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试析王铎作品涨墨现象</p><p class="ql-block"> (2021年元月10日)</p><p class="ql-block"> 王铎墨迹往往出现涨墨现象,作品中个别字、个别笔划墨洇得厉害,形成墨块,于是通篇看对比强烈,极具视觉冲击力,效果独特,史上罕见,不少书评家赞叹其有独创精神,乃神来之笔。</p><p class="ql-block"> 请读以下两段文字:“据研究晚明书法文化的学者白谦慎指出,在王铎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常能见到因涨墨而造成一个字笔画之间的粘合,有时笔画之间的空间完全被墨晕没,由于笔蓄墨很多,墨在字中间晕开,使字的边缘呈不规则状,就仿佛在刻章时由于快速运刀所致的不期然的崩裂效果。但在王铎许多作品中运用涨墨可以说是一种相当精微复杂的艺术尝试,此涨墨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挥洒,加强了字与字的对比张力,增加了观者的品读性。”“涨墨又使局部的点线溶于一处,形成块面体积。增加线条运动中的律动感,仿佛是乐曲的重鼓重锤,铿锵有力。仔细品味,王铎的涨墨还在于它的虚灵透澈,绝不是死墨堆积。此法应是王铎取法于画。将绘画的晕染技术引入书法的结果。”近人亦有总结说,用此法可以与宿墨法相结合,在蘸浓墨后,笔尖再蘸以清水,以渗化能力强的宣纸为之,颇有味道。</p><p class="ql-block"> 近读王铎书《至宜沟驿》和《友人济源山水约》两篇诗作,其后有如下文字:“道未先生学通天人,养多玄秘,心服其为人中龙象也。予曾书一卷,被盗窃去,因再书此,今裱成再奉,以赎遗失之愆,知道翁必大笑也。河南王铎具草求正之。月来病,力疾勉书。时绝粮,书数条卖之,得五斗粟。买墨,墨不嘉耳,奈何!”</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说了几层意思,一是赞美道未先生为“人中龙象”。二是说曾为他写的书作被小偷偷走,故重新写过裱好再送。三是说明生活困窘,贫病交加,以字换粮换墨,但墨不好,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当时王铎无好墨,应也无好宣纸。差墨加差纸,作品出现洇墨现象是自然的,他稍感不安,这也是他要特地说明的原因。在这两篇书作中,涨墨较严重的,“渐”字中部只剩外形,“万”字左上部仅余墨团,“通”字头也为一团墨,“再”字几乎沒有内部空间……“过犹不及”,因此我们大约可以判断其作品中频频出现的团团墨块,并不是他的新发明的书写技法所至,而是因墨差纸差或控水不够不得已而出现的瑕疵。当然,也不能排除因发现涨墨使通篇观看效果还不错,其后也不时浓墨沾水故意为之的可能。如同王羲之《兰亭序》若临摹者不把那些涂改部分照样摹出,则少了许多韵味。但是今人如不明就里,不掌握涨墨之度,赞而学之,东施效颦不亦谬乎?大师若有知,恐地下窃笑耳。</p><p class="ql-block"> 试析,聊博方家一哂。</p><p class="ql-block"> (林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