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牛开岁,墨道文心”——王之山书画篆刻作品欣赏

岫云轩书画教育

<p class="ql-block">文/钟玉堂</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的老朋友王之山先生给我捎来他去年由西泠印社印制的《王之山书画篆刻集》。我小心地打开包装,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一方面是感到它印制精美,赏心悦目;一方面感到集子里的作品让人眼前一 亮,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令人爱不释手。同前些年他贈我的作品集相比,无疑是大大地进步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之山相识多年。还是在原哲盟(现通辽市)工作期间,之山已是本地区的书法名人,盟电视台专门为他制作过专题片。后来我调到自治区工作,见面机会少了,但我还是一直关注他的艺 术创作,还请他为我制过几方印。 之山在书画印上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从小受家庭的影响、有才情、悟性高之外,还在于他勤奋好学、永不自满、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数十年来,之山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书画印上面,荜路蓝缕,如醉如痴,孜孜以求,博采众长,终于达到了今天令人刮目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书法是之山的强项。我了解他也是从书法开始的。他诸体皆能,尤以草书见长。大凡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在书法诸体中,草书是最难学的,特别是大草,学起来难,而要写好则难乎其难。依照我个人的体会,好的草书至少应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草法要规范。草法是草书的基本准则。无论是谁写草书,都必须遵循这个准则。从传世的经典草书作品和当代知名草书家的作品看,龙飞凤舞,兔起鹘落,满纸烟云,但完全合乎草书法度。如果不按照草法涂抹乱画的所谓草书,那不叫书法,是对书法的亵渎。二是要有韵律感。草书尽管书写速度很快,但也不是一味地发狂, 而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各有其序。就象一首歌曲,有高有低,有快有慢,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才能构成美妙的乐章。如果从头到尾一个声调,那肯定是不好听的。三是要耐得品味。有的草书作品乍一看似乎还象那么回事,但一经仔细品味,则会发现诸多弊病,无论在草法上还是在章法布局上都存在不少硬伤。而好的草书作品,就象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令人百看不厌。之山的草书作品是具备了这三个特点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之山的绘画,我原来知之甚少。后来看到他的一一些作品,才知道他在绘画上也颇有造诣。古人说“书画同源”。看到些评论国画的文章,都是把国画的水准高低同书法联系起来。如说把篆籀、草书笔法运用到国画中云云。我原来对画家落款称“某年某月写”不大理解,为什么要用“写”而不用“画”呢?后来明白了,原来画是作者用毛笔以书法笔法“写”出来的。画面虽然看似静止的,但其中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是作者通过手中的画笔,抒发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或对假、丑、恶的鞭苔。我不懂绘画,但喜欢看画。有的画看上去很舒服,有的则看上去不那么自然、顺眼。之山的大写意水墨,酣畅淋漓,构图简洁,线条流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令人赏心悦目。正象他的狂草一样,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这也许正是他在绘画上取得成功的“秘诀”。</p><p class="ql-block"> 之山的印很有个性,有大家风范。治印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久远的传统。治印讲究篆法、章法、刀法,三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不可偏废。综观之山的印,在篆文设计、章法布局、运刀奏石上,都有独到之处。远师秦汉,近学明清,又旁及封泥、瓦当、砖刻等,甚至把草书的飞动也吸纳到印文设计上。无论是字多的印,还是字少的印,都精心布局,以刀当笔,精心创作。因此,看之山的印,会觉得印文在他的刀下是流动的,不呆板,不凝滞,既有秦汉印玺的古朴,又有明清流派的飘逸,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之山正值中年,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在艺术创作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假以时日,精益求精,定会使作品更精彩。我相信,之山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一步。</p><p class="ql-block"> 本人对书法理论读之甚少,也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对之山的书画印作品难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只能是根据读后的印象浮光掠影地谈一些看法, 难免失之于肤浅,抑或不够准确,尚请方家指正,亦希之山体谅。</p> <p class="ql-block">書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國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篆刻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