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寄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统逻辑的现代化,推动了人工智能发展。正是这一逻辑背景催生了自媒体、融媒体。也正是在自、融媒体发展趋势中,本风格专栏幸得应运而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值得记念的日子----2021年1月13日,风格专栏首期终于在以文艺风范著称的美篇号中得以呱呱坠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开辟本专栏的过程中,深得众多学友、老师、文友、同事、网友、社区友人的积极鼓励、支持。对此一并表示诚挚感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风格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专栏的风格是广义的。不言而喻,广义风格所指范围较广,包括作风、品格;气度、气魄;丰采、风韵;格调、特色;风光、风物等等。在广义风格中,本专栏相对侧重于其中的文化艺术。本专栏首期,既从文化艺术起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艺术创作与相应成果或理论中,风格不可或缺,具有很高美学价值。其精质名品属性与地位一向不可撼动。本专栏根系华夏文明沃土,致力中外文明互鉴,文化艺术交流。美学视角,文化艺术视野,风格维度为其主要运作方式。其交流与推介对象,既包括此领域名人名家,也包括普通作者及爱好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开辟本专栏,是为在风格方面增进与您进一步交流。</p><p class="ql-block"> 本专栏分期不定期,主要包括以下栏目: </p><p class="ql-block"> 1,风格理论与实践</p><p class="ql-block"> 2,风格访谈</p><p class="ql-block"> 3,风格天地</p><p class="ql-block"> 4,风格历程</p><p class="ql-block"> 5,风格与流派</p><p class="ql-block"> 6,作品风格赏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专栏根据每期所发不同内容,将会出版相应丛书、音像专辑;或会在各层级或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关联区域国家相关媒体(包括纸质、网站及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相关栏目、节目中发表、播出。热忱欢迎国内外文化人与艺术家及有志于斯者参与,或针对本专栏所设栏目,就自己作品风格或对风格的认知、高见表达观点,本专栏或还会酌情为您安排文字或音像专访。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风格理论与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试论文学的艺术风格及流派培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走向世界,就需要更深更广地了解世界,世界同样需要多次多方的了解中国。这一相互了解不能只靠经济,同时也要靠文化,当然包括其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文学。而文学在整个艺术领域,不仅处于基础地位,更是起着支撑作用。它一边连着人类的基本语言,一边牵拉着人类的所有艺术,可谓集基础与支柱于一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求同存异,寻求命运与共的最大公约数。这既是当代中国文化人与艺术家、文学家的使命,又是每个地球人的应有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纵观中外文学艺术发展史,风格流派的建树,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都举足轻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谓民族的,实质上就是广义上的风格及流派。这一早就无可争议的论断雄辩说明,没有风格流派建树的文学艺术,不仅应有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打折扣,而且大多从初生就注定了行将咽气,没有生命力。因而,既谈不上民族的,也就无所谓什么世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部中国文学艺术史表明,一种文学艺术之所以有生命力,其中风格流派的作用功不可没。例如姬周时期开创比兴赋先河的诗经、极富时代和民族特征的唐诗与宋词,蜚声古今文坛的唐宋八大家等等。这些艺术风格流派既相对独立,又都与相应的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语的风格一词,在晋人的著作里就已出现(见葛洪《抱朴子》等),其初指人的风度品格。所以就有后来“文如其人”近似西方“风格既人格”一说。</p><p class="ql-block"> 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格一词移指文章的风范格局。尤其是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可谓一部艺术概论,其中雄浑、冲淡、高古、典雅、绮丽、豪放、疏野、清奇、飘逸等等表述,可谓是对艺术风格的概括性划分。</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绘画史论著作中,风格就被用作绘画艺术的品评用语。西方风格一词,在罗马作家特伦斯和西塞罗的著作中,该词被演化为书体、文体之意,表示以文字表达思想的某种特定方式。英语、法语的 style和德语的stil皆由此而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为艺术风格的概念,在西方,更多人认为起源于法国作家布封的《风格论》。</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以来,无论中西还是东西方,人们在美学、文化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广泛使用艺术风格这一称谓。艺术风格往往与艺术特色紧密关联,又有区别。与模糊数学关联紧密的模糊逻辑学将美划为模糊概念。那么,身处美学中的艺术特色与风格,二者间在逻辑关联上则更为模糊。但二者关联再紧密模糊,也可见出不同之处。具有艺术特色的作品,表现出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本质地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及外部印记。</p><p class="ql-block"> 比特色进了一步,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或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幼稚,摆脱现成模式束缚,进而在创作与作品上进入非同一般或非同凡响状态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指审美意识能够在撇开一切内容意义的前提下,把历史上一切时代的,具有形式上的审美价值的作品聚集在自身之内,使它们超出历史时代、文化变迁的限制,在一种共时形态中全部成为审美意识的观照对象。”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论语言共时性时说过的一段话。而这段论语言共时性与审美意识之间关系的话,同时竟然也揭示了文学的艺术风格底层逻辑。</p><p class="ql-block"> 此外,培根在《习惯论》中的一段话更有助于理解文学的艺术风格逻辑体系与基本结构。“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格,品格决定命运”。</p><p class="ql-block"> 可以引申培根的这段话说:艺术风格决定艺术家与其作品的生命力,因其包含艺术思想、艺术行为,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索绪尔与培根的上述两段话或许是对理解此间所言风格的较好参照,抑或为一种较好诠释。</p><p class="ql-block"> 文学艺术特色属于或重在作品表现手法。文学艺术风格包含文学艺术特色,还包含作品情调和思想倾向与格调等。