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亚沟 中国粘豆包第一镇

红心园视记

<p class="ql-block">有一个适合一年四季打卡的地方,在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镇全店村,是集旅游观光、品尝非遗美食及购物、非遗博物馆、金源历史文化研学、扶贫就业于一体的“亚沟 中国粘豆包第一镇 ”,闻名全国的亚沟粘豆包加工制作基地,哈尔滨天一生态农副产品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1月11日跟随王非遗、同行的有木雕重彩非遗传承人翟老师、职教学校招生办张老师和亚沟粘豆包董事长葛总一起来到亚沟粘豆包加工制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现代企业在激裂竞争的大环境下,不仅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又要有文化基因的依托,还要符合现代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何让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和更适合的长久的生存空间,是企业家所面临的问题。亚沟粘豆包负责人葛红东先生带领员工,经过十几年的辛苦打拼,精心管理,把企业作得风声水起,为使企业再上一层楼稳健发展,不断积极探索,为了让这张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城市名片更具魅力和活力,葛总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老师、好朋友共谋发展良策,规划美好未来。</p> <p class="ql-block">葛总的朋友张文君先生在哈市专程赶来,为粘豆包博物馆还带来了一件画作,增添了喜气吉祥、带来美好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葛总的办公室里摆放着漫塑艺术家丁敏安老师创作的《酒歌》系列泥塑,人物刻画线条流畅粗犷大气,神韵具现。</p> <p class="ql-block">哈市泥塑达人郝凤玲女士的农家院民俗场景,人物特征喜笑颜开,和乐融融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就在眼前,仿佛观者就置身其中。</p> <p class="ql-block">接着翟老师就忙着画起图来了,构想设计规划,惜时如金,艺术家的风范啊!</p> <p class="ql-block">这时,民俗博物馆的解君馆长,作家关向东先生,著名满文化专家傅强先生和几位老师们相约一起赶来,互致问候,笑语欢声,开心畅谈。</p> <p class="ql-block">蒸熟的粘豆包经冷冻后,称重封袋就可以销售了,上餐桌前只需加热蒸透,咬一口即软糯纯香、或是用油煎至金黄酥脆,口齿留香再也忘不掉的美味享受。记得小时候就像这位解放军装先生这样,拿起冻的就肯着吃了,和肯冻柿子冻梨一样,别有一番滋味。亚沟粘豆包是深受大众欢迎的阿城区地理标志的农产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亚沟粘豆包已经申请到省级非遗传承项目,非遗源自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几千年来人们在生产、加工、销售、创新中借助市场化的运营,得到延续与发展。</span>粘豆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以前人们都叫“粘饽饽”。民以食为天,企业文化不可少,天人合一,国强民富。</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期待更加丰富多彩、深受大家喜欢的粘豆包博物馆早日呈现在观众面前。</p> <p class="ql-block">午宴后,葛总安排车,陪大家一起去山上参观亚沟摩崖石刻,在亚沟以东5公里的石人山峭壁之上,距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为金代早期的石刻作品,艺术价值极大,也反映了鲜明的民族风情。 石刻现仅存两幅。一幅为男子的武士图像;另一幅为女真族贵族妇女的图象;男子像身材魁伟,英姿飒爽,女子像面容丰腴,雍容安详。石像完全采用平雕技艺手法刻成,雕刻者用金属器具在坚硬的花岗岩上平面刻出2至5毫米深浅的线条,这种石刻线技法最早起源于商周年代,至唐朝发展成熟。 亚沟摩崖石刻充分反映了当时工匠的聪明才智与高超的雕刻技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真是对祖先有着深厚情意敬仰虔诚的心,以祖先留下的文化传承为使命,行大礼跪拜!令人敬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葛总给每人送上两盒亚沟粘豆包作为礼物带回家,感谢葛总的盛情。就要踏上新的征程,愿兄弟朋友们携手同心共创美好未来!</p> <p class="ql-block">小豆包,大产业,天一•笨磨坊亚沟粘豆包,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真材实料。招商热线:400-654-1678</p>

豆包

亚沟

葛总

石刻

非遗

老师

博物馆

先生

文化

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