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学期,我们一起读了迟毓凯教授所著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豆瓣评分9.2分,有人这样评论这本书“化严肃神秘的心理学为简洁有力之武器,于教师实践之细枝末节突破困境。”这本书不是介绍专业的心理学理论,而是把心理学的知识用于学生管理实践,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讲屠龙术,只谈杀猪法”,探讨的是心理学理念的具体操作方法,用心理学的智慧提升老师们的工作效能,让老师们的生活更和谐。我读后的总体感觉是豁然开朗,解开了我的一些困惑与纠结,抚平了自己的焦虑与烦躁,其方法可学可用,作者所言非虚也。下面就我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如下:</p> <p class="ql-block"> Part 1 关于爱心的定位 </p><p class="ql-block"> 很多老师包括名师在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时都会讲“爱心”放到首位,似乎自己越有爱心就越能成功教育学生,同理——教育不成功的就是缺乏爱心吗?我听到类似言论时总是很困惑甚至质疑自己,“难道我没管好班级是缺乏爱心吗?”我觉得这是对自己师德的否定,让我很惶恐。迟教授在本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门科学,爱心只是一种道德诉求”, “爱心是教育的关键,这种观点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简化甚至侮辱”,因为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地事,而教育孩子是国家的大事,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高尔基语)。“爱心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非关键,我觉得在教师岗位上坚持下来的老师都不缺乏爱心,没有教育好学生不是缺乏爱心这一道德理由,而应从教育能力上来探求原因。因此,我不再困惑于自己的爱心了,我的不足是在管理方法上。因为管理方法的不恰当,或者说是爱的方式不对,所以我的学生体验不到师爱的深沉与细腻。正所谓“真正的好心必须收到好的效果”,我们教育的初衷都是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准确对自身进行定位,明确如何塑造自己成为对学生有影响力的教师形象。具体来说:一是专业能力,让人钦佩;二是人格魅力,让人喜欢;三是威慑力,让人害怕。其中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信任”的问题,威慑力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敬畏”的问题。一个在学生中有威信的教师,无疑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这是读本书的第一解惑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art 2 班级管理策略</p><p class="ql-block"> “管理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班级是先有管理,之后才有教育,而且管理比教育更直接,见效更快。本书告诉我们“许多管理能力需要学习才能获得。”那么管理是什么?“管理的本质不在于自己带头工作,带头做事,而在于让别人去做你想做的事。”通过某些行为达到影响所有人,且让所有人朝既定的路线行进,真不是随便就可以学会。原来,我以为我对管理就是严格要求,制度办事,更经常对学生“洗脑”——想以克己修身的方式去替代管理,实在是对管理上的无知!迟教授强调学生管理要学会什么时候才用什么样的方式管。他从团队发展过程入手,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分析了班级发展的四个阶段:组建阶段——磨合阶段——规范阶段——成就阶段,并详细地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模式,简单归纳来说:组建阶段——需要实行的指挥式的管理方式:“我来决定,你来做。”磨合阶段——教练式管理:“我们讨论,我来决定。”规范阶段——支持式管理方式:“我们讨论,我们决定。”成就阶段——授权式管理:“你来决定,你来做。”其中,在班级管理的教练策略里,还着重指导教师如何手把手培养学生干部,也有四步走战略:牵着走——扶着走——放开走——跟着走。每个阶段,每个步骤的重点工作,具体要怎么做,为什么要那样做,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书中都有详细介绍。这部分内容对于班主任,就是一盏明灯,不但能指引着路的方向,而且把班主任请上车并送一程,顺利走上摸索探路的班主任之路。 </p><p class="ql-block"> 以上方法是我在《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中感受较深的内容,虽然本书所教的方法并不能都运用到自身的日常教学中,但我认为可以通过选择性地学习或者模仿迟教授这本书的部分建议和做法来尝试改进自己的管理学生的技巧,然后再根据自身管理的实际情况作调整,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学生的思维。这也应是作者的初衷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