济市鹳雀楼工程初步设计作了批复。5月,永济市政府组建了“永济市鹳雀楼景区管理处”。12月,山西省计委 批准了鹳雀楼复建工程开工的报告。12月31日,永济市在鹳雀楼复建工地举行“奠基开工仪式”,副省长薛军等领导为工程开工奠基、剪彩。</p><p><br></p><p> 1998年3月,鹳雀楼复建工程列入运城地区重点建设项目。11月,“鹳雀楼主楼工程招标”在普 救救寺进行。</p><p><br></p><p> </p> <p> 2O00年5月,鹳雀楼复建工程列入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10月31日国家文物局中国圆明园研究会会长马瑞田先生在对唐代彩画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承担鹳雀楼唐代彩画设计工作。12月31日,鹳雀楼复建工程主楼结构封顶,永济市举行隆重典礼。</p><p><br></p><p> 2001年《永济市鹳雀楼景区详细规划》在太原进行专家评审。3月,鹳雀楼景区列入山西省“十五”期间建设的“十大旅游景区之一”。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太原视察期间,应山西省委,省政府之请,为鹳雀楼题写了楼名匾额; 29日,省委书记田成平来鹳雀楼工地现场办工。9月14日,省长刘振华来鹳雀楼工地现场办公。</p><p><br></p><p> 2002年4月11日,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来鹳雀楼视蔡; 4月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任建新来鹳雀楼视察…</p><p><br></p><p> 9月19日,鹳雀楼试开放庆典活动与2002年山西永济世界情侣月活动同时举行。10月1日 ,鹳雀楼正式对国内外游客开放。</p> <p> 景点景观: 鹳雀楼四周以古典园林分布,呈“四区十二点”布局结构。</p><p><br></p><p> 1、名楼浏览区。包括: 门殿、鹳影湖、唐韵广场和名楼中心浏览区。</p><p><br></p><p> 2、黄河风情浏览区。包括: 蒲州风情园黃河风情馆和柳园。</p><p><br></p><p> 3、山水浏览区。包括: 苍山苍林自然景观区、吉祥如意湖和鹳雀宛。</p><p><br></p><p> 4、康乐游览区。包括 : 蒲津康乐园、唐代马球场和日潭戏水园。 </p><p><br></p> <p> 建筑结构: 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內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O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一层主题千古绝唱和大唐蒲州盛景; 二层悠远流长(华夏根祖文化); 三层亘古文明; 四层黄土风韵; 五层旷世盛荣; 六层极目千里,使盛唐的氛围和华厦文明得到充分展示。</p><p><br></p><p> “ 字文护戌边筑楼”、“王之渙旗亭画壁诗名扬”、“毛泽东主席手书登楼诗”、“江泽民总书记三题鹳雀楼”等名人佳话,都为鹳雀楼增光添彩。</p><p><br></p><p> 鹳雀楼的油漆彩画是国內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是国內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进行了油漆彩绘,立刻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起来,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p> <p> 文化底蕴: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距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有感而发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 “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p><p><br></p><p> 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畅当的《题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p> <p class="ql-block"> <2>、江西南昌滕王阁: 巍然耸立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名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婴,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后迁到 洪州 (南昌 )任都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南昌他别无建树。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 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便是“滕王阁”。</p> <p class="ql-block"> 滕王阁: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因唐大宗李世民之弟一一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名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p><p class="ql-block">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被封于山东滕州,为滕王。唐显庆四年(659年),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 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恆的经典。滕王阁采取独特“明三暗七”格局,台座以上的主阁是三层带回廊建筑,內部共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阁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29日,南昌滕王阁旅游区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 唐永徽三年(652年),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都督,次年又在洪州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此阁,王勃写成《秋日登洪府腾王阁饯别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观察使纥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大观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阁,丞相范致虚为之作《重建滕王阁记》曰: 阁“崇三十有八尺,广旧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 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元代腾王阁几经战乱而破败不堪,元至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腾王阁,阁高五丈六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书罗钦顺撰《重建滕王阁记》曰: “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滕王阁毁于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大中丞王佐发起募资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围攻南昌,滕王阁付之一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江西巡抚蔡士英重建滕王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阁毁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将滕</p><p class="ql-block">王阁毁于火灾,安世鼎再次重建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滕王阁又遭火焚,由中丞宋荦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十一年(17O2年),滕王阁又大火,江西巡抚张志栋又重建滕王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滕王阁又被大火烧毁,惟御碑亭幸存,巡抚郎廷极随即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九年(1731年),滕王阁毁于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总督赵宏恩、巡抚俞兆岳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滕王阁遭火毁。不久修复。</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滕王阁又遭火毁,江西巡抚傳绳勋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奉命出征安庆,赖汉英、胡以晃率军进攻南昌,围城三月,清军方面由安徽巡抚江忠源稳守南昌,把总李广宽被太平军乱枪击毙,滕王 阁被烧成一片灰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末年(1908年),滕王阁又遭 火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宣统元年(1909年),滕王阁重建,此时 清廷内外交困,民穷财尽,修阁规模大不如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崇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腾王阁计划草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9年10月8日,第二十九次重建滕王阁落成。</p> <p class="ql-block"> 建筑格局: 总体外观,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O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达3、5米。勾头、滴水均特制瓦当,勾头为“腾格秋风”四字,而滴水为 “孤鹜”图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循南北两道石级登临一级高台。一级高台的南北两翼,有碧瓦长廊一级高台朝东的墙面上,镶嵌石碑五块。正中为长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块汉白玉横拼而成,约1O米长、1米高,外围以玛瑙红大理石镶边,碑文为今人隶书 韩愈《新修腾王阁记》。</span></p> <p> 由一级高台拾级而上,即达二级高台(象征城墙的台座),由高台登阁有三处入口,正东登石级经抱厦入阁,南北两面则由高低廊入阁。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 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p> <p class="ql-block"> 內部结构: 主阁的梁枋彩画采用宋式彩画中的“碾玉装”为主调,辅以“五彩遍装”及“解绿结华装”。室内外所有梁枋各明间用“碾玉装”,各次间用“五彩遍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厅: 走进大厅,扑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一一《时来风送滕王阁》。这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恆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阁一层: 主阁一层檐下有四块横匾,正东为“瑰伟绝特”九龙匾,內容选自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 正西为“下临无地”巨匾; 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别为“襟江”、“带湖”二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正厅的墙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画《人杰图》,画高 2、55米,长20多米。</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也是阁中一个重要层次。中厅屏壁有 2、8米x5、5米的丙烯壁画《临川梦》,取 材于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牧丹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丙炳壁现《地灵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层也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廊檐下四块金匾,內容出自《腾王阁序》。 第五层是最高的明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六层是腾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2米x5米的苏东坡手书“腾王阁”金匾各一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 相关诗文,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们以滕王阁为歌咏主题的诗作数不胜数,今传世名作作品举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代: 王勃《月王阁序》; 张九龄《登城望西山作》; 白居易《钟陵饯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风俗文化: 滕王阁在古代被人们看做是吉祥风水建筑,古谣云: “藤断葫芦剪 ,塔圮豫章残”。“藤”谐“腾”音,指腾王阁; “葫芦”,乃藏宝之物; “塔”,指绳金塔;一,“圮”,倒塌之意; “豫章”亦指南昌。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负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 “文笔峰”。滕王阁坐落于赣水之滨,被古人誉为“水笔”,古人云: “求财去万寿宫,求福去滕王阁”。可见腾王阁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的神圣地位,历朝历代无不备受重视和保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时,滕王阁也是古代储藏经史典籍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古代的图书馆。