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木村”的答问

李炳亭

<p class="ql-block">木村班是什么样的成长文化?</p><p class="ql-block"> 成长需要一种文化,所谓橘生淮南,不同的文化决定了同一物种的不同形态,历史上曾有孟母三迁的故事,道德经有云:居善地,心善渊,讲的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近代更有“环境决定说”、“文化决定说”等,西方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特别说:在一个顶高不足一米五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大诗人惠特曼也要这样的名言:一个孩子向前走,他最初看到了什么就成为了什么,木村班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奇迹的儿童”,它的着力点,正是从营造文化开始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村班文化有何不同?</p><p class="ql-block">木村班文化包括三部分:环境、情境、心境。</p><p class="ql-block">环境的核心部分是人际关系,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是“混龄式”、“共学制”形式。</p><p class="ql-block">情境的核心部分是在“自主+互助”模式中放手把生活、学习等自主权还给孩子,鼓励他们敢于体验,重视体验过程中的经验形成,展示他们个性化的发现和收获。</p><p class="ql-block">心境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重构,它是由木村班的创办者冯教授独创的一套“心内心法”课程体系,能在孩子入班之后起到清淤和疗愈作用,摆脱原有的习性和情绪控制,快速完成生命升华。</p><p class="ql-block">环境、情境、心境合起来就是文化,它的基本哲学支持是道家的自然之道。</p> <p class="ql-block">为何以木村为班名?</p><p class="ql-block">木村文化满足了具象、鲜活、感知等要素,尤其是以“奇迹的苹果”为图腾,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于丰富感人的情节故事之中,更贴近孩子们的认知和领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自然搭建了从“奇迹的苹果”到“奇迹的儿童”的心理过渡,起到了文化载体应发挥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从专业角度分析,价值更大。第一,他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即“心和技术的结合”。第二,他准确界定了长期困惑教育的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协助者”。第三,他诠释清楚了学生主体,即无论我们的愿望多么强烈,都无法让手和脚开出苹果花,能开出苹果花的是苹果树,苹果树才是主角。第四,他清晰地给予了通过奇迹的路径公式,即爱+坚持+谦卑=奇迹。第五,他描绘了好教育的生态愿景,即木村的果园,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奇迹。第六,他提供了文化哲学支撑,即自然农法。第七,他给了教育一个通用法理,即学一题、得一法、明一理、通一类,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即精神。</p> <p class="ql-block">木村班为什么没有老师?</p><p class="ql-block">木村班每个孩子都是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p><p class="ql-block">木村班以生活为师,起住坐卧,无不是教育。</p><p class="ql-block">木村班以大自然为师,万物于心,格物致知。</p><p class="ql-block">木村班以自己为师,发现自己,吾心即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来木村班还能考大学吗?</p><p class="ql-block"> 木村班首先不同于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书院教育,更不同于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但又不废此二。</p><p class="ql-block"> 我们认为,学以致用是对的,但把孩子引入“用”途,学海无涯,可能会穷出无期;学以致知才是高的,就高打低才能妙用无穷、无所不办。以此,我们希望木村班的孩子未来考大学不再是一件多大的难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