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金箍,不成佛 (勇哥和你摆龙门阵之二)

勇哥摆龙门阵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无金箍,不成佛</span></p><p class="ql-block"> 20余年的教育生涯,从小学到高中,从乡村到城镇,从学校到机关,也经历了中国教育的一次次改革,对于教育的改革,我不敢定论成败与否,但对于惩戒教育,我认为是失败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些年,当时的老校长总是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青年教师惩戒学生要“三打三不打”(不能打头部、颈部、裆部,可以打手板、脚板、腿部)。后来,随着政策的渐渐变化,老校长教育我们的语气也越来越严肃了,“教育学生要讲究方式,不能打骂学生…”“学生不读书不要紧的,关键不能出事…”,直到有一天,一位同事因为因为惩戒学生越过红线,花费几万块找家长和解后还被主管部门处分,我们才算彻底与惩戒学生“划清界限”,对于调皮学生“不敢管”也“不愿管”了,并且这一心态意识已经如毒液一般,渗透到了学校的每一名教师。</p><p class="ql-block">  在软弱无力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便一路绿灯,一直玩到初中毕业,学校也变得如菜园一般,学生进进出出来去自由,学校和老师们也都渐渐习惯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p><p class="ql-block">  文件一出,全国上下一片欢呼,一线教师奔走相告,以为教育的春天马上就来了,但仅过20天,20天,2021年1月12日,武汉一小学教师用戒尺打学生手心,13日当地通报:老师停课,致歉。此消息如一瓢冷水,给热情高涨的教育同行们当头一瓢冷水,冷静,清醒,莫激动。</p>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中华5000年文明,教育惩戒自古有之,但凡熟悉历史者均知,今时不同往日。<br>  首先,古时候教师地位高,是为有势。自古我大中国就崇尚尊师重教,儒家的“天地君亲师”伦理秩序中,教师的位置排在第五位,可见教师地位之崇高。在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规范中,教师的地位是可参照“父为子纲”的存在,因为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br>  其次,自古惩戒与教学相佐,是为有理。《尚书·舜典》中有“扑作教刑”,意思是对不认真学习者教师可以用戒尺施以刑罚。《三字经》中有“教不严,师之惰”的警语。“戒尺”就是教学严格的先生们为“学渣”们准备的大餐。<br>  第三,历代对教育惩戒都有规章制度,是为有法。如《礼记·王制》中对周时的大学和乡学制定了奖惩制度。对乡学(王都周围地区的学校)中好好学习的优秀学生给与奖励,让他们当官,,对乡学中不听教化屡教不改者,给与驱逐出境永不叙用的严惩,“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明清太学设立监丞一职,“纠察”师生言行,其不但有审判权还有执行刑罚的权力。对监生的惩罚有:痛决、充军、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缢、枭首示众等。<br>  看一看,读一读,今日教师能与古代教师们媲美吗?特别是在偏远贫困地区学校,受师资、生源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老师们真的敢用戒尺“对付”建档立卡学生吗? <h3>  <font color="#ed2308">  一、学生不接受,家长不配合,学校要保生,惩戒条例老师敢用吗?</font></h3>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正进行着人口最大规模的流动,为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凡有能力的家庭,优秀的孩子都进了城,剩下的多为贫困户,问题家庭以及留守儿童等有困难、有问题的学生。一是学生本就不爱读书,如果不接受惩戒,怎么办?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学生对学习更加没有兴趣,厌学、逃学的情况非常严重,学校为了完成控辍保学任务,已经给家长和学生讲尽了好话,用尽了全力。“如果学生因惩戒辍学了,我们还得上门去请,如果辍学的是建档立卡户子女,我们还得包车去接…”,这其中的无奈只有贫困落后地区的教师才明白。二是留守儿童多,在教育惩戒过程中,家长不配合或者无法配合,怎么办?以我县为例,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生69186,其中留守儿童占24953,占学生总数的31.7%,个别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更要占到70%以上。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学生,负责监护的大部分是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基本只能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对于孩子的教育几乎是无力无法。曾有老师聊起关于学生教育难的问题。该校一问题学生多次在校违纪,老师电话通知家长来校协助教育,家长说外地打工来不了,电话通知爷爷奶奶,老人连面都不会,电话里只说学生交给学校老师了,学校要负责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惩戒谁敢用吗?谁能用吗?<br><h3> <font color="#ed2308">二、惩戒的红线是划了,但红线的“边边”到底在哪?老师们举起的戒尺真敢毫无顾忌的打下去吗?</font></h3> 近几年,涉教师群体的家校纠纷老师们已经见多不怪了:学生由于课堂违纪被罚站,老师被家长投诉到了主管部门;老师言语批评学生,被家长找上门大骂;学生犯错被叫家长,学生寻死觅活……每天耳濡目染,现在的老师们已经学的“聪明”了,学会了明哲保身,习惯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更加小心甚微了。<br> 《规则》是明确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划定了教师行为红线,但红线的“边边”到底在哪?有老师反问:“要求小学生抄50遍错题,要求初中学生做50个引体向上,100个下蹲”,属不属于《规则》红线内的“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谁来判定这是惩戒还是体罚?是合规还是违法?老师认同,家长不认同怎么办?反正莫出事,出事了都是老师的事。谁来保障教师利益?<br> <font color="#ed2308"> 三、农村教师少,学校杂事多,大部分农村学校只能保基本运转,惩戒后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的专职的部门和人员哪里有?</font><br>  受编制及落后地区财政紧张等因素影响,贫困落后地区学校人员相当紧张,学校的管理岗位无人认领,课程无法开齐,学校在全力保障完成教学任务外,党建、师德师风、教育扶贫、控辍保学、安全等课堂之外的其他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学校不得不完成,造成学校和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无关轻重的工作几乎都是一片空白。<br>  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惩戒教育的曙光,我们期待教育的良性回归。<br> (勇哥写于2021年1月14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讨论)<br> 1.您如何看待此规则?您认为此规则达到您期望得到的教育惩戒权利了吗?<br> 2.您认为《规则》中规定的惩戒的度是否明晰?操作起来有哪些难点?<br> 3.依据这份《规则》,您敢用教育惩戒权吗?是否还有什么担心?<br> 4.您认为使用惩戒权时应注意什么?用好教育惩戒权,您有哪些经验?<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