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于1978年4月由铁道兵第二师第七团转业到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从陕西安康火车站上车,到宁夏青铜峡火车站下车,一根扁担挑着两个小木箱,走进了石油企业,我当即被分配在钻井三处32681钻井队。1978年至1989年我随钻井队在长庆勘探面积陕甘宁蒙晋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跑遍了陕甘宁蒙四省区,在陕北的沟沟峁峁,在内蒙的辽阔草原,在宁夏的沙滩碱地,在甘肃的崎岖山路,曾经留下了我的串串足迹。</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石油人战斗过的地方,没有城市的辉煌,也没有城市的喧闹。曾经在马家滩、大水坑、红柳沟、摆宴井、猫头梁、虎狼峁、张天渠、杨桥畔、青阳岔、胡尖山、刘峁塬、天赐湾、鱼河、马岭...…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沟壑无其数,山路弯弯多!我们石油人就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探寻着地下宝藏。</p> <p class="ql-block">1981年10月32681钻井队地质组全体员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与张云,孙琦,王许发在内蒙鄂托克前旗草原上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爱人从山西老家来内蒙草原上探亲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的岗位是钻井队地质工,转业到单位就是二级工,口粮月标准为41斤,月工资标准为47.97元;当钻井工比当地质工的高一些,钻井工口粮月标准为51斤,二级工月工资标准为50.78元。每年探亲休假只有20天,(其中包括往返路程8天),夫妻属于长期分居两地生活。我在钻井队上岗后,录取第一口井的资料就是在陕西定边县红柳沟公社卫生所旁边的一口井。我们在钻井队从事的工作非常辛苦,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长年累月就四班三倒上班,三进三出内蒙古草原,一直生活在野外,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中,住的角铁架帐篷,四处透风,帐篷底边就用土压席子围着。那时生态环境相当恶力,夏天三天两头刮着大风,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沙子刮满了床铺,去食堂打饭时常用衣服遮挡。冬天一顶帐篷生着一个炉子,烧煤取暖,上班把人冻的起不了床,下班冷的洗不了身。我们的钻井队因为施工不能停,春夏秋冬,季节更替,只要是上班作业,炊事员送饭到野外井场,8分钱一份土豆丝,两毛五一份肉菜,上班的每个人各自端一个饭盒,就在野外吃饭。不管气候有什么变化,我们总是在生产现场与暴风雨抗衡,与雷电交加作战,在寒冬飘雪的日子里,作为地质工的我,匆忙在井场捞取砂样,记录钻时,录取资料。冬天在鼻翼和棉帽上结满了冰霜;夏天常常在现场忙碌的汗水湿透了衣背。尽管野外工作辛苦,因为年轻也就快乐着。有时在下班后和发电工黄洪元站在解放卡车的马槽上,随着车的行走,我们展望着辽阔的大草原,还触景生情吟诗几句。记得我曾经吟诗两首 '''西夏疆域万倾沙,正春未见三月花,遥望贺兰依然故,笑指戈壁少人家'。反映了草原上人烟稀少,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蒙族生态居住情况。另一首是 ''曾忆寒窗乱云飞,知识浅薄栖西北,举杯望月问青天,思念故乡何日归''。因为我在上学的时候,正处于文化大革命阶段,没有学到知识,从部队转业来到西北,又和亲人们常年分居两地生活,所以此时表达了在野外的思念亲人之情。</p> <p class="ql-block"> 起下钻时,接立柱(三个钻杆为一个立柱),正常钻进接单根,是钻井施工中必要的工序。每接一个立柱或者接一个单根(是一个钻杆),需要的时间都是有定额标准的,也是考核班组绩效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高的钻塔树立在大漠荒原</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事李科军在内蒙鄂托克前旗上海庙草原上看1980年第3期画报。当时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上海庙猫头梁钻探的是任4井,完钻井深3515米,我绘制了这口井的完井资料总结图。后来钻井队转移到杭锦旗钻探了图1井,图东1井,为探明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地质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p> <p class="ql-block"> 初升的太阳照在内蒙古绿色的草原上,白色的羊群自然地排着一字形,站在没有围墙的牧主家门口,似乎听话地等待牧主依次给它们挤奶后,再出场洒落在草原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81年我们钻井队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由原来的角铁架帐篷换成我身后的列车皮房。住房条件的改变,对于钻井队每年频繁的搬家迁移,减轻了很多的工作量。也为钻井队抢进尺争取了时间。