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离开西双版纳前往元阳途中,一条宽阔的大河出现在路边,并呈现了一个马蹄状的大拐湾,红色的河水环抱着绿色的小村庄,村子背靠苍山,白色的农舍,整齐的梯田,一幅天然五彩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意外的发现令人连连感叹!</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红河</b></p><p class="ql-block">原来这是位于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的红河,又称元江,为中国云南省——越南跨境水系, 是唯一发源于云南境内的一条重要国际性河流(边界在河口镇—越南老街),也是越南北部最大河流;河水从西北流向东南,由于流域多红色沙页岩地层,水呈红色,故称“红河”。</p> <h3>继续前行,本想到元阳看哈尼人的梯田,可是天公不作美,到达元阳时山上浓雾弥漫,能见度仅有几十米,梯田美景只能凭自己想象,看到是无望了,无奈,只好放弃元阳,下山前往建水。</h3> <h3>建水古城建水古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称步头、巴甸。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曾是元明清和民国时期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和宗教中心。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元代和明代仍称建水州,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称建水县。</h3> <h3>朝阳楼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南北西三城楼都毁于战火,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朝阳楼是祖国边陲重镇的象征,也是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h3> <h3>建水原有土城的基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门。这是复建的北门永贞门。</h3> <h3>永贞门</h3> <h3>临安站建成于1928年,改建于2015年1928年10月末,个碧石铁路鸡临段通车,临安站正式开始运营。</h3> <h3>古城内的民居与店铺</h3> <h3>建水紫陶别名滇南琼玉,是建水县特产。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建水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有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产品。走在建水古城里,街边的店铺有一半是卖紫陶产品的,实用器具像工艺品一般精美。<br><br><br></h3> <h3>建水的民居极具特色</h3> <h3>建水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段,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房屋214间。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朱家花园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建筑,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称。朱家花园坐南朝北,入口为垂花大门。左侧沿街的建筑是当年的帐房和物资供应铺面等,是朱家经营进出口贸易,买卖大锡、洋纱布匹、食盐、烟土的“朱恒泰”总商号。右侧前为家族祠堂,后为内院。<br></h3> <h3>整组建筑的正前方为三大开间的花厅,左右两侧为小姐“绣楼”。花厅前是花园,左右对峙透空花墙,将其自然分隔为东园和西园。花园正前有荷池,树丛,苗圃,花圃散布其间,形成一座既典型而又富地方特色的南方私家园林。</h3> <h3>朱家花园院落层进叠出,房舍鳞次栉比,翘角转椽,陡脊飞檐,四十二个用青石板铺地的大小天井,几百道木门花窗、画轩雕栏,让人眼花缭乱;造型奇美,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富贵而不失风雅。进入朱家花园,就会为这座大型民居建筑艺术的高超而惊叹不已。</h3> <h3>朱家的议事堂</h3> <h3>朱氏祠堂的入口</h3> <h3>花厅内悬“中将第”匾,是朱朝瑛参与辛亥革命临安起义后获中将衔时所制,楹柱上还挂有当年云南都督蔡锷的题赠:“做事须凭肝胆,为人莫负须眉。</h3> <h3>后花园</h3> <h3>建水古城内街头的洗手间、洗手台设计美观,引人驻足拍照</h3> <h3>洗手台</h3> <h3>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位于建水县城临安路中段,为云南提督学政定期至此举行院试的考场。考生来自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州)、普洱(今思茅市四府),合格者才能到省城参加乡试。考棚纵深150平方米,面宽40余米,占地6000余平方米,房舍栉比,以甬道为中轴线严格对称,成四进院布置,庄严肃穆,给人以层层奋进之感。最后一院为学政署。1993年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h3> <h3>学政考棚前的“状元游街”雕塑</h3> <h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代,继之于唐、宋、元各朝,兴盛于明、清,废止于清末,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它是我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建水城内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为明清时期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即云南提督学政定期到此,集中滇南片区的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h3> <h3>云南提督学政考棚的院试,为科举前的预备考试。