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与《尖兵一号》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幸福的谢尓盖

<p class="ql-block">  <b>祝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1970年4月24日)和 “第五个航天日”</b></p><p class="ql-block"><b> 第二篇</b></p><p class="ql-block"><b> 《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与《尖兵一号》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b></p><p class="ql-block"> (正版二)</p> <p class="ql-block"><b>五.《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与《尖兵一号》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b></p><p class="ql-block"><b> 1.“实践一号”实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 实践一号是中国“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中的第一颗,同时也是中国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中国自主研制的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星</p> <p class="ql-block">  “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于1971年3月3日发射。卫星重221公斤,外形与”东方红一号”相同。似球形的多面体,其中28面贴有耐长期高电粒子辐照的N/P型太阳电池片,直径1米。(基本上与东方红一号同时研制的)运行轨道参数为:近地点266公里,远地点1826公里,倾角68.9度,周期106分钟。</p> <p class="ql-block">  这颗卫星在轨道上运行工作了8年,于1979年6月17日陨落。它的主要任务是试验太阳能电池,镉镍电池,辐射式主动热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长期工作的可靠性,同时在运行期间对空间物理环境进行探测。卫星上的探测仪器有红外地平仪、太阳角计等。</p><p class="ql-block"> “实践一号”卫星为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基础。</p><p class="ql-block"> 1981年9月20日用一箭三星成功发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实践二号甲、乙两颗星是配重星)把实践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一箭三星”技术当时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同时,也说明中国可以发射多弹头导弹,分别可以打多个预定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 《尖兵一号》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侦察卫星(既 705—1任务)</b></p><p class="ql-block"><b> 尖兵系列卫星:</b>是中国的军用对地观测卫星,为战略导弹提供地面固定目标的定位,分为返回型与传输型两大类。</p><p class="ql-block"> “尖兵一号”返回式卫星,顾名思义—中国的侦查卫星。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4年11月5日,首次发射“尖兵一号”卫星。起飞20秒后,由于运载火箭发生故障空中爆炸发射试验失败。</p> <p class="ql-block">事隔一年,于1975年11月26日11时29分52秒第二次发射”尖兵一号”卫星。自1970年发射的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来,这是中国的成功发射的第四颗人造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返回式侦查遥感卫星。</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三颗《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由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于1975年7月26日在酒泉发射成功。)</p> <p class="ql-block">1975年11月26日,对于中国的航天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p> <p class="ql-block">卫星在太空飞行47圈,回收舱于11月29日按地面遥控站发出的返回调姿遥控指令,安全降落于贵州省普定县并回收成功,<b>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b></p> <p class="ql-block">  <b>中国第一次返回式可回收的卫星发射成功。不管怎么说,标志着中国已经在空间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能掌握回收技术的国家。</b></p> <p class="ql-block">  由于卫星是定点回收,计划是在峨眉山附近着陆。比预期落点有偏差。回收后查明:是回收舱在再入稠密大气层过程中裙部被烧毁,部分电缆和仪器损坏,致使回收舱在返回中伞部分系统未起到作用。成为硬着陆,片盒损坏,部分胶片被曝光了100多米。</p> <p class="ql-block">回收仓用来定点的付降落伞没有打开,反而主伞打开了,这样回收仓随着降落伞慢慢的飘移到贵州省普定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为发展载人航天的返回技术,飞船和宇航员必须采取与返回式卫星相似的方法返回地球,只有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才能为我国载人航天打下基础。