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帖之我见/苗培红

馨心斋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书法报》剪影</span></p> <p class="ql-block">【编者前言】</p><p class="ql-block"> 新年伊始,《书法报》2021年第1期第10版刊登了著名书法家苗培红先生的《读帖之我见》一文。可喜可贺!</p><p class="ql-block"> 临帖,是学书人的初始阶段。如何迈好第一步很关键。该文虽短短两千字,却从历史的深度、理论的高度、教学的广度,多维立体地阐述了读帖的重要性、读帖的方法和经验体会,乃真知灼见,切实管用。这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是“苗氏秘笈”无意保留地口授心传。实在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如今订阅纸质报刊的人越来越少,而通过网络和手机获取知识却普遍流行。为使更多书道好友从中受益,亦便于苗先生的众多学生即我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拜读到此文,笔者特制作了此美篇。</p><p class="ql-block"> 特别要申明的是敝人编辑此美篇并未经苗先生授意。如有唐突和不妥,敬请恩师海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苗培红先生在讲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读帖之我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苗培红</p><p class="ql-block"> 读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这一步做好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许多初学者拿到自己喜欢的帖之后,不是读进去,而是泛泛观看。一目十行翻一下,便急于临写,这样学书效果往往不好,还容易出现“夹生饭”。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可见,蔡邕用一百天读看碑碣,做到通达书法之源流,体味书法之奥妙,实在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我在学习书法和教学中坚持了以下几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苗培红先生在书法班课堂上</span></p> <p class="ql-block"> <b>一、精心研读</b></p><p class="ql-block"> 读帖与看帖是不同的。读帖要察之尚精,不是粗枝大叶,不仅要用眼看,而且要用心读。精心研读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是了解该帖的全貌。当你手拿心仪的法帖,首先要了解这是什么书体的帖,什么年代,谁人所写,什么内容,是书文一人所作,还是前人诗文、后人书法之作品;为什么而写,当时的环境和心境如何,书写中心情又有何变化,甚至分析它使用的毛笔、用纸等。应在法帖之外对这些基本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二是掌握该帖的用笔特点。卫夫人在《笔阵图》中第一句话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可见用笔为上。每一种书体,每一个帖都有不同的用笔特点,只有掌握了它的特点,才能掌握该帖在用笔上的法度。所以,读帖临帖就是学法取法。初学者之所以临的不像,主要是丢了“东西”,减化了古人的用笔动作,因而有失法度。由此可见,读帖临帖观察仔细的程度,决定了其掌握笔法的多少。当然,也有手上功夫“欠火候”的问题,许多人眼高手低,把控毛笔的能力较弱,故临而失准。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则下下矣。也印证了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读帖中的用笔特点,主要看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起笔,注意观察从什么方向、角度、位置入纸,出现的是圆笔、方笔,还是切笔,要看准;行笔,要注意提按使转、线条粗细、疾徐快慢、力度大小的变化,要弄清楚;收笔,则看是嘎然而止还是出锋;是顿挫还是上挑或是向下牵带,这些细微之处必须察之尚精,真正把它的笔势看清楚,把它的法度弄明白。</p><p class="ql-block"> 三是掌握该帖的结体特点。结体即字的结构形式。是由字体中的点划关系位置来体现的。所以,结体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字的美观程度。汉字结构主要由单一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还有左中右、上中下结构组成。读帖时要注意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变化,尤其是行草书,同一个字的结构变化,应是我们读帖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四是关注该帖的章法。初学时,读帖、临帖对章法是次要的,先把字看准,把字写好是主要的。但是,在达到一定程度进行创作时,章法又尤为重要。古人有仿画、仿书作品,仿画可局部调整,仿书则不能原文临写,而用不同的文字内容,书写出相同的风格特点,体现神韵、章法的完美一致。所以,读帖时也要关注其章法。尤其是在谋篇布局上,疏密、浓淡、大小、欹正、方圆、粗细、疾徐等,都应谙熟于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苗培红先生在翠微斋</span></p> <p class="ql-block"> <b>二、专心感悟</b></p><p class="ql-block"> 清人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初学不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当代书法大师李铎先生说:“学书之道,惟勤与悟。勤能补拙,悟则生灵。”古往今来,人们把有没有悟性看作是学书之关键。那么读帖悟什么?要悟帖上眼睛所看不到而帖中又客观存在的东西。要感悟该帖的内涵、格调、风格特点及神采韵味,体悟该帖的奥妙之所在。如读王羲之《兰亭序》(如图)等帖,就要通过不激不厉、不浮不躁、用笔自然精到的艺术魅力,以及文词华丽、书文同观之佳作意境,感悟到文人之气与书卷之美;从中规中矩、不偏不倚、清新典雅、刚柔相济的书写特点中,感悟到晋风神韵与中和之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苗培红先生出席中国书协和《书画频道》等单位联合组织的有关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 <b>三、用心牢记</b></p><p class="ql-block"> 读帖一定要用心记,反复读,反复记。清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然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终身由之,始未有止境矣。”可见读与记的重要性。60年前,一位私塾先生给我说了一个读帖的故事。他说,一个先生教学生书法,把帖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先不临,读看一个月。有的人浅尝辄止,看几遍、看几天,认为知道了“点如瓜子,撇如钢刀,走之如行走”,便满足了。而有的人则认真读、反复读,把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腾挪移让都印记在脑子里。之后先生考试,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先生确定的十个字的偏旁部首,五个相同字在帖中的不同写法,结果只知道“点如瓜子,撇如钢刀”的学生得了零分,而其他记忆颇深的学生却得了高分。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了背帖记字的方法,学书成效就大不一样。正如清人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可见读帖,也要背帖、记字。把每一个字印在脑子里,当你用到时大脑会像电脑一样马上显示出来,这样便解决了临很像,离开帖却不会写或写不好的困惑,也会逐步克服书无法度、入纸笔俗、自由体“还魂”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i>《书法报》2021年1月6日第1期第10版刊载</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苗培红先生书法近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苗培红先生书法近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苗培红先生书法近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苗培红先生书法近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苗培红先生参加中国书协组织的“书法送基层”活动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苗培红先生书法近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苗培红先生书法近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苗培红先生在工作室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馨心斋主编辑于京西金和嘉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感谢大家关注赏读!欢迎留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