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之十

九龙

一块曾经莺飞草长的绿洲,一个曾经兵强马壮的民族,一座被沙漠掩埋的古城,一个被历史遗忘的王朝。<div>当我们来到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东南25公里的黑水城时,这座土黄色的古城堡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古朴苍凉,威武雄壮。它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让我们走近它,走进它,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解它的前世今生。</div> 若提起黑水或黑水城,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它们的名字;但如果提起“弱水”,可能有很多人知道在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它的记载:“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人们更常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来比喻对爱情的专一,如《红楼梦》中林黛玉问贾宝玉在大观园众多女孩子中更喜欢谁,宝玉回答了一句名言:“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中国的古代被称为“弱水”的河流不止一条,但名列前茅的就是眼前的这条黑水河。这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耳熟能详的弱水原来就在这里。 黑水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821公里,发源于祁连山,上游叫羌谷水、鄂博河,流到酒泉就改名叫弱水了。弱水是汉人的称呼,当时居住在这里党项人用自己的语言命名它为“额济纳”,额济纳为党项语“亦集乃”的音转,意为黑色的水,黑水城也称额济纳城。“额济纳”,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一个用党项语命名的一个古城。在蒙语中,古城被称为“喀拉浩特”,也是黑水城的意思。 说到黑水城,就不得不说到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年,一个叫李元昊的党项人,占据了包括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在内的、即今天的宁夏北部、甘肃一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小部的大片土地,加冕称帝建立了“大白高国”,国号“大夏”,即中国历史上的西夏王朝。经过与北宋、东辽的数次征战,西夏王朝均取得了胜利,站稳了脚跟,于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形成了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黑水城就始建于西夏王朝的广延二年(1035年),朝廷在这里设置了“黑水镇燕军司”,迁移了大批人口到这里定居,屯垦造田,放牧牛羊,发展经济,并建起了城堡。当时的黑水城呈正方形,边长240米,面积约5·7万平方米。到西夏鼎盛时期,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贸易、文化都比较发达的热闹城镇。 那时候的黑水城内,常年居住军民近万人,官府、军营、民居、店铺、作坊、驿站、寺庙布满城区,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是西夏王朝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200年之久。 西夏夹在宋、金、辽、吐蕃等强敌中间,如履薄冰地竟然也维持了近200年,直到1226年蒙古汗国征伐西夏,仅一年多的时间便攻克西夏国都中兴府,西夏王朝灭亡。然而成吉思汗却没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传说他被西夏施用美人计下毒而亡(史料中亦有记载),故留下遗言:不放过一个西夏人。果不其然,蒙古人攻陷每一座西夏城池都是大开杀戒,血洗屠城,皇宫、陵园都付之一炬,还将西夏王陵掘地三尺以泄愤恨。 黑水城自然也是在劫难逃,公元1226年2月,在经历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战后,黑水城内外尸骨遍野,以至于后人在发现这座古城时,随处都可捡到兵器残骸和人的碎骨。 西夏灭亡,元朝建立后,黑水城仍然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把这一地区称为“亦集乃路”。元朝在这里设置了总管府,管辖西宁、山丹两州,不仅派遣大批军队在此驻防,还迁来许多汉族、蒙古族人与当地人共同发展农牧业生产。 元朝时期,原来的黑水城已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于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改造。扩建后的黑水城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0米,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是原来城堡面积的3倍,城墙高达10米,有登城马道7条,东西两面有宽6米的城门两座,并在城门外加筑了瓮城。它是古丝绸之路以北最大的一座城堡。 