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允许你真实

浅墨

<p class="ql-block">  <b>孩子,我允许你真实,哪怕画的不美。</b></p><p class="ql-block"> 学完《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根据课文内容画赵州桥。第二天画交上来,大多数的孩子,都画出了美观的赵州桥,都准确的画出了大拱和小拱的位置,有的连周围的景物都点缀得恰到好处。在这些画中有一幅与别的很不相同,粗略的线条,勾画出桥身和大拱,分别标注了桥的长宽等数据,在大拱的两边又画出了十四道小拱,乍一看像是蜂巢一般。我笑着问他:大拱两边这么多小拱是怎么回事?孩子回答,这是课文中提到的二十八道拱圈,我一愣,继而笑了,说,好,你画的很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课,我挑出几幅典型的画,給孩子们展示。当展示前几幅画,他们发出赞叹声。的确,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前几幅是不错的。当我展示最后一张带有蜂巢的赵州桥时,孩子们一下子笑了。他们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这幅画的嘲笑和不屑。我说:“同学们,这画画得确实不美,甚至画错了,可是这幅是最符合我们的作业要求的,这个同学为我们呈现了二十八道拱圈,说明他是按照书上所说明的文字儿画的,虽然画错了。她认真读了课文,思考了,并按照自己的思考结果真实的画了下来,可是其他同学你们为什么没有画出28道拱圈呢。教室里一片沉默,其实我能感觉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是按照文字画的,而是为了省事从网上直接找到了赵州桥的图片照着画,这样会更美观。第二个原因是他们也不知道二十八道拱圈的位置,所以干脆就不画了。</span></p><p class="ql-block"> 我对他们说,阅读能力还是要从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来获得,不可能舍本逐末,为了赢得赞赏而制造的美远不及来自自身感受的真实更有力量,所以孩子们,我允许你们真实,哪怕画的不美。</p> <p class="ql-block">  <b>孩子,我允许你真实,哪怕答的不对。</b></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课堂常见很多下面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师:“同学们这样做就对了是吧。”</p><p class="ql-block"> 生: “是!”</p><p class="ql-block"> 师:“大家都明白了吧”</p><p class="ql-block"> 生:“明白了!”</p><p class="ql-block">&nbsp; 如果这时老师忽然问:“明白什么了?”</p><p class="ql-block">&nbsp; 很多孩子的回答会是</p><p class="ql-block">&nbsp; ……</p><p class="ql-block"> 习惯性的无意识的提问是很多老师包括我的口头禅,而大多数学生习惯性的无意识地回答,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讲完一首诗后我忽然提问,</p><p class="ql-block"> “某某某,这首诗尾联蕴含诗人悲伤的情绪是吧?”(故意使语气包含期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复)</p><p class="ql-block"> “是”,得到肯定的语气,响亮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是吗?你再想一下?”(故意包含质疑的语气)</p><p class="ql-block"> “不,不是。”(犹豫一下,吞吐的话语)</p><p class="ql-block"> “不是吗?”(故意反问,言外之意应该是“是”)</p><p class="ql-block"> “哦,是,,吧……”(已经不知所措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很多孩子笑了。</p><p class="ql-block"> 我说:“我希望你们上课回答老师问题是出于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迎合我,失去思考的能力,哪怕你的回答是错误的也没有关系,因为错误的答案是课堂上非常宝贵的资源,让老师了解到你们真实的思维角度思考方式和结果,老师的下一步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孩子,我允许你真实,哪怕你回答的不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孩子我允许你真实,哪怕你写的不好</b>。</p><p class="ql-block">摘抄我的学生中的两个作文片段。</p><p class="ql-block">片段一、我的老家,(备注:孩子的老家就在丰南乡下)到了秋天,麦子成熟了,金黄的麦田像大海波涛翻滚。一只只喜鹊飞往南方过冬,它们落在树上叫着,仿佛在告别故土,恋恋不舍。</p><p class="ql-block">片段二,我把试卷拿回家,想到妈妈的批评我的样子,心里忐忑不安,可是妈妈只是看了看我的试卷,语重心长的说到:“孩子,失败 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能坚持学习,妈妈相信你有一天一定能成功的!”此时,我看到妈妈的头上白发瞬间增多了几根。妈妈为这个家太操劳了。我抱住妈妈,激动的说:“妈妈我爱你!”</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片段一还是片段二都出现了明显的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常理的语句,究其原因,有的是为了应付了事,所以不过脑子而凑数,这种情况出现需要我们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更引起我们深思的是另一种普遍的情况,那就是孩子们为了追求所谓的美的语言,所谓的好句子,而胡编乱造,生拉硬拽的堆砌辞藻,使文章失去了最重要的,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真实,真实本身就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庄子》有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一味为了应试而迎合老师的口味,就把孩子们引到了一条与真正的写作背道而驰的道路上,长远来看,有弊无益。更有甚者,教学生走捷径套改现成作文,几乎完全相同的作文出现在同一次考试的不同的试卷上,一个学生背过一个现成的作文应付了多次的写作和考试,也许孩子们一时尝到了“甜头”,可当他们深谙此道,我们不仅断送了孩子的写作之路,碾碎了师道之尊,更是践踏了本应该在他们这个年纪里内心的一方净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真”,“善”,“美”三个字乃是对人生境界的高度凝练,其中把“真”尊为首位。做真人,为真事,是人这一世最基本的标准,当然,从现实来看,也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诚然,无论是为师者,为人父母者,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和学生考高分,上名校。但若是以“失真”为代价,我想还是需从长计议吧。有人说社会复杂,人心不古,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孩子独立面对种种复杂的时候,他们也需要学习某种变通,某种权宜,这也是必然。但若为学时积攒下若干“真实”的力量,想必孩子未来雾里看花辨明是非的能力也不会太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么,我想,就从我的课堂开始吧,孩子,我允许你们真实,哪怕画的不美,答的不对,写的不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