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博物——百鹅亭

Lin若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百鹅亭原是祖关山(现宁波南站附近)明代墓前祭亭,也称享亭,1959年移迁至</span>东园。东园曾是明代吏部尚书闻渊天官第宅园的一部分,后逐渐荒芜,1959年归入当时的天一阁文保所,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并蓄历年文保人员发现收集的其它石刻构件等。1983年“中国园林之父”陈从周先生指导兴造东园,工程历时三载,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石亭之所以叫"百鹅亭",有一种说法是宁波旧俗大族清明祭祀有杀一百只鹅的排场,</span>而这个亭子就是专为扫墓祭祖而建,因而就叫百鹅亭。这或许是缘由之一,另有观点认为鹅优雅的形象就很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喜爱,在绘画、纹饰图案等作品中,经常出现百鹅的题材,在古代,“百”字都有数量繁多、吉祥喜庆的寓意,比如百子图、百狮图、百寿图等等,百鹅亭也可能也是从这个寓意上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此亭原主人姓氏已不可考,但肯定是非常显赫的富贵人家。这座石头仿木建筑的亭子呈四方形,石材用料考究、结构简练、雕工粗旷率性,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原应有四角翘起的歇山顶,但迁来时已没有顶盖,现在也无法复原。</p><p class="ql-block">在宁波东钱湖有两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考证约建于南宋至元代的墓道石坊,也</span>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华最早的石牌坊,它们顶上的仿木屋脊或许能让人遐想百鹅亭曾经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莲莲的小世界</p> <p class="ql-block">现存亭为罕见的石材榫卯平顶结构,顶部的斗拱有造型独特的斜置构件,其专有名称为"昂",宋朝时期昂还有实际平衡及承重功能,后来衍化为观赏功用。很多游客初见此亭都觉得似曾相识,往往联想到世博会上的中国馆。</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在我们逐一看看亭上所雕寓意纹样。据文保专家杨古城先生介绍亭上额枋图案带宋代严谨的制式,但在明代程式化,很有规则。八条额枋两端都刻鳌头,依次内容为明式吉祥瑞兽珍禽。这一系列吉祥图样,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还保存完好,非常难得。</p><p><br></p> <p>额枋两端的鳌头,传说中的鳌,龙头鱼身,是科举代表性的图像。</p> <p>在陈氏宗祠大门之上就雕有龙头鱼尾的鳌的全形。</p> <p>再看百鹅亭东面外侧额枋中心图案:海马追珠</p> <p>南面外侧:鱼跃龙门</p> <p>西面外侧:双狮夺珠</p> <p>北面外侧:麒麟招宝,聚宝盆两侧散布珊瑚、金锭、银螺、灵芝等</p> <p>东面内侧:三狮戏球</p> <p>南面内侧:双凤翔云</p> <p class="ql-block">西面内侧:龙龟延年</p> <p>北面内侧:孔雀牡丹</p> <p>细看之下可以看出这些石刻雕风有别,应由数位石工分开制成。</p><p>若寻根究底,龟和孔雀都是唐宋之前古灵禽瑞兽,特别是龟,在宋之后已鲜有使用,但在日本仍袭古风。</p> <p>四面主梁均刻大瓣花卉,有莲花也有牡丹。</p> <p class="ql-block">角花雕有翔凤,对折的织锦袱呈宋式。</p> <p>云鹤</p> <p>祥云</p> <p>铜钱</p> <p>三足金蟾</p> <p>海螺等等。</p> <p>雀替两侧雕有石榴、莲花、佛手、樱桃、菊花等等多种花卉,有兴趣的伙伴们可以去仔细辨别。</p> <p>我们现在看到的亭子四面各多了两条加固的立柱,这是为安全起见近年增补的。</p> <p>这是亭子原来的样貌,立柱和主梁都呈红色,石材应属鄞州梅园石。亭里的石桌子据说是一位老太太送来的,旧城改造,老太太离开了原先的一楼院子,石桌无处安身,赠送给天一阁,便成了百鹅亭的一分子。</p> <p>据说在文革时期为使这一祭亭免被砸毁,一位八旬老翁在亭里守了三天三夜。正是因为有着这些珍惜先人遗存的民间力量,我们才能亲眼得见这大气雍容的百鹅祭亭。</p><p>岁月经年、世事沧桑,每一件遗存的文物背后都有人的智慧和情感,眼前的石亭也是记忆唤醒和保护传承的物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