凡被院试录取者,便可获得优厚待遇,从此步入国家科举选士的途程。此后再经乡试考中举人,经会试、殿试,如高中进士,就可被委派为官员,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h3> <h3>前来考试的学子们</h3> <h3>临阵磨枪</h3> <h3>反复推敲</h3> <h3>奋笔疾书</h3> <h3>园中的“金榜题名”</h3> <h3>园中到处都是读书人</h3> <h3>砚</h3> <h3>墨</h3> <h3>印泥</h3> <h3>金榜题名时</h3> <h3>金榜题名时</h3> <h3>建水文庙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内,是一座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文庙,始建于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是云南省继中庆(昆明)、大理之后,最早创建的第三座庙宇。文庙,后经明、清两代扩建,占地达114亩,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仿照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有1殿、2庑、2堂、2阁、5祠、8坊,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太和元气坊始建于1575年,1726年重建,太和元气即天地间的正气,祥和之气,能养育天地万物</h3> <h3>进入文庙大门太和元气坊,迎面为20余亩的"学海"(泮池),湖面碧波荡漾,四周柳丝轻拂,池中建有思乐亭,左、右有"礼门"和"义路"。</h3> <h3>孔子像</h3> <h3>“学海”对面是孔庙建筑群,当天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到了太和元气坊,未能参观孔庙,留下一个遗憾。</h3> <h3>临安府署位于建水古城核心区域、毗邻建水文庙,是明清两代的“府”级官署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历经明、清两代8次增修扩建,至今已有630余年的可考历史。临安府署既是明清时期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古代吏治建设的见证。现在看到的临安府署是自2015年开始修复重建,于2019年9月重新对外开放的。</h3> <h3>看看高悬在大堂上的牌匾,想象府署中的历任官员都应是公正清廉刚直不阿吧【南天保障】</h3> <h3>【公生明】</h3> <h3>【忠爱堂】</h3> <h3>【忠爱堂】</h3> <h3>【惠宣堂】</h3> <h3>【复见青天】</h3> <h3>【三省堂】</h3> <h3>【勤政清】</h3> <h3>双龙桥是建水标志性建筑,位于建水城西3公里的泸江与塌冲河上,因两河蜿蜒如龙,故而得名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长148米,宽3-8米,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被认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多孔连拱桥,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h3> <h3> 桥中原建有三座飞檐式阁楼,桥楼相映,蔚为大观,1965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前来考察,将其列为全国大型古桥之一。</h3> <h3>双龙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是在泸江上建石桥三孔,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桥高9米,初建三孔宽5米,后建十四孔宽3米,全桥长148米、桥身用打凿得很平整的约500块石块镶砌而成,两侧垒条石为栏。并在桥上建盖了三座飞檐式阁楼。两端阁楼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壮观。后于咸丰年间全部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重建三座飞檐式阁楼,比原建的更为气势恢宏。护国战争中叛军逃溃时,焚毁了北端的桥亭,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就只有这一大一小两阁了。</h3> <h3>双龙桥北桥头</h3> <h3>中间的大阁现为坊式三层结构,底层原为人马通道,现可供两轮、三轮摩托和农用车通行。屋顶为琉璃黄瓦,歇山顶,造型的独特在于顶层分隔成小屋三间,一大二小,呈“山”字形排列,屋顶也分解成“品”字形的3个小歇山顶,二楼也因势隆起4个小歇山顶。</h3> <h3>桥南端为双层八角攒尖顶桥亭,高约有十多米,玲珑秀丽,造型美观,与大阁互相辉映。</h3> <h3>双龙桥是云南古桥梁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多孔连拱桥,它承袭了我国桥梁建筑风格的特点,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一体,凝聚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聪明智慧,其建筑规模和艺术价值在国内屈指可数,它融桥梁建筑科学与造型艺术为一体,是我国古桥梁中的上乘之作。