而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也多喜欢在此,贵为天子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大胜陈友谅后,曾设宴阁上,命诸大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p> <p class="ql-block"> 荣誉称号: 滕王阁风景名胜区荣获由中央文明委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O01年1月南昌腾王阁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OO4年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29日,南昌滕王阁旅游区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2016年被国务院评为国家5A级历史风景名胜区备(候) 选名单,成为南昌第 一个进入5A级备选名单的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p> <p> <3>、湖北武汉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汉的蛇山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30余次之多。</p><p><br></p><p> 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毀是清末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汉阳门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城楼,很快将这千古名楼化为灰 烬,仅存数千斤宝盖铜楼鼎一架。</p><p><br></p><p>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p><p><br></p><p> 后來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p> <p>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p><p><br></p><p>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p><p><br></p><p>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p><p>柱支撑,外部由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p><p><br></p><p> 黄鹤楼外铸铜黄鹤造型、就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 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p><p><br></p><p> 黃鹤楼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历史变迁: 崔颢诗里的黃鹤楼早就被毁了?如今山黄鹤楼又是怎么回事呢?</p> <p> 黃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p><p><br></p><p> 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p><p><br></p><p>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p><p><br></p><p> 黄鹤楼雄距蛇山之巅</p> <p> 康永泰元年(765)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黃鹤楼铜铸的楼顶。</p><p><br></p><p> 黄鹤楼约翰·汤姆逊于1871年在汉阳门城门瓮城墙上摄</p> <p> 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5O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 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p><p><br></p><p>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p><p><br></p><p> </p> <p> 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开工。</p><p> 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p><p><br></p><p> 2020年6月1日武汉地标、国家5A级景区黄鹤楼恢复常态开放。届时,黄鹤楼主楼内部以及周边展馆将面向游客重新开放。</p> <p> 名称来历: 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一说便是帶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他的《述异记》中的“驾鹤之宾”,后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里; 还有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 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p><p><br></p><p>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士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p> <p> 《江夏县志》所引的《报应录》也有同样的说法。据它所说,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 “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 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沒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支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的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p><p><br></p><p>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你,满足你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 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沒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楼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了十年赚下观银两在黄鹤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p> <p> 景观介绍: 1985年落成的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p> <p> 一楼: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 ”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黄鹤楼所在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成为武汉的一个标志。</p><p><br></p><p> 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像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內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 ”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p><p><br></p><p> 二楼: 二楼大厅的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 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 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以及节日。