因此,<b>返回式卫星在世界各类航天器中,全世界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b></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 月29 日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44周年纪念日。从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共研制了6 种型号,完成了25 次发射,成功回收23 次。</p><p class="ql-block"> 1967年9月,国防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尖兵一号”卫星总体协调会。1969年,测控、回收方案基本确定。</p><p class="ql-block"> <b>1968年2月从新成立了国防科委新的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委总字815部队第五研究院(即航天部第五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b></p><p class="ql-block"><b> 钱学森认命孙家栋为尖兵一号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b>五院科研人员正在积极筹备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设计工作(既705—1任务)。1970年由五院502所与我们529 技术一室合作,共同研制和试制尖兵一号卫星的中间电路 ”姿态控制部分”(施密特触发器中间线路控制部分)8</p> <p class="ql-block"><b>  五院502所出入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了 能够保证侦查卫星的摄像镜头准确的对着地球上的目标。如镜头稍有偏差,卫星就会照的满天星,侦查卫星就失去了它意义。</p><p class="ql-block"> 卫星上的红外地平仪根据接收地球的红外光的强弱,就是利用收集地球的红外光变成电信号。经过放大的电信号,通过末级功放,用来控制卫星的大小喷管阀门喷气,利用反作用力,从而到达纠正卫星的姿态,这样卫星镜头就会准确的对着地球上目标,起到侦查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参加了尖兵一号姿态控制中间线路“施密特触发器”电路控制部分的工作。主要包括线路部分的调试和高低温的老化测试。筛选三极管和电阻电容的工作。对删选元器件的工作是非常严格的,对于不合格的元器件是绝对不能上天的。大概挑出来的只有15%—20%的元器件合格。这部分的施密特触发器的双面印刷线路板是由我设计和组装的。还参加了这部分”中间电路姿态控制”机箱的绑线工艺和组装任务。</p> <p class="ql-block">由我设计的JB-1施密特触发器双面印刷电路板</p><p class="ql-block"> 那时,北京没有加工双层和多层印刷电路板的工厂。只有天津红卫钟表厂可以加工生产多层印刷电路板。姿态控制中间线路大部分的印刷电路板都是在天津加工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由我所在的总字815部队21支队开具的“”军人通行证” (那时出差都要开具军人通行证可以优先) 从北京站乘坐早上6:45分北京到天津的快车,列车是多少次我记不清了?晚上再回到北京。为了完成印刷电路板的加工制作任务,一个星期要跑天津一到两趟。</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是姿态控制部分的可靠性班子的负责人之一。负责印刷电路板上的元器件固封工艺等及对这部分各项例行实验。其中包括:对中间线路“整体机箱”部分的加电工作状态测试,进行加速度实验和破坏性实验的 测试工作。那时需要到东高地七机部一院做加速度试验。加速度试验时:当物体与加速度达到一定的共振时破坏性最大。做完破坏性实验的就不再能上天了。周总理指示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p><p class="ql-block"> 1973年8月到11月接到组装焊接该卫星“红外地平仪”的工作。11月组装完成后,由于任务紧迫,任务重,需要赶时间。急需要乘坐飞机到上海复旦大学的”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 给“红外地平仪”的线路做辐照实验。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所以订好的婚期,只好往后推迟了。</p> <p class="ql-block">  <b>中国民航客机机票:北京至上海(苏联客机 伊尔-62)上海至北京(英国客机 三叉戟)1973年11月18日—28日</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时,502所所长杨嘉墀、502所科技部主要负责人党言斋,指派我们三人。(其中有502所李和张二位同志)出发前一天特意嘱咐我们一定要完成好这次任务!</p><p class="ql-block"> <b>为完成这次任务,推迟婚期受到529领导田巨生(曾任航天部五院副院长)的表扬!</b></p><p class="ql-block"> <b>“尖兵一号”卫星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成功后。获得五院、529领导对我在705-1任务工作中的认可。在1983年航天部五院评功受奖活动中被授予“嘉奖” 并颁发了“嘉奖证书”。</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8年本应把我调到卫星总装,后因要筹备成立为卫星电路制作印刷电路板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当时掌管生产的军代表唐一生让我和陈文贵二人制作印刷电路板的筹备工作。因考虑到我曾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七室学习过设计印刷电路板和它的全部制作工艺流程。同时在计算所也参加了中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丙机” 的印刷电路板的工作。 </p><p class="ql-block"> 有关印刷电路板的工作,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这一工作筹备好了。其中包括预定购买德国的大型卧式制版相机和蔡司镜头、离心机、烤干机等及一些用于制作印刷电路板化学药品等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 79年调到新工艺实验室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新工艺实验室工作期间:</p><p class="ql-block"> a. 