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野走向高山/序《父亲的村庄》

叶如强

<p class="ql-block"> 从田野走向高山</p><p class="ql-block"> 一一序《父亲的村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创作来源生活,来自生命感受,来源人民,来自时代风云。《诗经》、《楚辞》以降,“歌诗合为事而作”,富于“人民性”,向为中国诗歌传统。</p><p class="ql-block"> 在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文坛的时代,有着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多有接触的陶渊明,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立了田园诗派,卓立于诗坛。</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新诗百年,薪火相传,优秀之作,代不乏人。然而,勿庸讳言,当下,不接地气,脱离时代之作不鲜,或若隐士坐客,居象牙之塔,沉溺狭窄私密空间;或风花雪月,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今夕何夕,因袭古人意象,蒸馏前人诗篇,亦层出不穷,令人扼腕。 </p><p class="ql-block"> “大地人民是我的诗魂。”牛高山先生坚守优秀传统,立足现实土壤,听从心灵呼唤,其《父亲的村庄》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意识和对故土原野的眷念。他悯农思亲,状描风物,一个个质朴善良的形象,一幕幕辛勤劳作的场景,跃然纸上,如在眼前,读之心弦颤动,感慨不已。</p><p class="ql-block"> 从故乡巢湖的“十八联圩”,从记忆中的“童年麦收”,“穿越睢水的风”,到“洪水流过相山的门”,桑梓萦怀,异乡披襟,无论回顾人生,还是骋目山川,“为谁而歌”?大地之母,人民之根,始终是高山先生永恒的创作主题,诚哉斯言:“我聆听着”,我“牵挂”着,“请用方言呼唤我”。</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都是我的爱人”。高山先生热爱生活,诗行流动暖意。拥抱时代,时发钟鼓之声。作为淮北诗词学会主席,还经常与诗友一起采风创作,老城新貌,景象鲜明。“家有逆行者”,他送子抗疫,为了“武汉之花”,组织捐献,写下一首首充满力量的抗疫之歌。</p><p class="ql-block"> “修辞以立其诚”,以为正道,返璞归真,“素以为绚兮”。“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父亲的村庄》深入浅出,质朴深沉,意象缤纷,新鲜生动;诗多为自由体,且不押韵,但总体写得凝炼,富于张力;长短句中宕荡起伏,有流动的内在音律。从诗艺上讲,高山之诗,也是令我赞赏并引为荐读的。</p><p class="ql-block"> 牛高山先生来自田野心系田野,年富力强又多人生历练,我期望并相信,他的诗歌创作,一定会从田野走向高山。</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13日,叶如强写于丹若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