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探幽寻胜襄阳公园之八</p><p class="ql-block"> 虞舜与象耕鸟耘</p> <p class="ql-block">探幽寻胜襄阳公园之八</p><p class="ql-block"> 虞舜与象耕鸟耘</p><p class="ql-block"> 襄阳公园正大门南行百余步,有一雕塑小品。小品正面雕刻一头像颇似山顶洞人的农夫扶犁,前侧一头大象以鼻勾犁,作耕地状。</p> <p class="ql-block"> 小品背面则以隶书书“开天辟地”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此小品应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设置,笔者多次经过,未曾刻意留心。前段时间闲来无事,端详再三,总觉得那雕塑小品内容与主题之间似乎无关。</p> <p class="ql-block"> 我于文物考古、雕塑石刻实属外行,好在有几个懂行的师友。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首先请教于一位文物考古方面的专家朋友。他告诉我,据他推测,这幅图反映的是茹毛饮血的史前社会时期,农耕刚刚兴起,史前人类发明了原始农业,其处所正是与大象在内的大量动物共存的环境,而大象生活的环境气候相对温暖。但这幅雕塑中,人物把持的犁则是汉代才有的,原始农耕工具不可能有犁。</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又请教了一位雕塑美术方面的专家朋友。他明确表示,此雕塑属装饰小品类,形象组合的造型手法还好。题目与内容确实不符合。</p><p class="ql-block"> 专家朋友的回答,虽不能完全解开我心中的疑团,但却启迪了我的思路,激发了我“打破砂罐问到底”的傻劲。</p> <p class="ql-block"> 我从“破题”入手,首先求证“开天辟地”。“开天辟地”是一个成语,成语的典故来源于中国古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据三国·东吴徐整《三五历纪》载:</p><p class="ql-block">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后来演绎成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流传久远。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是一片混沌。它无边无沿,没有上下左右,也不分东南西北,样子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这浑圆的东西当中,孕育了一个人类的祖先——盘古。</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在这浑圆的东西中孕育成熟了。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非常生气,就用自己制造的斧子劈开了这混混沌沌的圆东西。随着一声巨响,圆东西里的混沌,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p> <p class="ql-block"> 盘古出世后,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挺立在天地之间。以后,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深得不能再深,盘古自己也变成了九万里长的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一样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变成过去的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因为天地是他开辟出来的,所以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天地也跟着发生不同的变化。他高兴的时候,天空晴朗;他发怒的时候,天空阴沉;他哭泣的时候,天空下雨,落到地上汇成江河湖海;他叹气的时候,大地上刮起狂风,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现闪电;他发出鼾声,空中响起隆隆的雷鸣声。</p><p class="ql-block"> 不知经过多少年,盘古还是死了,躺倒在地上。他的头部隆起,成为东岳泰山;他的脚朝天,成为西岳华山;他的肚子高挺,成为中岳嵩山;他的两个肩胛,一个成为南岳衡山,另一个成为北岳恒山。至于他的头发和汗毛,全变成了树木和花草。后来,才有了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p> <p class="ql-block"> “破题”之后,我的专注进入雕塑小品的内容。凝视小品,脑海里浮现出虞舜象耕鸟耘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虞舜是中国上古时期最圣明的“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德圣孝祖。</p><p class="ql-block">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孝养父母、友爱弟弟,处理好家庭关系</p> <p class="ql-block"> 舜的德行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又给了很多赏赐,并准备让位于他。</p><p class="ql-block">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在外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侍奉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关于舜德行孝行的民间传说也很多,其中有两则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 一是《兄弟种豆》的故事。舜的父亲和继母为了将舜赶出家门,合计了一个主意。那天,继母把舜和象叫到跟前,每人给了一袋豆子,并对他们说:“春天到了,你们俩到山里开荒种豆子。到秋天时,看谁收的豆子多,多的有奖励。不过,丑话说在头里,如果谁收获不到豆子,就不用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两兄弟按照母亲的要求,离家去山里开荒种豆。在路上,一股诱人的香味从舜的豆袋里扑鼻而来,象好奇地上前夺过舜的那袋豆子,打开一尝,他吃了几粒,发觉又香又脆。象根本不知道这是一袋炒熟的豆子。象便把自己的一袋豆子扔给舜后,拎起熟豆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舜在家里,拎起他的那袋豆子时什么都明白了,只是他不说,现在见弟弟象嘴馋,坏了后娘的“好”事,竟调换了袋子,自己也奈何不得。舜在山上忙着开荒,松土整地,把一颗颗饱满的豆子埋在土中。</p><p class="ql-block"> 秋天到了,舜将收获的豆子,挑回家中。而象却是荒地一片,颗粒无收,垂头丧气回家了。这下,后娘没话可说了。</p> <p class="ql-block"> 二是《象耕鸟耘》的故事。继母策划的兄弟种豆事件由于象的嘴馋和贪婪失败后,又多次陷害虐待舜,然后挑动瞽叟发怒,终于将舜赶出了家门。</p><p class="ql-block"> 有家不能归的舜就到了历山妫水边搭个茅棚住下,开始烧荒垦地。初期阶段,舜以野果子充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就出现了象耕鸟耘的奇事。有一天,舜在田间垦荒,疲倦了就在地头休息。忽然听见了"扑哧,扑哧"的鼻息声。抬头看时,只见一只大象从对面一步一步走过来,直到舜垦荒的地方,用鼻子卷起一块巨大而尖利的石块,开始一下一下用力地刨地。象力大无穷,一个时辰不到就刨了大片地。尔后大象天天到历山帮舜刨地,久而久之,舜与大象建立了感情,就开始训练大象耕地。舜有了大象帮助,耕地多了,种上庄稼后,地里杂草丛生,一个人忙不过来,正自发愁,地里出现了一群一群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帮助啄去地里的杂草和害虫。舜历山垦荒,象耕鸟耘的故事也就成了千古美谈。</p> <p class="ql-block"> 舜在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p><p class="ql-block">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都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p><p class="ql-block">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坚定了让舜继承王位的决心。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地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但尧帝还是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p> <p class="ql-block"> 舜继承王位后,作为帝王之尊,在治国理政的同时,不忘孝亲敬亲的本分,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舜的德行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和弟弟象。</p><p class="ql-block"> 舜的至孝大爱成为当代和后世的楷模。孟夫子曾感叹:“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的孝敬仁爱,我们也能做到!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孝》中,舜的孝道故事列为首篇。</p><p class="ql-block"> 后世关于舜耕历山故事传说的绘画中,多有大象帮舜耕田的绘本。与雕塑小品相比,造型手法虽有差异,但内容大体一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雕塑小品的内容应为艺木地再现舜耕历山象耕鸟耘的历史传说。</p> <p class="ql-block"> 至于雕塑小品的“开天辟地”题目,显然与内容无关。笔者以为,不如以“舜耕历山”为宜。如此,则可以小见大,文以载道,回归文化艺术之本真,厥功至伟矣!即为颂曰:</p><p class="ql-block"> 山之巍巍,</p><p class="ql-block"> 水之澹澹。</p><p class="ql-block"> 德圣孝祖,</p><p class="ql-block"> 躬耕历山。</p><p class="ql-block"> 象鸟相助,</p><p class="ql-block"> 孝感动天。</p><p class="ql-block"> 万世楷模,</p><p class="ql-block"> 百代福田。</p><p class="ql-block"> 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 景行维贤。</p><p class="ql-block"> 泱泱华夏,</p><p class="ql-block"> 昌盛永年!</p><p class="ql-block"> 2021年元月草于襄阳怡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