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版图上,“几”字形的黄河分外醒目。在“几”字湾的顶端,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巴彦淖尔为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br>天下黄河,唯富一套。巴彦淖尔,北部是美丽辽阔的乌拉特草原,中部是雄浑壮美的阴山山脉,南部是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黄河流经345公里,浇灌着1100多万亩优质耕地,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300多个湖泊在境内星罗棋布,黄河流域最大的湿地乌梁素海,是鸿雁的故乡、鸟类的天堂。<br>千百年来,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南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令多少人魂牵梦绕,一首乌拉特民歌《鸿雁》唱遍大江南北。<br>塞上江南,不惟来自上天厚赐,更是这方土地上人民群众接续奋斗的结果。近年来,巴彦淖尔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奏响了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曲。<br>生态治理<br>厚植绿色发展命脉<br>山、水、林、田、湖、草、沙,在巴彦淖尔皆有分布、互相依存,其中乌梁素海流域最为典型。总投资56.78亿元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保护国家试点项目于2019年开始实施,流域水土保持与林草植被修复、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治理、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7大类、17大项、38个子项的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进。<br>流域上游源头治理。乌兰布和沙漠处于乌梁素海的流域上游,在这里加快建设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同时发展绿色产业,减少泥沙入黄,阻止沙漠侵蚀河套平原。乌兰布和沙区先后引进了30余家企业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治沙”“致富”兼顾。依托乌兰布和沙区沙、水、光等资源优势,建成了30多个规模化肉羊养殖小区,种植42万亩无污染饲草料基地,有效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开启“借光治沙”新模式,建成光伏发电项目1.2万亩,形成了合理有序经营沙漠的新模式。<br>在流域中游的临河、五原、乌拉特前旗等城镇和工业园区,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在河套灌区,通过严格管控、奖补激励,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行动,实施484万亩盐碱地改造工程;在乌梁素海湖区,实施生态补水、入海前湿地净化、开辟网格水道、加工转化芦苇等工程,加速水体循环,实行“内源”治理。<br>在流域尾端,进行周边环境改造,整顿矿山企业,修复治理乌拉山受损山体,提高植被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最大程度地涵养乌梁素海。<br><br> 六大产业<br>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br>巴彦淖尔是全球最大的有机原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生产交易集散地、全国最大的无毛绒分梳基地、全国最大的脱水菜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番茄生产和番茄制品加工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这些都是巴彦淖尔市的亮丽名片。<br>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着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形成了粮油、果蔬、中(蒙)药材、肉乳绒、饲草料和生物质六大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br>粮油食品行业是永远的朝阳行业。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每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产量在300万吨以上;向日葵400万亩左右,总产量在80万吨左右。主要龙头企业有恒丰集团、兆丰面业等。其中恒丰集团已经初步发展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企业,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粮食购销加工企业集团之一。<br>同时,巴彦淖尔市在北部高寒干旱、无污染的半农半牧地区发展杂粮生产,形成了以旱地小麦、荞麦、莜麦为主的“粗、杂、特”有机杂粮产业,产品远销国内大中城市,并出口到了韩国、日本等国家。<br>巴彦淖尔市是享有盛誉的塞外瓜果之乡,八百里河套平原每年瓜类种植面积达30万亩左右,产量65万吨。磴口华莱士瓜,五原黄柿子、晏安和桥灯笼红、黑柳子白梨脆、河套蜜瓜、三道桥西瓜闻名遐迩,全市拥有市级以上果蔬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br>巴彦淖尔是重要的蒙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全市种植总面积51.2万亩,年产量28.75万吨,主要有苁蓉、枸杞、黄芪、甘草、锁阳等,近年来还成功引种了红花、金银花、板蓝根、防风、牛膝、银翘等名贵中药材,效益可观,已形成了“先锋枸杞”“明安黄芪”等地域品牌,“昭君红枸杞”“玉衡黄芪”“王爷地甘草”等企业品牌,“巴彦淖尔河套枸杞”“巴彦淖尔河套苁蓉”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br><br> 肉乳绒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巴彦淖尔市二狼山白绒山羊是世界上珍贵的绒山羊品种之一,所产山羊绒被誉为“钻石纤维”。目前,巴彦淖尔市山羊存栏240多万只,年产原绒700多吨。全市绒纺企业有36家,已形成水洗、分梳、染色、纺纱、编织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是国内最大的无毛绒分梳生产基地。巴彦淖尔市是全国地级市中饲养规模最大,唯一常年育肥出栏、四季均衡上市的绿色肉羊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巴美、胡羊两个单品全产业链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推进,产品销往全国。巴彦淖尔市奶牛存栏16万头左右,年原奶产量达51万吨,是全球最大的有机原奶生产基地,规模养殖比重占到95%,乳品加工产品有液态奶、奶茶粉、休闲奶制品、酸奶等。<br>饲草,为养而种。目前,巴彦淖尔市饲草料种植面积270万亩左右,其中饲用玉米220万亩左右,优质牧草20万亩左右,饲料、饲草加工企业337家。<br>生物质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巴彦淖尔市全力推进生物质产业,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其他生物质资源进行综合处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3%以上。<br>“天赋河套”<br>高端农畜产品产销更旺<br>巴彦淖尔河套灌区土地肥沃,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土光热组合优势显著,是黄金农业种植带,多年来形成了独具河套特色的小麦、葵花、蜜瓜、番茄等名优产品,被誉为“塞外粮仓”。<br><br> 但巴彦淖尔也曾面临农业生产方式传统,企业小而散,优质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困局。2018年9月,巴彦淖尔市推出了“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优质农畜产品大幅溢价,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业加快转型。两年来,被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品牌的12家企业53款产品实现溢价25%以上,带动全市优质农产品整体溢价10%以上,河套优质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2019年,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企业295家,实现销售收入399亿元。农畜产品出口额连续10年居自治区首位,远销五大洲93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br>叫响“天赋河套”品牌,受益的不仅是企业,也让农牧民享受到了更多红利。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典型带动,形成了合同制、合作服务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4种主要农企利益联结方式,农企利益无缝对接,让农牧民腰包鼓了起来。2019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64元,农牧民来自利益联结机制方面的收入约占全部收入的75%。<br>从单打独斗的家庭分散经营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全产业链发展,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特产到统一规格、统一包装、统一品质的高档商品,“天赋河套”品牌引领优质农畜产品供给侧改革,巴彦淖尔正演绎着从“塞外粮仓”到“天下厨房”的农业奇迹。<br>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高飞处,发展谱新曲。步入高质量发展新征途的巴彦淖尔,正在实现“塞上江南”的“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