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2010年7月 非洲行(7)—— 赞比亚 ( 上)

Shirley

我们从安博塞利返回首都内罗毕就结束了肯尼亚的全部行程,我们的旅行团分成了两部分,一半回国,一半继续非洲行,前往赞比亚。我们有12个人跟着先生的校友,从内罗毕乘飞机来到赞比亚的首都卢萨卡LUSAKA,有校友当地的同事来接我们,并在他们单位请我们吃了久违的中国餐,太美味啦!<br><div><br></div><div>第二天起就由他们单位的人开车,开始了我们在赞比亚的旅游。我们来赞比亚主要是要观看这里最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所以没有耽误时间,直接开车前往目的地。沿途风光迤逦,河流纵横交错,就是停车休息的小车站也是别有风味。</div><div><br></div> 翻修房子的工人们,要不是亲眼看到,我还真不知道屋顶的草顶是这样盖上去的。<br> 这条铁路不知是不是中国帮他们建造的。我国在卡翁达总统执政时期(1964—1991年),积极支持赞政府巩固政治独立、反对西方殖民主义控制的斗争,援助赞建设的坦赞铁路成为中赞乃至中非友好的丰碑。中赞关系也随之发展和密切。卡翁达总统任期内曾4次访华,他称中国为“可信赖的全天候朋友”。<br> 维多利亚瀑布(Victoria Falls)又称莫西奥图尼亚瀑布(Mosi-oa-Tunya / Victoria Falls),宽1700多米,最高处108米。维多利亚瀑布的形成,是由于一条深邃的岩石断裂谷正好横切赞比西河。断裂谷由1.5亿年以前的地壳运动所引起。大瀑布所倾注的峡谷本身就是世界上罕见的天堑,有一座151米宽的铁桥飞架大河两岸,那是1903年建造的维多利亚大瀑布桥(Victoria Falls Bridge),打通赞比西河在此形成的天堑。欧洲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1855年在旅途中发现了维多利亚瀑布,并以当时的英国女王的名字命名为"维多利亚瀑布",现改名为"莫西·奥亚·贞亚"。当地方言意思是"雷声轰鸣的水雾"。这是由于赞贝基河缓慢流动的水流随着轰鸣声落人维多利亚瀑布潭里,溅起的水雾在150多米的上空飞舞。它的宽度和高度比尼亚加拉瀑布大一倍。今天,在下游可看到七个这样的峡谷,每一个都是已消失的瀑布遗址。第八个峡谷就是今天的维多利亚瀑布,但是这个峡谷也在侵蚀中。侵蚀速度是每一万年约1.6公里。第九道瀑布可能出现在西端的魔鬼瀑布处。<br><div><br></div><div>1989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vii)(viii),维多利亚瀑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维多利亚瀑布,位于赞贝基河中游,它和南美的伊古亚斯瀑布,北美的尼亚加拉瀑布合称为世界著名的三大瀑布。摘自百度网。</div><div><br></div> 我们因为就住在维多利亚公园里,所以三天的时间可以任意时间来到这里观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各取所好。<br> 以上时清晨拍照,接着是吃完早餐上午,又出来换个地方接着拍。 中午的太阳太大了,又舍不得离开,那就欣赏几张黑白照片吧!那是永恒的美! 沿途看到的面包树。 这是一颗特大的树,还用牌子说明它的巨大和生长的年代。可惜具体内容时间太久记不清了。不过有图片证明,要10几个大人才能合围。我们六个人只围了一半。 在返回的路上,途经一个小村镇,遇到我们最感兴趣的当地居民,平静祥和的生活,男女老少皆有,我们对他们感兴趣,他们也对我们同样好奇,彼此有趣地相望微笑着。<br> 没见过比他更黑的人啦! 非洲黑人们的头发和发型,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待续未完,静候下篇。</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