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吃年肉,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中国人,把千百年来传承的年俗和成了儿歌,又和着这首儿歌迎接每一个隆重的年。这个春节, 让我们从这首儿歌开始,说说这老话儿里的中国年俗,和孩子一起过一个正宗的中国年吧。</p> <p class="ql-block">相传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要去向玉帝汇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所以人们在这天都要祭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爷,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中国一些地方,每年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民间有“二十五冻豆腐”的说法,据说天帝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人们就准备冻豆腐来招待天帝。</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七就是中国农历十二月二十七的俗称,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中国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八就是中国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八的俗称,也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九的馒头一定要蒸好,这可是家里的“脸面”。因为,在过去来说,精心准备好的馒头要摆上供桌。因此,腊月二十九的馒头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更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渐渐地,随着风俗习惯的演变,蒸馒头也是为了一个“蒸”字,寓意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在旧社会,大年三十又叫“过年关”,特别是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会觉得这是一个关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二十九和年三十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更多的被赋予了“回家团圆”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p> <p class="ql-block">年是一颗颗甜蜜的糖果,年是一朵朵缤纷的烟火,年是我们与父母和孩子团圆的时刻,年是我们对家庭的难舍难割,又逢新年,祝小朋友们和大朋友们平安健康,幸福快乐,牛气冲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