元朝时的黑水城,其繁荣程度比西夏王朝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城内有通衢大道并分为不同区域,街道两旁布满了各种店铺,有饭馆、酒店、客栈、钱庄、当铺、镖局、杂货店、马具作坊等,并有骡马市、柴草市及农牧产品互市场所。<div><br></div> 为什么黑水城能让两个王朝都在此驻军加强城防?为什么黑水城能吸引大批民众在此安居乐业?盖因700年以前这里一直是一块水草丰美,河流湖泊密布,森林茂密的风水宝地。古居延海就坐落在这里,黑水河、木林河(西河)、纳林河(东河)等河流注入居延海,使其水域面积达到726平方公里之广阔。据史载,当时居延海周边沼泽遍布,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人行其间竟不能辨别昼夜,颇似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情景。黑水城就坐落在这三面临水的绿洲之上,想不繁华都难。 在黑水城景区里,有一座制作粗陋的雕像,他就是盛唐才子、被誉为“诗佛”的诗人王维。很多人都知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王维所作,殊不知王维的这首《使至塞上》五言绝句与古居延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div>《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的“居延”指的就是这里。唐开元三十五年(公元737年),王维奉命赴西河(即木林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途经居延海。那时的居延海想必是烟波浩渺,大河奔流,否则诗人也不会留下“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了。</div><div><br></div> 这一切的改变竟源于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明洪武五年(1372年)他派遣征西将军冯胜(一说徐达)出兵西北,收复河西。在攻打黑水城时,城内元朝残余兵马依仗城池坚固,粮草充足,顽强抵抗,明军久攻不下。于是冯胜派军民在黑水河上游筑坝拦水,迫使河流改道。城中断了水源,不战自乱,弃城而逃,冯胜大获全胜。但黑水河(现称额济纳河)从此改变流向,北移了数十公里,注入今天的居延海(古居延海的一部分)。黑水城及周边地区没有了水源,生态环境一落千丈,从此一蹶不振杳无人烟,逐渐被黄沙所掩没,长达近600年无人问津,沦为一座空城废都。 直到1907年,又一个盗墓专家、来自俄罗斯的所谓探险家科兹洛夫打破了古城的沉寂。他用重金贿赂蒙古王爷巴登札萨克,由这位不知深浅的王爷派出的向导带领找到了荒漠之中的黑水城。他先后三次从佛塔里盗掘出大量的画卷、元币、陶器、铁器、纺织品和雕塑,仅各种文字的书籍、经卷、刊本、写本等古籍就不计其数,是研究西夏史和宋、辽、金、元王朝的无价之宝。据这位盗墓贼自己在演讲稿中写道:“从黑水城废墟中运出40驼,骆驼运出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图书馆,计有二万四千件”。这些宝藏现存俄罗斯东方学研究所,其收藏量居世界之冠。俄国人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来整理研究,现出版文献资料13册,这些仅是冰山的一角,大量珍贵的文献还不见眉目,由此可见数量之浩繁。 被盗走的稀世珍宝还有世界上仅存的一尊双头佛像,以及一本西夏文、汉语双语字典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此后,英国人斯坦因也加入了盗墓的行列,盗走数目不详的文物。这些宝贵的文物在世界各地展出后,引起了极大地轰动,被公认为是继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黑水城也因此名闻考古界,并由此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西夏学。 又是100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黑水城如今已经旧貌换新颜,过去的模样了无踪影。这里原来只有5座覆钵式佛塔和黄土夯筑的城墙,如今为了迎合游人的观感,已清除了流沙,对破败的佛塔进行了维修并增加了数量,城墙也用现代的建筑材料进行了维修加固。 据朋友讲,前几年看到黑水城还是这般模样——土墙残破,黄沙没顶,饱经沧桑,老态龙钟。现在却是鸟枪换炮了——城还是那座城,魂却不是那个魂了。为什么黑水城不能像圆明园那样保持它的原貌?它静静地躺在瀚海中数百年,已经与大漠黄沙融为一体,就是再乔装打扮描眉画鬓也于事无补,虽然外观好看了一点,但这还是原汁原味的黑水城吗?——我质疑! 今天的黑水城遗址已经与怪树林一起捆绑成为一个景区,与额济纳胡杨林景区近在咫尺。如果没有额济纳胡杨林的吸引,恐怕没有人会专程前来探望这座荒漠中的新城了吧。 知道了黑水城的来世今生,也就明白了怪树林的来龙去脉。由于没有了黑水河的灌溉和居延海的滋润,成片的胡杨林凋零、干枯、倒毙、破碎,它们有的立而不倒,有的倒而不朽。尽管枝已枯,叶已落,不朽的躯干却顽强地延续着胡杨的生命。因枯死的胡杨树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故得名“怪树林”。 它,没了上半生,还有下半生。 硝烟散尽古战场,一抔黄沙掩忠魂。 即使赤身裸体,也要剑指蓝天。 时光只能扭曲我的身体,却不能折断我的灵魂。 黄沙掩埋的是我的过去,远方生长着我的未来。 <div>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div> 像无畏的战士剑拔弩张,这是胡杨献给天空的雕塑。残阳如血,如泣如诉,这是胡杨献给大地的赞歌。 我要为干枯的胡杨林添一点红妆,我要为千年不倒的身躯注入活力——我要为你唱一曲《胡杨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