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母校,探望老师

洪元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到中南大学南校区看望先生的恩师李老师,称李老师为“恩师”那是名副其实。78年,先生以31岁高龄参加高考,虽然分数较高,远远超出录取线,但因其父亲是国民党中将军长的连累而遭排斥(高考录取完全不看出身是从79级开始)。李老师当时在学校宣传、工会部门工作,与先生并不相识,知道先生作曲、指挥等能力后向学校极力推荐,最后经学校党委会研究,同意把先生作文艺特长生录取。那个年代进了大学就是国家干部,出身好坏不重要了。</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儿女都是艺术家,很有出息,多年前就已经给他买了别墅,可他还是住在学校的老宿舍里,熟环境,老同事,让他恋恋不舍,一住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进门就聊开了。</p> <p class="ql-block">先来张合影,我第一次用自拍杆,成功。</p> <p class="ql-block">房子虽老,但光线充足,阳光洒了满屋,室内的竹子婀娜多姿。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啊。</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在行,先生跟他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几十年来亦师亦友。</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自己撰写的对联,自己书写,并亲手雕刻在木片上。上联:鹤首痴翁棲陋室,下联: 奚琴彩墨乐余生,横批:拾拙居。下联原来是:奚琴彩墨遣余生,先生另一位老师余德泉(原湖南省楹联协会会长)看后建议把“遣”改为“乐”,更显积极、乐观,且正好与李老师大名中的“乐”字巧合。李老师大喜,称之为“点睛之笔”。联佳,字好。(注:奚琴是二胡的古称)</p> <p class="ql-block">先生在欣赏、品味。</p> <p class="ql-block">忆往事,讲故人,如数家珍。谈天说地,话题无限。</p> <p class="ql-block">先生聊起伴孙之乐,忍不住点开视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去年满80,开了一场个人二胡音乐会,拿出节目单,1234……,居然演奏了8支曲子,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先生把节目单中自己年轻时也演奏过的曲目告诉老师。</p> <p class="ql-block">二胡与油画调色盘亲密无间。</p> <p class="ql-block">现场听李老师的二胡演奏是必不可少的。这把二胡还是40多年以前李老师女儿去武汉音乐学院附中读书前用的老物件。当年那个亲热地叫先生“小平哥哥”的小姑娘早已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毕业,移民澳大利亚了(女婿陈翔宇是“笑脸”和“众人划桨开大船”等风靡一时歌曲的作曲者,同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曾为《甲方乙方》等多部电影作曲,连续多年央视的春晚上都必有他的歌曲,正火爆时移民国外,我们都替他惋惜)。</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的木刻。</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的油画、素描作品。40年前李老师送给我油画和书法作品各一幅,当时他夫人评价:字比画好。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先生大学时的教室,现在挂着“中南大学法学院”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回母校,看老师是件很温暖的事,沐浴着冬日的暖阳,感受着师生的温情,不舍离去。今日暂别,期待再聚。 2021.1.13.长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