</p><p><br></p><p> 黄鹤楼古图</p> <p> 三楼: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p><p><br></p><p>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成几个小厅,內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腾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受化的韵味和美惑。</p> <p> 相关诗词: 黄鹤楼自创建经历170O多年,被誉为天下名楼,吸引了历代众多著名文学奖、诗人,仅旧志中收录的诗文就多达近400多篇(首),对于常见的诗词如:</p><p> 唐代,崔颢《黄鹤楼》</p><p> 阎伯理《黄鹤楼记》</p> <p class="ql-block"> <4>、岳阳楼: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 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O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 因北宋腾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名于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主楼为长方形体,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 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岳阳楼一楼悬挂《岳阳楼记》雕屏及诗文、对联、雕刻等; 二楼正中悬有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朝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 三楼悬有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词雕屏,檐柱上挂“长庚李白书”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独特的盔顶结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及能工巧匠的精巧设计技能。</p><p><br></p><p> 1988年1月,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8月,岳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5年1月30日,岳阳楼入选湖南十大文化遗产。2011年9月,岳阳楼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历史沿革: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岳阳楼为东汉末年横江将军鲁肃始建的阅军楼。</p><p><br></p><p> 西晋时期,称鲁肃阅军楼为“巴陵城楼”。</p><p><br></p><p> 东晋熙年间(405年一418年)以前,曾被毀无楼。</p><p><br></p><p>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重修巴陵城楼,楼由军事设施变为观赏楼; 同年,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南朝宋元嘉十六 年(439),分长沙郡北部的巴陵、蒲圻、下隽及江夏郡的沙阳县置巴陵郡,扩建郡城时,对岳阳古城楼(巴陵城楼)有所修茸。</p> <p> 唐贞观年间(627一649),重修岳阳古城楼(巴陵城楼),使楼阁初具规模。</p><p><br></p><p>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再次扩建,取名南楼,又名岳阳城楼。</p><p><br></p><p> 唐天宝年间(742年一756年),重加版筑府城,重修岳阳楼。</p><p><br></p><p> 中唐(766年一835年)时期,诗仙李白赋诗后定名“岳阳楼”。</p><p><br></p><p>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岳州知军州事腾宗谅重修岳阳楼,并拟修筑偃虹堤。</p><p><br></p><p>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楼毁于火灾; 元丰二年(1079年),岳州代理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p><p><br></p><p>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州知州军孙勰重修岳阳楼。</p><p><br></p><p>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岳阳楼损于大火。</p><p><br></p><p> </p> <p>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湖广总领所干办公事范漴重修岳阳楼。</p><p><br></p><p> 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岳州知州军翁忱主持重修岳阳楼。</p><p><br></p><p>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岳阳楼毁于大火。</p><p><br></p><p> 南宋宝庆元年至端平年间(1225年一1236年),重修岳阳楼。</p><p><br></p><p> 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岳阳楼毁于大火。</p><p><br></p><p>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岳州知州军赵汝归重修岳阳楼。</p><p><br></p><p> 元至元年间(1264年一1294年),岳州路达鲁花赤总管李应春重修岳阳楼。</p><p><br></p><p> 明洪武年间(1368年一1398年),重修岳阳楼。</p><p><br></p><p> 明宣德元年至正统三年(1426年一1438年),明威将军刘彦真整修岳阳楼。</p><p><br></p><p> 明成化七年(1472年),岳州知府吴节重修岳阳楼,楼刚成时即被雷火击中,致使楼仅剩两层,成化八年(1472年),小修岳阳楼。</p> <p> 明正德年间(15O6年一1521年),岳阳楼毁于大火。</p><p><br></p><p> 明嘉靖二年(1523年),岳州知府韩士英重修岳阳楼,编刻有《岳阳楼诗集》; 嘉靖六年(1527年),岳州大水成灾,岳阳楼柱被雷击破;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岳州知府李临阳重修岳阳楼。</p><p><br></p><p> 明隆庆元年(1567年),岳州知府李时浙缮修城桓,重修岳阳楼。</p><p><br></p><p>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岳阳楼。</p><p><br></p><p> 明祟祯十一年(l638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岳州,岳阳楼毁于兵火; 崇祯十一年(1638年),推官陶宗孔重修岳阳楼,楼左筑掌大室,附筑仙梅堂。</p><p><br></p><p> 清顺治五年(1648年),岳阳楼毁于兵火; 顺治七年(1650年),岳州知府李若星重修; 顺治十四年(1657年),岳阳楼毁于大火。