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闺女越来越会说了!伴随着表达而来的,是她更多的思考和体验,将内化的部分外化出来,语言真是个好东西!算一算,过5天就2周岁5个月了,转眼就到两周半。每天都看到成长的惊喜。</p><p class="ql-block">昨晚我们下饺子吃,闺女边吃边说:“妈妈煮的真好吃呀!”这彩虹屁放的我好满足,看着她很满足地吃着,夹着饺子沾着吃,我也好满足,这大底也是一种爱吧,爱的流动。也是昨晚,闺女很想让我陪玩,跟着我走到厨房,嘴里含着没吃完的橘子。我说:“一边吃东西不可以一边玩,知道吧?”,她说:“知道”,我问她:“你有没有一边吃吃一边玩?”,她回答:“有”,然后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对不起,对不起”。我的天呢,这是她人生第一次会说“对不起”,而且是她意识到触及界限后不对,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歉意。我感受到的惊喜,用笑声表达,用双手托举她抱住她表达,这时候她反而有点害羞了。</p><p class="ql-block">2021年的新年我们搬新房子了,有几天的时间闺女嘴里一直念叨:“回去回去”,也比往常更粘我,常要抱抱。爷爷按照“传统”做法提出建议去老房子把她唤回来,我一方面觉得这有点神神叨叨,另一方面希望爷爷和闺女安心。困惑的我想起来叙事治疗,外化拟人化,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么一想,我发现闺女是一个很有感情的人儿,老房子从她是胎儿到幼儿,都陪伴着她,现在要分离,也有她的不舍。她念老房子的同时,也是有表达很喜欢新房子的行为,想法和感受。比如,新房子打扫卫生她想帮忙,搬家她也帮忙提东西,来到新房子的雀跃和兴奋感,有一次我问她:“你喜欢新房子吗?”,当时她在咳嗽,回答我:“喜,咳咳咳…欢!”有一天睡前,她也说:“我好喜欢新房子呀”。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不是非黑即白的生命个体,那个“我喜欢新房子,我也怀念旧房子的”生命个体。于是,我决定带着叙事的思维,带闺女回到老房子,到每一间屋子重走一趟,然后和它说再见,我告诉闺女:“和老房子说,拜~”,她跟着说:“老房子拜”,我突然想到帮她过渡,于是接着说:“新房子,嗨!”闺女也跟着说:“新房子,嗨!”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句押韵的话“老房子,拜;新房子,嗨!”那天以后,她再也没有念“回去”了,也许这个告别让她安心,也许这个过渡让她感受到被我们看见。那几天她常说“老房子,拜。新房子嗨”,在餐桌上,在我上班她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候。</p><p class="ql-block">然后,在一个醒的比较早的早晨,我把他们记录下来,分享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