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情意浓------四四班“传统节日”主题课程班级叙事

一路花开

<h3>一、开发传统节日课程的设想: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有着许多精彩的文化内容,它包括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娱乐文化等,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间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我们都面对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分析其原因有二:其一、国家课程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是教育的空白区;其二、缺少探究的氛围。学生过的每一个节日,除了吃,就是玩,没有创设一种挖掘、探究节日“实质”的氛围,学生固然就一无所知了。为了让我们的国粹再现其精华,也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进行课程开发研究,让学生传承节日文化,用经典浸润人生。</h3><h3> 课程回味悠久历史,享受民俗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直接手段之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便捷手段之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h3> <h3>二、课程呈现</h3> <h3>&nbsp;【课例一】九九重阳节。</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秋日,收获的季节。我们的课程的第一站,先从九九重阳节开始。</h3><h3>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是原始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活化石 。</h3><h3>&nbsp;【大屏幕显示】</h3> <h3>第一部分 节日简介 :大屏幕展示</h3> <h3>第二部分 节日来历</h3> <h3>教师读故事,孩子们看图;孩子们读故事,老师就看图。孩子们总是聪明的,一眼就看穿了这个“秘密”,阅读越起劲了!&nbsp;&nbsp;就在这时,我抛出了一个孩子们意想不到的问题:“神话故事是真实的吗?我们诵读它有什么意义?”</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孩子们沉默了,沉默的背后是大脑的飞速旋转与辨析。</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神话传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古老的信仰,它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与疑问。神话传说有着很美的文学欣赏价值,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故事情节塑造出了一个个突出的英雄人物,所以说,神话传说更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一字一顿地说。吴梓桐是个聪明的女孩儿,她忽然把手高高举起了,一脸自信:桓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是啊,孩子们,桓景胸怀天下苍生,有一颗博爱之心,忠贞、耐苦耐劳,不达目标永不罢休。我们今天诵读上古神话,不妨学学桓景的以天下事为己任,用一颗博爱众生的心,用坚持和坚强为大家造福。</h3> <h3>这时,我顺着孩子们情感的高潮,带头大声诵读,孩子们的朗读声中多了许多的勇敢与坚毅。</h3><h3> 透过教室的窗户,炎炎秋日仍在吐着火苗。此时,忽然我感到的不是酷热,而是希望的光芒四射。</h3> <h3>第三部分 节日习俗:大屏幕课件展示。“哇!原来重阳节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啊,我却不怎么知道,以前也不怎么过这个节日。”.“今年的重阳节,我要好好的和父母过一过,要有节日的气氛和仪式感啊!”孩子们纷纷发言。我感觉这样的展示课让学生们提起来对节日的兴趣。也是对节日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h3> <h3>第四部分 节日文化:</h3><h3> 大屏幕出示两首古诗:他们分别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李清照的《醉花阴》。</h3> <h3>通过对这两首诗的阅读理解和感悟。孩子们感悟了诗词的韵律美和诗词的意境美。有的孩子还当场作诗和词呢。因为这两首诗都形象的描写了古代诗人他们在节日里的一些情绪和在节日里趣事,拉近了和古人距离。同学们笑着说:原来古人和我们生活是差不多的呀!”</h3> <h3>第五部分 节日印记:大屏幕出示课件。</h3> <h3>九九重阳节明天就到了。你怎么过一个有趣的节日呢?你要不要按我们学过的内容来登高望秋,赏菊花,吃美食。别忘了把这些美好的瞬间拍摄下来哟!拿起你的别笔把你节日的感受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可以吗?</h3> <h3>节日过后,同学们的照片纷纷发来。有给老年人捶背的,有赏菊的,有登高望远,有欣赏秋景的,也有吃柿子和吃糕点的,他们的文章更是妙趣横生妙笔生花。</h3> <h3>课程反思:</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春华秋实,秋是收获的季节。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期待。这个为期四天的主题的课程是一个尝试,定还有诸多的不足,但重要的是我第一次进行这种形式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带给我欣喜不断:</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是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与思考。自始至终孩子们兴味盎然,总是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众多的元素让学生多元化地理解节日的独特。</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是增强了学生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我们学习的目的不在于了解,而在于一种精神滋养,或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于课程中出现的古诗,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背诵。这样的“主题式诵读积累”就以这种愉悦轻松的方式实现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节日后,我都安排了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练笔,如《赏菊》、《登高望远》、《秋之韵》、《我也敬老爱老》等题目,文章的书写促进了读写结合,促进了思考理解。学生表现活跃出彩。四、增进了家庭和谐,亲子互动共同过节,家庭氛围浓厚,有仪式感的节日更有趣味。</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秋天蕴藏着巨大力量,赋予人们收获与希望,也赋予我们的传统节日课程以思考与实践的源泉!</h3>

节日

课程

孩子

学生

传统节日

文化

大屏幕

我们

诵读

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