参与了与张新邦、张成礼等同志为尖兵系列卫星蒙皮(外壳)的科研项目 “钨极交直流氩狐焊弧长自动调节器” 焊接设备的研制和制作工作。其中包括:机箱布置、面板设计、印刷电路板设计、组装及焊接走线工艺等由我承担。 这个自动氩弧焊设备主要用于用于尖兵系列卫星外壳的自动焊接任务。并于1983年8月由天津焊接研究所,在山东泰安主办的”全国12位焊接会议氩弧自动焊接交流会” 上,我发表了该项目的论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钨极交直流氩狐焊弧长自动调节器”论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钨极交直流氩狐焊弧长自动调节器”论文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钨极交直流氩狐焊弧长自动调节器”电路图</p> <p class="ql-block"><b>由我设计的“钨极交直流氩狐焊弧长自动调节器”的印刷电路板</b></p><p class="ql-block"> b. 研制项目还有制作卫星壳体的“爆炸成型工艺”及卫星”钛记忆合金网状天线。(东方红一号用的是鞭状天线)</p><p class="ql-block"> C. 在新工艺实验室除了搞军工产品外,有时间也高一些民品工作。83年至86年那时由于军工产品不饱满,科研人员的流失和下海。在这种情况下,室里也支持可以搞一些民品。</p> <p class="ql-block">  根据我自己的铃木FA-50摩托车设计的挡风板图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以上是我设计的铃木FA-50摩托车挡风板的机械图纸。</span></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设计的铃木FA-50摩托车挡风板的机械图纸。</p> <p class="ql-block">如:1981年根据日本铃木 SUZUKI FA-50摩托车设计的挡风板。曾在北京铃木维修中心和西单商场地下侨汇部销售。日本钢板每付售价35元,那时没有奖金,后来单位奖励我两付铝合金挡风板。</p><p class="ql-block"> d. 1984年至85年与福州计算机三厂搞合作。</p><p class="ql-block"> 1984年5月在魏公村航天部五院大门外,由京海公司主办的计算机展销会。其中包括苹果电脑整机及单板计算机、打印机、机房和空调等设备等。清楚的记得当时聘请了北京电视台的第一位男播音员天旭进行讲解和介绍。在展销会上我们与福州计算机三厂销售科科长吴声炳洽谈。双方同意由他们从美国进口苹果公司计算机的大散件,然后进行组装和生产苹果台式电脑和超级苹果电脑整机。 由我们五院529负责销售。</p> <p class="ql-block">1989年3月在广电部:给中央电视台设计的 “LPPL-1激光放相机静帧图像处理器”印刷电路板。其中包括:手工绘制印刷电路板、焊接、组装。</p> <p class="ql-block">1984年6月我们新工艺实验室主任杨树智指定由我负责带队与其他三位同事,到福州计算机三厂考察和学习了一个多月。在中关村搞了两年多苹果台式计算机的销售、咨询和软件开发工作。当时刚刚问世的APPLE 台式苹果电脑和”APPLE SUPER ||” 型超级苹果台式计算机非常的受欢迎。新工艺室也得到了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 1984年中关村刚刚成立的四大公司有京海、科海、四通、信通。(信通公司总经理金燕静原与我同在一个单位)那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刚刚初具规模。同年10月柳传志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西门传达室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即联想的前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卫星在轨飞行50年。到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尖兵一号”成功升空。再到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及后来2003年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至神舟11号登天。</p> <p class="ql-block">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2016年天宫二号与神舟号飞船自动交回对接、2017年4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取得成功。</p> <p class="ql-block">2007年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玉兔二号获得首幅月背长500米、深50米地质剖面图。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先后组织实施16次重大飞行任务,全部取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为中国近地空间站运营和后续载人月球探测等任务研制,全长8.8米,发射质量21.6吨。</p><p class="ql-block">长征五号B将发射新的实验飞船、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和未来的空间站。</p> <p class="ql-block">  5月5日搭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轨飞行2天19小时后,5月8日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p> <p class="ql-block">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上个月完成太空飞行并成功返回北京之后,技术人员对返回舱的各系统状态进行了全面检测。6月12日,首次对外公开返回舱舱内的布局显示,里面能坐6到7位航天员。</p> <p class="ql-block"><b>  中国的科研在探索宇宙太空的进程中,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加油,中国!加油!中国航天!</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汪纪亮</b></p><p class="ql-block"><b> 2020年6月12日 </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