</p><p><br></p><p> 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岳阳楼; 康熙三年(1664年),岳州古城岳阳门倒塌,门上岳阳楼遂毁; 康熙年八年(1669年),巴陵知县李炘重建岳阳门,重修岳阳楼;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岳州知府李遇时、巴陵知县赵士珩倡捐重建岳阳楼,除修葺主楼外在楼左的净土庵废扯上构室三间,在楼右仙梅亭的废址上重修仙梅亭;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岳阳楼毁于大火; 康熙四十年(1701年),岳阳知府孙道林不忍胜景珉灭,倡建修葺岳阳楼,未及竣工即被洪水冲塌。 </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年(1740年),经湖广总督班第奏准,拨舵杆洲岁修银六千多两修缮岳州府城,并重修岳阳楼,由岳州知府田尔易、巴陵知县张世芳承建,此次重建的岳阳楼其制三层,楼右侧建有客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隆七年(1742年),岳州知府黄凝道对岳阳楼进行了小规模的修葺,并遣使去京请书法家张照书题写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每字五寸见方,刻于十二块紫檀木匾上,即“《岳阳楼记》雕屏 ”,还于岳阳楼北侧重建了客馆前厅; 乾隆四十年(1774年),岳阳知府兰第锡、巴陵知县熊懋奖重修岳州府城,重修岳阳楼,并于楼右侧建“望仙阁”,于楼左侧重建“仙梅亭”。</p><p class="ql-block"><br></p> <p> 清道光元年(1821年),岳州知府翟声焕发起倡捐,全面修葺岳阳楼,数月后楼基出现崩裂。翟声煥卸任后,新任岳州知府志勤继续劝捐修整,并重修岳阳楼泊岸; 道光九年(1829年),岳州知府吕恩湛劝捐补葺岳阳楼、仙梅亭。</p><p><br></p><p> 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二月,岳州代知府翟声诰修葺岳阳楼,拆修湖边码头,修缮楼下瓮门,左右各修三层石堤,修复望仙亭并改名斗姆阁,于仙梅亭左建景燕楼,不久废坏; 道光二十年( 1830年)春,岳州知府兼岳州府督粮通判狄自检重修岳阳楼楼基岳阳门。</p><p><br></p><p> 清咸丰二年(1852年),岳州知府廉昌、巴陵知县胡方谷重修岳阳楼; 咸丰中期,清军与农民起义政权太平天国军在岳州交战数十次,岳阳楼遭兵火损坏。</p><p><br></p><p> 清同治六年(1867年), 总督曾国荃拨岳卡厘税重修岳阳楼,将“斗姆阁”改建为“三醉亭”,诗人何绍书“留仙亭”字匾悬于亭额,于岳阳楼二楼辟一阁道通三醉亭,并修葺仙梅亭; 同治十二年(1873年),岳州知府张德容劝捐加固岳阳楼楼址,重建宸翰亭。</p><p><br></p><p> 清光绪初年,岳阳楼有损无修,一片衰败; 光绪三年(1877年),岳州知府黄河青主持小修岳阳楼; 光绪六年(188O年),岳州知府张德容重建岳阳楼,为稳固楼基将楼址东移六丈有余,楼顶的玻璃筒瓦全用桐油石灰调拌,隔瓦则以铁铆连结,楼前石砌泊岸和城墙雉堞,以糯米粉调细瓷灰修砌,刀斧不能入。</p> <p> 中华民国初年,岳阳楼屡遭兵祸,仅存钟鼓及吕祖像,前贤题咏无一见存。</p><p><br></p><p> 民国九年(1920年),岳阳岳阳知县鲁荡平主持小修岳阳楼。</p><p><br></p><p> 民国十一年(1922年),湘军进占岳阳,岳阳楼窗梁栋柱等多半被毁。</p><p><br></p><p> 民国十三年(1924年),葛应龙拟筹款重修岳阳楼未果。</p><p><br></p><p>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湖南省政府拨款重新修葺。</p><p><br></p><p> 民国二十三年(1934)2月17日,岳阳楼重新竣工并举行落成典礼。</p><p><br></p><p> 1949年7月,岳阳县全境解放,岳阳楼被岳阳县人民政府接管。</p> <p> 1950年4月,岳阳县人民政府在岳阳楼南侧地坪建设有革命烈士纪念亭,拨款对岳阳楼及其辅亭进行维修,补葺、更换残损、腐朽的小型构件,加固主梁,用桐油油刷楼体,清除楼、亭周围的杂草荆棘,修整通往楼台的道路; 岳阳楼一带被辟为观览风景、凭吊革命烈士的地方。</p><p><br></p><p> 1952年5月20日,湖南省文委会委员李洞庭在岳阳考查后提出,岳阳楼“应保护,有名胜与古迹两种价值”; 鉴于岳阳楼已20多年未进行大的修葺,“翎瓦渗漏,基地坍塌”,“各层皆有损毁”,“文诗联语之木刻版损毁殆尽”,提议拨款修葺,择人管理。</p><p><br></p><p> 1955年,湖南省、岳阳县人民政府拨款整修岳阳楼主楼及沿湖驳岸和城墙。</p><p><br></p><p> 1957年,文化部拨款2O万元,用于加固岳阳楼基,增建附属设施,拆除了连通岳阳楼与三醉亭的阁道,对楼、亭进行全面整修、油漆; 以花岗石修砌了第一平台挡土墙,开辟出第二平台,筑砌沿湖驳岸; 在第一平台南、北两端各增建牌坊门一座; 在岳阳门外石阶临湖处新建临水园门; 拆除了岳阳楼附近的部分民房,移栽树木花草,使岳阳楼的环境得到初步改善。</p> <p> 1958年7月,岳阳楼管理所正式成立; 湖南省文化局拨专款,开辟第三平台,新建岳阳楼管理所办公楼,修筑围墙,在“巴陵胜状”门楼至楼台南端石阶间架设近50米长的葡萄棚走廊,走廊两侧开辟花园、苗圃,增设游艺室与旱冰场; 湖南省博物馆拨出一批文物,陈列在岳阳楼內,供游人鉴赏,岳阳楼成为小型园林公园,对外售票开放。</p><p><br></p><p> 1961年,文学家郭沫若书“岳阳楼”字匾悬挂于岳阳楼上。</p><p><br></p><p> 1962牟,岳阳楼本醉亭西北部基础下沉,地面拆 裂,湖南省文化局拨款重新加固了楼台基础; 朱德题写“怀甫亭”名,匾悬亭额。</p><p><br></p><p> 1965年,岳阳楼南侧泊岸被洪水冲塌,第一平台地面局部沉陷,引起地面及城墙开裂,岳阳楼三楼屋面漏雨,梁架结构受到侵蚀,仙梅亭因基础沉陷向西面倾斜,三醉亭前地面下沉。</p><p><br></p><p> 1966年9月,岳阳楼管理所机构瘫痪,岳阳楼公园被改称为“人民公园”,部分文物遭到破坏。</p><p><br></p><p> 1970年初,湖南省革委常委拨款全面重修岳阳楼。</p><p><br></p><p> 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p><p>楼落架大修,将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保存了55%以上构件原物; 一楼民国时加砌的三面砖墙換为明清式样的贴金雕花门窗; 二楼镶嵌有清代书法家张照书《岳阳楼记》雕屏原物; 三楼镶嵌毛泽东书杜甫《登岳阳楼》诗雕屏。</p><p><br></p><p> 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全面重修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p><p><br></p><p> </p> <p class="ql-block"> 1986年,岳阳楼管理所对楼亭、城墙、牌坊、门楼等均以油漆、涂料进行粉刷、保养; 将岳阳楼东面地坪改建为花园,修建了两组对称式的花坛,铺砌仿古砖石地面5OO平方米,安装唐式庭园路灯4套; 在公园内修筑卵石游路3条,共长800余米,铺修水泥混凝土地面1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9年,岳阳楼管理所在文物保养中发现,岳阳楼主楼局部构件有不同程度残损,第一、二层屋的筒瓦、勾头有10处龟裂、脫落,望板缘子因浸雨而霉变,少数部位腐朽; 部分木构件油漆蒙皮起卷。同年,对岳阳楼及仙梅、三醉、怀甫亭进行修葺、油漆,并查治了保护范围内的白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1年4月2日,中共岳阳市委办公室、岳阳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发文,成立了岳阳楼景区建设委员会和资金筹集委员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2年8月15日,小乔墓迁地重修工程动工,岳阳楼管理所在岳阳楼公园北端修建墓堆、墓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3年8月8日,新建的小乔墓正式向游人开放,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为岳阳楼新景点之一; 同年9月,岳阳楼回廊式碑廊主体工程重修竣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5年,回廊式碑廊正式向游人开放,共陈列碑刻139件,刻石158方,其中74件为此次重新镌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7年7月3日,郭沫若题写“岳阳楼”匾额重挂于岳阳楼顶东侧,匾长5、12米、宽1、34米、重250公斤,由7块金丝楠木制作,堪称“三湘第一匾”。