</h3> <h3>从元阳到建水途中,路过一个小村子碧色寨,它不只是一座小村庄,村子里还有一座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火车站,随着近几年它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也越来越多。<br></h3> <h3>汽车穿过一片红土地(土壤是鲜红色)就来到了碧色寨</h3> <h3>碧色寨站原名壁虱寨站。站址在云南省蒙自城北的草坝镇碧色寨村,始建于1909年,离昆明北站291公里,是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的换装站。碧色寨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及我国人民与侵略者抗争而修筑的最早、曾经"繁荣"一时的一个火车站。今为昆河线上一小站,1987年12月21日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因为一部电影《芳华》,人们认识了位于滇南的这座小城蒙自,取景地碧色寨更是成了热门打卡地,这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的火车站之一</h3> <h3>我们来看看这个小车站不平凡的历史。19世纪初,西方殖民者不断侵入东南亚及中国云南。不甘落后的法帝国,也意图通过修筑铁路来逐渐控制拥有丰富锡矿等资源的云南,使其成为法殖民地。1903年10月,通过《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这一不平等条约,法国攫取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和通车管理权。滇越铁路于1903年动工修建,其滇段穿越了云南众多高山峡谷,渗透了数十万中国劳工的血汗,1909年4月13日通车至碧色寨,1910年实现全线通车。作为当时云南境内的唯一铁路,滇越铁路建成后,碧色寨很快确立了云南进出口货物中转站的地位。随着1921年个(旧)碧(色寨)铁路通车,碧色寨也成为滇越铁路与个碧铁路的换装站。它一跃而成当时云南铁路交通的枢纽。</h3> <h3>据史料记载,从1910年至1940年的30年里,法国的滇越铁路公司通过该路获取的利润超过了3亿法郎。抗战期间,为防范日本人利用滇越铁路从越南入侵云南,国民政府下令炸毁了河口的中越铁路大桥,拆除从河口至碧色寨的177公里铁轨。滇越铁路的中断,致使碧色寨的对外贸易完全停止,碧色寨也就此走向了衰落。</h3> <h3>碧色寨站占地2平方千米,整个车站都属重点文物保护范围。碧色寨站站房是一座东西向的法国式砖木结构建筑,红瓦黄墙,一楼一底,通高11.5米,站台面阔25米,进深4米。碧色寨站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存:海关、水塔、站房、火车站钟、法国员工的宿舍等。</h3> <h3>碧色寨车站铁路站房</h3> <h3>车站上的法国制造大钟</h3> <h3>火车铁轨之间的宽度称为轨距,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轨距为1.435米,称为标轨。宽度一米的称为米轨,小于一米的为寸轨,碧色寨是当时寸轨和米轨的交汇处,两种尺寸的铁轨同时存在是非常罕见的,寸轨铁路造价较低,但是要换装小号机车。<br><br></h3> <h3>图中的小火车模型就是寸轨上专用的火车</h3> <h3>百年历史的水塔</h3> <h3>北回归线,是指太阳光线能够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北回归线是一条重要纬线,大约在北纬23°26′(一般可估算为23.5°)的地方,其是一条具有多学科意义的天文气候特征的纬度线。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域)、台湾五省区。中国科学院测定我国首个北回归线坐标点,位于云南蒙自碧色寨</h3> <h3>蒙自海关碧色寨分关旧址1889年8月云南第一个海关蒙自海关建立,1909年4月滇越铁路通车至碧色寨,设立了蒙自海关碧色寨分关</h3> <h3>碧色寨分关旧址</h3> <h3>电影【芳华】中的主人公曾坐在这里拍摄,影片中的镜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h3> <h3>坐在主人公曾坐过的长条櫈上,背景一样,心境却截然不同</h3> <h3>村子里的蒙自邮局</h3> <h3>这次游在云南各地,几乎每天的餐食中都有米线,今天我们在碧色寨这家米线馆吃到了一顿正宗的过桥米线。</h3> <h3>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食品,已有上百年历史,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二是佐料,有油辣子、味精、胡椒、盐;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以及用水过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辅料有来过的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氽过的豆腐皮;四是主食米线。鹅油封面的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没有将辅料和米粉下入汤料之前,可千万别去尝试呦!</h3> <h3>这是加在米线里的各种配料菜单</h3> <h3>参观完碧色寨车站,正当我们饥寒交迫(室外是0℃的阴冷天气)之时,一大碗热气腾腾味道鲜美无比的过桥米线吃下去,油然而生的幸福之感都融化在浓浓的鸡汤之中了,有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h3> <h3>碧色寨作为滇越铁路上曾经的一颗明珠,正在申遗,无论成功与否,相信它都能拭去历史的尘埃焕发出独具魅力的璀璨芳华!一条崭新的泛亚铁路蒙河段正在碧色寨的不远处盘旋,它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将带动碧色寨这个小村庄一起飞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