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环游贵州(中)——西江苗寨 / 遵义会址 /赤水丹霞

在水一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D4:2020.9.10(多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荔波县城出发,北上约200公里,前往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贵州省境内的地理环境,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过去,人们常用“地无三里平”形容贵州的道路。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曾给贵州带来了经济社会的相对“欠发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年前,记得贵州只有“贵阳—黄果树”,“贵阳—遵义”两条高速公路。现在,省内公路四通八达,几乎每个县城都通了高速。逢山开隧道、遇谷架高桥,天堑变通途。隧道+高架的组合,成为蜿蜒崇山峻岭间的高速主角,即雄伟壮观,又宽敞平坦,感觉比我们江南的路况还要略胜一筹。如今的贵州交通,产生了质的飞跃,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几天,奔驰在大山沟里的高速上,如同进入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千里道路千里绿,风景如画路两旁。阴雨绵绵的天,造就了云雾飘渺的山,犹如在天仙云端之中穿越;层层叠叠的梯田,金黄灿灿的水稻,如同斑斓绚丽的大地板画。贵州高速,壮哉,美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深山峡谷中的梯田,为什么总是种植水稻呢?高山上的土地不是很贫瘠吗?蓄水不是更困难吗?曾去过云南哈尼族的元阳梯田,到过广西壮族的龙脊梯田,今天又看到贵州的苗族梯田,都对水稻情有独钟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民族的祖先,都是不远万里迁徙到这些大山沟里。他们有着同样的嗜好,喜爱大米。他们勤劳、智慧,不辞辛苦地开垦,一代又一代的辛勤付出,把贫瘠的山地变成了富饶的水田。看着如诗如画的稻海翻卷,敬佩之心顿时油然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水稻原产于中国,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就种植水稻了,目前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窗外棕红色的小楼不断出现,这就是苗族现代砖木结合的新式“吊脚楼”吧。贵州省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突飞猛进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苗族人口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位居第四,贵州省是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约有400多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江千户苗寨,号称全球最大的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距雷山县城36公里,距州府凯里市35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高速不一会儿,就到了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大门口。热情洋溢的苗族歌舞表演扑面而来。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开发的非常经典与成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游客步行进入苗寨,依山而建的自然村相连成片,一条大河穿寨而过。典型的河流谷地,据说有1200多户,10个自然村,说是寨,实为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赶上午餐之时,我们预订的苗家特色长桌宴非常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桌宴,苗族宴席的最高礼仪,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和村寨联谊宴饮活动。主客相对就坐,敬酒劝饮,对酒高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的长桌上,摆满了苗家的传统佳肴,美味飘香、令人陶醉。最受游客欢迎的还是苗家妹子的劝酒礼节——高山流水。歌声清脆动听,米酒层层流淌,热闹喜庆,欢歌笑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在苗寨古街上,给人的感觉,繁荣昌盛,这里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商业化古镇了。沿着羊肠小道的巷子盘旋上行,去我们预订的民宿,遍地的吊脚楼几乎没有一家是不做生意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半山腰的客栈,位置不错,正对着河上第三座风雨桥。据说这里经营的酒楼餐饮、民宿客店等生意,有不少不是本地苗寨村民。完全可以理解,商品经济大潮之下,这种经营模式不足为奇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挑选了最高楼层的客房,打开窗户,居高临下,尽情欣赏苗寨的全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条穿寨而过的河,可不是西江哦,而是叫白水河。西江是行政地名——西江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旅行社请了一位苗家妹子解说员,陪着我们在古镇中心区域游览一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参观苗族文化博物馆,方知“西江”名字的由来。在5000多年的岁月长河里,苗族人先后有过五次大迁徙,分化出许许多多的分支氏族。大概在600多年前,有一支苗家西氏族来到这里,在此之前已经有一支赏氏族早已居住在此。于是,西氏族向赏氏族商讨了一片土地,就是现在的西江。西,西氏族的意思;江,苗语中“讨”的谐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古镇的市民广场上,定时表演苗家歌舞,嘹亮的歌声,轻盈的舞步,规模蔚为壮观。原生态的民俗民风,令人耳目一新,满心欢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四周环绕着木长廊,与我们那里一样,是大爷大妈们常常聚集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远远的用长焦镜头扫街掠影,还是这位大爷“警觉性”高,笑眯眯的看到镜头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遇上妙龄美女了,一个传统矜持打扮,一个略带开放装束,正在切磋技艺,忙着做女红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逛到嘎歌古巷,一群年长的大妈们正在女生小合唱。听歌声,原生态、无伴奏,旋律古朴、双目微闭,非常地投入。比苗寨大门口和广场上的歌声唱得更有专业范。