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亲》闲暇在家翻看印集相片,忽然有一张照片跃入我眼中,那是一张四十多年前的黑白照片,是六九年初春送我二哥去贵州插队落户时在上海北郊火车站拍摄的留影。看着那张老照片,当年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照片中父亲的眼神竟是那样的忧伤,记忆里父亲从未有过那种眼神,看得我不由得一阵心酸。是啊,心爱的儿子即将要远离自己,离开养育他长大的家,奔赴数千里之外的穷乡辟壤去了,出发的前几天家里还在议论着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听说那里一日两餐还不能吃饱,年少无知从未离开父母身边的儿子就这么去了,从今往后的日子怎么过,这一切的一切,怎不叫父亲万分揪心啊,那忧伤的眼神里透露的是担忧,更是如此的无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火车缓缓启动,车里传出一片哭泣声,车窗内外互不相识的人们也相互握手告别,二哥就这么走了。经历了这样的场面,从此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生死离别。当时父母亲还企望有一个儿子去了外地,小儿子有可能会留在上海。可那年代谁又能躲得了呢,一年后我也被动员去了江西农村。临行前几天母亲都没好好的吃过饭,连话也懒得说,家里沉闷的气氛令人窒息。我赴江西出发那天父亲没有回家送我(父亲那时在南翔上班每周回家一次),我知道他是不想再次去感受离别的酸楚,只是关照母亲多给我点钱带着。都说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可今天看了照片上那忧伤的眼神就明白,当父亲的担忧又何尝会少了一点点呢。兄弟俩去外地后有几次春节也没回家过年,回来后听二姐说那几个除夕夜,母亲默默地准备好了年夜饭,叹息地说:"今天我吃不下,你们吃吧。"就一个人独自去睡了,那是怎样一种心情啊。从小到大父亲在我心目里都是一个对家庭负责、关爱子女、宁愿自己受苦也要让家庭过上幸福日子的好父亲。父亲从未打骂过我们,记忆中小时候有一次顽皮把一瓶墨水全倒在了床上,父亲一气之下把手高高举起,犹豫一下还是轻轻的拍打了我一下,这是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次"挨打"。</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家里子女六个一家八口人,是父亲用勤劳的双手,用自己厚实的肩膀担负起养儿育女的责任。父亲是一名高级技师,每月一百多元的收入在当时也算是高工资了,可他自己从不乱花钱。会每月给我们发放零用钱,有时还会带上全家去饭店吃上一餐。母亲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总是把家里打理得妥妥贴贴的。她对自己特别节俭,自己在下班途中宁愿饿得发胃病,却舍不得化三分錢去买一个大饼吃,更舍不得化四分錢坐公交车回家。正因为有这么好的父母亲,家里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年代,也从没有揭不开锅的日子,在取消粮食凭票供应后家里还存有母亲积攒的几百斤全国粮票。家里收音机、自行车、照相机、电扇、缝纫机等当时的高消费品也都一应俱全。感谢你们:我最敬爱的父母亲!是你们让儿女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让儿女们在石库门里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家。随大批知青返城回沪,我和二哥先后都回到了上海。一次母亲拿出了这些年給我们兄弟俩寄錢的汇款回执来,看着这厚厚一叠单据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下乡的近十年,兄弟俩竟然花费了家里那么多钱,已经成年的我们还要依靠父母亲接济真是情何以堪,这养育之恩又是如何才能偿还。如今父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子女们都过得很好。怀着感恩的心,真的好想让父母亲再享享福,再过过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的日子。可理想与现实,有时我们并无选择。时至今日,只有在父母离去后,才能体会到"子欲孝而亲不在"是怎样一种感受。耳边犹如传来电影<酒干倘卖无>感人主题曲:多么熟悉地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远处传来你多么熟悉的声音,让我想起你多么慈祥的心灵,什么时候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