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忆 小 坪 地(七)

木白

<p>&nbsp;&nbsp;&nbsp;&nbsp;我们上海男知青,到小坪地的第二年,搬到了为知青盖的新瓦房里。</p><p>&nbsp;&nbsp;&nbsp;&nbsp;十七岁是一个什么年龄?在学习和阅读上,是一个吃头牛都能消化的年龄。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却很难找到书或刋物来读。不过我们宿舍的情形却要好些。同一宿舍的平常心,性格外向,善于与人交往,会时不时地借一本书回来,大家“享用”。有一次的情况最难忘。这天晚饭后,平常心借了两本书回来:一本是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一本是印度诗哲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沉船》。可出借者只允许借一个晚上:即从当天晚饭后到次日上午出工前。于是大家粗略的安排了一下:由两个人先读,先读完的人叫醒已入梦乡的人接着读;已读的人觉得不想读了,就叫醒等待中的人。其实,所有的人在一个晚上读完这两本书是不可能的。好在也有人放弃,这样,这次“接龙”式的读书就可以进行了。总之,我是读完了这两本书,当此时,晨曦透进了窗户。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在阅读中迎来了新的一天。其他几个上海知青,有的读完一本,有的读完一本半,也都各有收获。</p><p>&nbsp;&nbsp;&nbsp;&nbsp;至今记得,《李尔王》的译者是朱生豪先生,译文通篇飘散着诗的芬芳。《沉船》的封面及前几页都没了,另外用白纸包过,扉页上题了一首十四行诗(相当于读后感),诗的第一句是:这无疑是泰戈尔的《沉船》。当时非常吃惊,觉得此人不得了,连欧洲的古典格律诗都会写!在那样的夜晚,读着这样的文学名著和神秘的十四行诗,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p><p>&nbsp;&nbsp;&nbsp;&nbsp;尽管在那样的时代,尽管是在农场当知青,我仍然读了不少的书。但是只有这一次的读书经历,使我至今难以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