从她们身着的礼服,娇好的面容,估计要进这个唱歌班,需要考核选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寻问美女解说,大妈们在唱什么?告知,她们用苗族古语在演唱——苗族史诗古歌,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辛酸迁徙史等。难怪旋律低沉委婉,表情悲怆凝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转到白水河上的第一座风雨桥处,乘景交车去苗寨最高观景台——天下西江,高瞻远瞩,看山听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雷公山麓,苗家祖祖辈辈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寨子的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清雍正年间,实施“改土归流”后,取消了苗族“方老、寨老、族老、理老”自主管理模式(类似于土司制吧),采取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是保留了“鼓藏头”和“活路头”的世袭,前者负责主持祭祀祭祖活动,后者主持农业生产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江苗族,过去穿的长袍和包头巾的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为“黑苗”,或叫“长裙苗”。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保留了传统的苗语方言,但没有苗文。现在的通用文字是汉语文字,他们的名字都是汉族姓氏。解说员美女姓陈,有点让人意外惊讶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清乾隆年间,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口实行编户定籍,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李、陈…大概有近二十多个姓,就是由此而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坐车返回到第一风雨桥处,我们步行沿着白水河顺流而下,数着桥走,很容易识别。在第三风雨桥上,小憩片刻。桥上的游客和居民们都很悠闲,各有各的乐趣,看风景、拍美照,带孩子、耍扑克,摆地滩、揽生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临近傍晚,寨中美食夜排档开始忙碌起来。在规定的范围,有固定的摊点门面,大多数由外来生意人打理。经营的品种五花八门,传统与现代、当地与泊来,并存往来、互不干涉、和平共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受欢迎的还是苗寨经典传统特色,酸菜鱼汤、腊肉腊肠、烤黑猪肉、米粉米线、打年糕、毛豆腐……,每样都来一点尝尝,吃得好撑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到民宿客栈,登上吊脚楼大平台,夜幕徐徐降临,静候华灯初上,开始赏苗寨夜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下午解说员提起过一本书,一位澳大利亚民族学家写的。上网查询,作者叫格迪斯,书名《山地移民》。据说他在中国、东南亚一带实地调查后,撰写了这本书。面对世界上近2000个民族的兴衰与消亡,他把中国的苗族列在第一位。他说: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目前约有1200多万人口,中国有近950万,东南亚各国有175万,其它撒落于欧洲、美州、澳洲等地,其中在美国的最多,有36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土著居民,发祥于三江流域(黄河、长江和淮河)的入海处。约在五千多年前,北上扩张,遭遇炎帝部落抵抗,后炎黄二帝联合与其鏖战中原、逐鹿大战,苗族先祖“九黎部落”首领蚩尤被杀死。自此苗族先民开始了历史性的南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历史长河中,苗族先后有五次大迁徙,(1)从华东到中原,(2)从中原到中南,(3)从中南到西南,(4)从中国到东南亚,(5)从东半球到西半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清时期,朝庭把苗族分为“生苗”和“熟苗”。所谓“熟苗”是指被汉文化同化的苗族,他们与汉人可以通婚,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到了清朝中下叶期,强推“改土归流”,聚居在贵州、湖南的苗族先后爆发大起义,后遭受镇压。一部分的苗族继续南迁,跨越国界,进入东南亚半岛,其中越南最多,其次是老挝。这就是苗族的第四次大迁徙的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越战争期间,美国扶持老挝王室以王宝(苗族)为司令的“特种部队”。1975年越南抗美胜利,老挝爱国战线一举夺取老挝政权。王宝惧怕报复,率领他的部队和一部分苗民,逃避至泰国。泰国不堪移民负重,要求联合国协调解决,后远迁美洲、欧洲、大洋洲。这就是苗族的第五次大迁徙的来龙去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自己的姓氏也比较少见,从小到大,只要向陌生人介绍自己时,人们都会十分诧异,说“你不会是少数民族吧?”,常常闹得我一脸的囧态😓。的确是太稀罕了,姓军营的营,汉族,每次都要反复强调N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人们最初在划定群族的时候,是按照生活的地域来划分的,民族之说也是近代的事情。你知道吗,民国初年,咱大中华总共只有5个民族哦,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这也太少了吧,只为管理起来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人口普查时,起初自报登记出四百多个民族,这似乎又太多了一点儿。1954年起明文规定,“必须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达到一定的特性”来确定民族,这样初步归纳为39个民族。之后又陆续增加了17个,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由56个民族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小时候帮奶奶打洗脚水,总是好奇她的三寸金莲,问三问四,奶奶说她的公婆也是小脚。就凭这条习俗,咱的姓氏肯定错不了,是汉族。看苗寨夜景,浮想联翩、胡思乱想、疑神疑鬼。不知你从哪里来?确知你要哪里去!哈哈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D5:2020.9.11(阴有阵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晨起,发现地面略微小湿,昨夜零星小雨。今天上午继续西北行,赶往大名鼎鼎的遵义市,相距270多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路的高速,云山雾罩,细雨绵绵,真担心会不会封高速。万幸,一路畅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坐大巴车行走在贵州的高速公路上,你绝对不会感到无聊,一路的美景,就像播放幻灯片,一张接着一张。