</p> <p class="ql-block"> 建筑格局: 岳阳楼坐西朝东,为长方形体,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 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內一楼悬挂《岳阳楼记》雕屏及诗文、对联、雕刻等; 二楼正中悬有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朝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 三楼悬有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词雕屏,檐柱上挂“长庚李白书对联“水天一色,风月天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四柱”指的是岳阳的基本构架首,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楠木,被称为“通天柱”,从一楼直抵三楼; 除四根通天柱外,其余的柱子都是四的倍数,廊柱有12根,檐柱是32根,彼此牵制,结为整体,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岳阳楼最突出的盔顶结构特点。</p> <p class="ql-block"> 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1、 三醉亭: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与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仙梅亭相对应,因传说中吕洞滨三醉岳阳楼而得此名,占地面积135、7平方米,高9米,为二层二檐顶歇山式建筑,红柱碧瓦,门窗雕花精细,属纯木结构; 门上雕有回纹窗棂,并饰有各种带有传奇故事的刻花: 一楼楼屏上挂有吕洞滨卧像。</p> <p class="ql-block"> 2、怀甫亭: 怀甫亭位于岳阳楼下临湖平台,占地40平方米,高7米,四周环以栏杆,上部为纯木结构,亭中竖有石碑一方,正面刻着杜甫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诗,背面刻有其生平事迹,北面檐下悬挂有樟木匾额,上书“怀甫亭”三个字,是岳阳人民纪念诗圣杜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3、仙梅亭: 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侧,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三醉亭相对应,是一座呈六边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的小亭; 占地面积44平方米,高7米,上盖绿色琉璃瓦。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岳州推官陶宗孔主持重建岳阳楼,于楼基沙石中得石一方,去其泥水,显出二十四萼枯梅一枝,时人以为神物,称之“仙梅”,乃建亭,置石其中,名</p><p class="ql-block">“仙梅亭”。</p> <p class="ql-block"> 文物遗存: 铁枷,铁枷位于岳阳楼点将台10米处,长2、8米,厚O、42米,重约七千余斤,两端呈燕尾形,其铸造年代与用途失考。</p> <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 相关诗文 腾宗谅《临江仙·巴陵》</p><p class="ql-block">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p><p class="ql-block">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甫《登岳阳楼》</p><p class="ql-block">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p><p class="ql-block">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曾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 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然九水发,巴江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皓淼,以趋浔阳; 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略)</p> <p class="ql-block"> 文物保护: 1956年7月24日,岳阳楼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72年9月1日,岳阳楼被湖南省革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8月,岳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所获荣誉: 2O01年1月11日,岳阳楼景区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2O05年1月3O日,岳阳楼入选湖南十大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2011年9月,岳阳楼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自2020年11月21日开始,用了近3个月的闲暇时间,网游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了山西永济的鹳雀楼、江西南昌的腾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这是中国古代四座著名建筑。</p><p class="ql-block"> 北方鹳雀楼因王之渙《登鹳雀楼》而闻名; 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 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 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四大古楼保存至今来之不易。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到真名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耗尽人力、财力、物力、火烧、地陷、毁了建,建了毀,历经各个朝代,才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通过网游中国古代四大名楼,让我知道了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更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可以感悟到其独特的魅力,更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为后人曾创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筑品而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