而文学艺术流派的指向,更多在具有相同文学艺术风格特色作品的作者群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掀起文学热,应运而生的是风起云涌的文学社。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进步,许多县级作家协会,书协、画协也应运而生,而且往往才俊云集,英杰层出不穷。一批文学艺术名人,在文学艺术语境下赢得了世界应有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但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崛起中,这些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求。</p><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制约文学艺术发展的瓶颈在不断打破,短板在不断补足。在国人上下的诸多努力中,相关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的艺术风格流派培育,一如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热中的文学社,正在热切地呼唤着不断奋进中的中国文坛。</p><p class="ql-block">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等于只专注于民族的,更要立足民族,着眼世界。要找准中华文学艺术与世界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寻求二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在文学艺术领域,这个最大的共同点与最大公约数,莫过于文学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培育。如此可以优化配置个人和社会的艺术资源,减少低效或无效性劳作;拓展个人和相关群体应有影响力,有利于文学艺术在个人和社会,作品内在价值和相关产业诸方面的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构主义属于方法论,虽其主体源于上世纪的欧洲,然其基本逻辑意义既符合世界发展思潮,又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当今主流价值观交集颇多、不悖。 </p><p class="ql-block"> 这一方法论在学术领域颇具影响力,且在当今世界文坛,其潜在影响尚处方兴未艾中。之所以说其潜在,因为在当今世界文学艺术中,这一风格更多只是停留在文学艺术批评,以及对于并没刻意于此的作品进行挖掘性的解析中,还没有真正形成相应的风格与流派。</p><p class="ql-block">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风格,谁若把握结构主义精髓,谁就能把石墨似的素材变为金刚石般的风格化作品。</p><p class="ql-block"> 然而,若要把准世界文学艺术风格流派的共同点,就要以世界区域间文化交流互鉴为重点,在传统文学的艺术精华基础上,借鉴结构主义方法,形成与结构主义两大基本特征——整体性、共时性相关或交集的创作风格,无疑是中国文学借助风格流派,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又可走向世界,扩大应有影响力的较好选项。</p><p class="ql-block"> 具体而论,文学的风格流派培育,在借鉴或融入结构主义方法上,着力点无非两大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内涵挖潜</p><p class="ql-block"> A,明确艺术纲领,具有相应宣言,不至于让许多初创作者遇到岐途,苦于迷茫手法总哭、总是走错。</p><p class="ql-block"> B, 致力于文学艺术风格流派的形成和成果两大阶段。在形成阶段主要着力培育与成长,在成果阶段着力于拓展、巩固与壮大。</p><p class="ql-block"> C, 强基固本,苦练相关有助风格流派成长的内功,创办相关刊物或在文学报刊、报纸副刊、网站开辟相关专栏 ,举办相关培训班,培训作者与评论者,为风格流派的形成打牢基础。改评论家事后总结风格流派,前移为由作品创作者与评论家一道主动培育风格流派。</p><p class="ql-block"> 二,外延扩张</p><p class="ql-block"> 横向联合,合并艺术风格同类项,与中外书画乐舞影视等界在合作交流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形成阶段和成果阶段的风格流派推展宣介提供良好条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作品风格展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语: </p><p class="ql-block"> 长篇小说《比水弯弯》2014年5月获国家版权局版权保护证书,同年7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教勋。 </p><p class="ql-block"> 本期“作品风格赏析”点述该作创作风格,意在抛砖引玉。在本专栏以后各期中将对该作品进行连载。名曰“作品风格赏析” 栏目,只因本期此栏点评系本人作品,故而改“赏”为“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水弯弯》创作心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水弯弯》的题材选择与在运用所选题材进行创作的过程中, 笔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题材风格与相应作品风格体系间的相互置换非常重要。一个基本认知就是,将题材特色体系化,也就是风格化, 然后再将风格化题材与作品艺术风格体系进行相互置换,进而实现作品风格体系与相应题材风格体系在创作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当这一良性互动由自觉转化为潜意识,一种高效而又优良的风格化了的创作心理机制便油然应运而生。 这一置换是极其艰难的。因为,为了顺应风格体系间相互置换,必须要让风格中优化配置生活资源,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基层逻辑服从于题材风格体系,必须牺牲平素养成的得心应手的习惯性表达方式。因此,在《比水弯弯》的创作中,为了顺应题材风格与相应作品风格体系间相互适应或吻合, 不得不选择写实主义创作手法,不得不相应采用拙朴、粗犷笔调,以及讲故事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否则, 如若脱离那个时代原始逻辑、野性思维下的言语行为基调去表达题材,以及题材中包含的区域经济和商业文明雏形、发展趋势的内容,那么作品的风格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学价值也必将荡然无存,更有甚者,还会让以丝路为题材的《乐土》r三部的创作风格没了根系。因为《比水弯弯》的题材风格不仅是《乐土》三部题材风格的前奏性辅垫,更是其整体性中的结构性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教勋,笔名乐土、黄勋,博士研究生,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就学,攻读经济法学、哲学与社会学、金融学;曾任中国市场济报三农编辑部副主任,在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理论部,亚太经济研究中心,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从事县域经济、区域经济、项目投资等方面研究工作。 </p><p class="ql-block"> 作者著述涉及广泛,包括文学、新闻、经济、法学、哲学等方面。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比水弯弯》、《乐土》上中下三部。《比水弯弯》和《乐土》上、中部分别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团结出版社、《中国作家网》等出版社、报刊、网络平台出版与发表。 《乐土》三部以丝路为题材,共90万字,分上、中、下3部,2019年初获国家版权局版权证书。已出《乐土》上部,已发《乐土》中部,《乐土》下部尚待面世。</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获中国网络作家协会“2020年度中国网络作家奖”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