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风来松涛鸣,雨去竹泪落,美得很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遵义市位于贵州的北部,南邻贵阳,北倚重庆,西接四川,具有贵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遵义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大夜朗国”范围。西汉年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但让我记住它的名字,是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红军长征,一次最为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年,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了,这些红色圣地景区,格外受人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抵达遵义会址,冒雨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一进大院门口,右侧那座著名的公馆楼格外引人注目,耳边顿时响起《红军想念毛泽东》的旋律,“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一首曲子,耳熟能详、记忆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先参观遵义会址陈列馆,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砖木结构。楼主人原系国民党的师长柏辉章,建于20世纪30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列馆,基本保留了当时的原貌,会议室、办公室、作战室、住宿间等中的文物资料,三分之二为原件,栩栩如生,情景再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后参观大院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那里详尽地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突出了遵义会议召开前后的细节,非常生动,受益匪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遵义会议的重要性,是因为这次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夜宿遵义市,就在会址隔壁那条街上。红花岗区,遵义市的中心城区,十分繁华,因遵义会议,名扬中外,彪炳史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听说遵义产的小火龙果与众不同,买来品尝,果然名不虚传,口感细腻滑溜,味道极其鲜美,一扫对火龙果淡而无味的成见。让我想起在摩洛哥旅游时,勇敢的吃过仙人掌的果子,味道与色泽都有一点相像,火龙果树也是仙人掌科的植物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D6:2020.9.12(阴转多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上午的任务,继续西北行,驱车270多公里,前往赤水大瀑布景区,距赤水市30多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贵州旅游的人,一般都会去黄果树瀑布瞧一瞧,而去赤水大瀑布游一游的会少一些,估计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角落,几乎就在省界线上。赤水河其中一段是川黔的界河,赤水市与四川省的宜宾市(160公里)、泸州市(57公里)和重庆市(180公里)的来往更为密切频繁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赤水大瀑布是赤水丹霞的一个景点,属于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申遗成功,是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遗中的一个(湖南崀山、福建泰宁、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赤水丹霞的申遗成功,加上红军四渡赤水的传奇和国酒茅台的美誉,使得赤水地区的旅游业这几年得已飞速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赤水大瀑布位于赤水河支流风溪河的上游,我们沿河床栈道逆流而上。环顾四周的山体均为通红色的岩体,河水清澈见底,并非赤色的水。而刚才在赤水河主道旁行进时,看到的河水有一点泛红,比想像的颜色要浅。我以为会像黄河水那样,泥沙含量高,河水颜色会很深。估计季节不同,色差会有所不同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赤水大瀑布,其规模实际上只是略微小于黄果树瀑布,高76米,宽80米。据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想当年千辛万苦限于交通的原故,只是考察了黄果树瀑布,推举为中华大瀑布之最(瀑高78米、宽100米)。而直到1986年,中央电视台才首次向世界播放“十丈洞大瀑布”(赤水大瀑布的原名)的奇观,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自然名气就小了许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贵州地区主要属于高原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溪水众多,大大小小的瀑布自然多如牛毛。但唯独赤水地区,出现丹霞地貌,岩红水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丹霞地貌,在地质学术上的定义有狭义、广义、折中三种之说。2011年后,折中定义占主流,其定义为“丹霞地貌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色地貌”。中国的丹霞地貌有好几千处,走南闯北多年,遇上不少。赤水的丹霞应该属于上等,崖坡陖陡,霞色鲜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丹霞地貌申遗的目前只有六个,俺有幸见识了三个。福建泰宁为水上丹霞,属于青年期;湖南崀山涵盖了丹霞地貌的各个年龄段,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都有;今天的贵州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粗略归纳,那种一线天石缝岩崖,属于幼年期。高山峡谷崖壁,属于青年期。浑圆型山体岩崖,属于壮年期。孤峰独立的崖体,属于老年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游山玩水找足充分的理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告别赤水大瀑布景区,驱车又沿着赤水河畔行走,今天我们六渡赤水了吧,夜晚住宿赤水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恰逢龙眼丰收季,山坡上密密麻麻的果树,硕果累累。这里地产那种小龙眼,汁多香甜,肉嫩味美,价格出奇的便宜,1.5元/斤。传说古代人把大个儿龙眼称为龙眼,中等大的叫虎眼,最小的叫鬼眼。今天大饱口福,消灭了许多鬼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