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眼难睁,大风活埋人”……在遭受乌兰布和沙漠危害最严重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曾经流传着这样的民谚。<br>上世纪80年代,时任磴口县红盛义村党支部书记的谢恭德觉得,当地饱受沙尘侵害,地贫人穷,要想生活改善,必须治沙。他当时在心里默默许下愿望:一定要让寸草不生的沙漠披上绿装。<br>1984年,乡政府决定把该村苦豆弯和牛眼睛圪卜一带(原坝楞乡新河村河西)约5000多亩荒漠承包给个人开发治理,种树种草,却无一人愿意。谢恭德不顾家人反对,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投进去,还“说服”3个儿子辞去工作加入治沙种树队伍。<br>多年辛苦,终见成果。2002年,80岁高龄的谢恭德治沙整整40年。5000多亩荒漠种满了杨树、柳树、榆树、沙枣树、梭梭、河柳等十多种植物。<br>如今的乌兰布和,已由沙进人退变为人进沙退,由沙尘肆虐变为和风细雨,由黄沙漫漫变为林木葱葱,由人迹罕至变为产业兴旺。这些变化,既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也是近年巴彦淖尔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巨大成果,其中“产业治沙”成效尤为明显。<br><br> 2010年,圣牧高科进军乌兰布和沙漠,用9年时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沙草有机产业体系,将 22 万亩荒漠变成绿洲,并生产出让国人放心的全程有机奶,拓展出一条沙漠治理和循环农牧业协同推进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br>在圣牧高科草业,一片片圆形的苜蓿、青储玉米、燕麦草等种植区,不仅起着重要的防沙治沙作用,还是圣牧高科10万多头奶牛的口粮。万亩光伏产业园、仁创沙漠水稻基地、洪涛有机山药园、诺民有机葡萄园、王爷地肉苁蓉基地、万泉湖旅游区等一处处生态绿洲分布在大漠腹地,昔日黄沙漫漫的乌兰布和沙漠呈现出勃勃生机。<br>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磴口县280万亩沙漠披上了绿装,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0.56%,林草覆盖率达到37%。1984年,全县沙尘天气日数为146天,2016年减少为31天,目前仍呈下降趋势;乌兰布和沙漠向黄河的推进速度同样放慢了,由以前的年平均推进12.64米,减为8.39米、3.28米,2013年至2015年间,沙丘每年向黄河推进1.87米。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br>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是巴彦淖尔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矿山、草原和林业生态修复、建设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并取得了可喜成绩。<br>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巴彦淖尔人深知这个道理,并努力付诸实践。(记者 张静/文 杨晓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