1983年</span>陕西榆林地区钻探镇川1井时,32681钻井队大班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起:杨泽贵(井队技术员)李科军(管理员)李德和(会计);后排左起:熊元珠(井队司机长)权鸿雄(机房司机)罗转成(材料员)马建军(井队队长)</p> <p class="ql-block">在陕西佳县张家沟村钻探时,我在钻井队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测井站的气测车上看气测录井资料。</p> <p class="ql-block"> 1984年6月长庆石油勘探局进行第一次改革,我担任了钻井队的会计,负责单井成本分析,建井周期核算,井队定员定额管理工作。由于自己乐于敬业,工作认真,获得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颁发的''双定先进工作者''称号。在钻井队的11年中,陕西榆林地区13个县,就走遍其中的11个县,然后就是内蒙古的鄂托克前旗,杭锦旗,宁夏的灵武县,盐池县,这些地方就是我们钻井队钻探的主战场。在内蒙钻探的几年中,担任井队会计的我,经常坐着东风卡车往返在内蒙井队与宁夏灵武马家滩钻井三处机关之间办事,路途遥远,路况难行,内蒙古草原上没有正式公路,都是车辆碾压出来的便道 ,遇上雪天就找不到路了,一次我从钻井三处财务科领取了全队80多人的工资,背着一大包现金,坐上东风油罐车返回井队时,大雪淹没了内蒙古草原上所有的便道,白茫茫一片顿时感觉没有方向感了,车又怕冻坏,钱又怕被人抢,只好慢慢地行驶寻找井队的位置,在草原上转了一晚上,穿着棉大衣,在车里冻的发抖,到第二天黎明之时,才远远的看到了钻井塔的灯光。</p> <p class="ql-block"> 1989年8月我从钻井三处32681钻井队调到长庆石油勘探局宁夏石油技工学校(副处级单位),聘干担任了校长办公室秘书工作,在秘书岗位上工作了8年。那些年,校际交流活动频繁,各级各类大检查很多,所以校领导讲话稿,典型经验交流材料,学校工作汇报,工作简报,工作总结等材料把我忙的喘不过气来,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挑灯夜战是常有的事,为长庆石油勘探局宁夏石油技工学校付出了很大努力。</p> <p class="ql-block"> 1998年1月22号从宁夏石油技工学校调到钻井三处综合采油大队人事员岗位上工作。(大队机关驻地就是原来马家滩油田一大队的院子)上图第一排的第一间是大队机关生产调度室,第二间是大队长王学存和我同一办公室,紧挨着的就是人事,财务,后勤等。</p> <p class="ql-block"> 2000年1月油田改革,将钻井三处综合采油大队移交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管理,当时把大队更名为胡尖山作业区。我在作业区担任人事员工作整整10年。虽然自己在机关上班,但在雨天雪天也经常去生产井区参加劳动,扫雪修路,保油护矿。</p> <p class="ql-block"> 我们采油管理的油井高度分散,采油一线员工,没有日历上的星期天,没有城市七彩灯光下的聚会,没有公园里的情丝绵绵,而是每天与大山为伴,与孤独为伍,与寂寞相守,身穿红工衣,脚穿大头鞋,年复一年,将汗水挥洒在这深山的沟沟峁峁上,用双手栽种出一棵棵采油树,用双手输送出一股股喷涌的油流。</p> <p class="ql-block">石油员工的家属抽时间,从后勤生活基地来到生产一线单井单站探亲团聚。</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石油人在生命最绚丽灿烂,丰盛娇艳美好的时段里,却是与寂寞,荒凉,思念一同度过的,斗转星移之间,鬓角的白发替换了原有的青丝,脸上的褶皱吞噬了曾经的水嫩 ,如果说,没有石油人在荒原上的耕耘,就没有今天汽车工业的飞跃发展;如果说,没有石油人在荒漠中的开拓,就没有今天气化上海,气化北京,气化西安的可能;石油人舍小家为国家,毅然离开亲人好友,勇于在自己的生产岗位上,创造着财富,奉献着能源,石油人也是最可爱的人。</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采油三厂胡尖山作业区所在地。2008年1月我从作业区人事员工作岗位调整到机关支部书记岗位,在机关支部书记岗位上工作了7年。1978年4月从部队转业,到2014年3月退休,在长庆走过36年的历程中,我的社会阅历是在长庆生活中沉淀,很多的回忆定格在长庆的峥嵘岁月里,因为这里是我人生度过最长的时间,也是我生存的根基和安居的地方,我衷心祝愿长庆在发展中更加辉煌,明天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4年3月我在采油三厂胡尖山作业区机关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休。现在过上了日子安逸,衣食无忧的生活,家庭有今天的幸福,都是自己在苦与累中奋斗出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 自从走上社会,既有部队摸爬滚打的锻炼,又有石油企业野餐露宿的考验,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几十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发展,终于过上了安逸幸福的生活。退休之后每当静下心来时,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岁月如歌,往事如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