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时光(一)

北国草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末,东北林区人家大多是孩子多,收入少,大多数人家也就是维持温饱,但不管怎样,孩子再多,日子再苦,也会把孩子送到学校去。</p><p class="ql-block">那时候,贫富差距不大,所以家家虽然穷却很快乐。</p><p class="ql-block">因为穷,很多孩子没有满月照,生日照,有的孩子在读小学前可能都没有拿过笔。到了读书的年龄了,家长拿着户口本给报个名,老师也不会难为孩子,至多问问叫什么名字,看着不傻不呆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至于分到哪个班,谁是老师,家长们并不过问。在家长心目中,哪个老师都是了不起的。所以,老师家访或者开家长会,家长们跟老师说的最多的话是:孩子不听话,给我狠狠打。</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学校只有一个门卫老大爷看门兼敲钟摇铃,没有保安,门也不关,放学后的校园里,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来操场上踢球跳绳荡秋千,热闹得很。</p><p class="ql-block">所以,开学了,无论男生女生,背着旧书包,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服,一个人跟着哥哥姐姐或者房前屋后的邻居伙伴一起去学校了,没什么可担心的。</p><p class="ql-block">学校里课业不重,小学五年里学学数学、语文、自然、体育、音乐、美术,每天广播操先播放的是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p><p class="ql-block">也要考试的,考试卷都是老师手写的油印卷,黑乎乎的纸张。期末会发成绩单给家长签字。所以,学习也是要努力一点的。</p><p class="ql-block">到了六一儿童节时,全区乃至全市少儿会举行联欢活动,不过是几千人集中在体育运动场,各校拿出各自的集体舞或其他形式的节目来庆祝大家共同的节日。但这也足以让我们期盼的了,常常是今年刚过完六一,就盼明年了,因为除了春节,只有在六一节时可以有机会得到新衣服。</p><p class="ql-block">六一节,学校组织活动要统一服装,有的家长不舍得花钱或者真的没闲钱给孩子去买服装,就会劝阻孩子参加活动,实在拗不过,就会一边骂孩子是要账鬼一边把毛角票交给孩子,而对孩子们来说,那些骂人的话跟没听见一样,只要明天上学把钱交给老师就足够高兴的了,而得到一件新衣服的欢喜也足可以延续一年。</p><p class="ql-block">此时的百货店,一定会有白球鞋得意地摆在玻璃柜台下,让穷孩子们眼巴巴看着。因为一般来讲,白衬衫白球鞋都是四处借来穿的,只有红裙子才是学校统一定做的。</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还要买彩纸,四处找竹片,铁丝等,按照学校要求圈出大大小小的圆形或其他形状,把彩纸用浆糊粘上去。家长一般是不支持的,但是老师要求,家长也没办法阻挡。浆糊一般都是自己家里用白面粉熬制的。</p><p class="ql-block">等到彩排时,每个人心情就都开始激动起来了,满眼是清一色的白衬衫,男生黑裤子,女生红绸裙子,彩旗飘飘,每个人手里的花环五彩缤纷,还有骄傲的鼓乐队员或敲小鼓,或打大鼓,尤其那个最前面指挥的学生,光鲜亮丽的不输当下的明星。</p><p class="ql-block">终于盼到正式演出了,按照国旗护卫队,彩旗队,鼓乐队,花环队,花篮队等顺序一一走出校门,走向体育场。一路上,路边站满了老老少少,那一刻,走在队伍里,觉得自己特幸福。</p><p class="ql-block">在一年年的期盼中,一批批孩子长大了。</p> <p class="ql-block">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