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1年,17岁的赵玉泉从范亭中学毕业回到家乡,这年中秋的一天,他在东南贾村庞庄街西大门正东的场地上看到一个场景,激动不已触发灵感,遂创作了一幅木刻作品,取名为《山乡运粮队》,发表在1961年11月15日的《山西日报》头版,引起了轰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反映的是当年,东南贾生产大队4900亩秋收作物喜获丰收,在国家非常时期勇交爱国粮40万斤的画面。 在这幅木刻的场景里,八个生产队将所上交的余粮,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村民们争先恐后,肩扛手抬,快速地装车,装满粮食后的马车依次出发,车如流水,马如流龙 ,我们仿佛能听到当年 车把式的吆喝声、马鞭声、马铃声穿过樊家巷廊,穿过东大门巷廊,响彻在奔往原平粮库的大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位于善护山下,自然环境与大家熟悉的大寨类似,地理地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特征,7000亩土地大部分被七条沟分割在六道梁上,气象气候属风多雨少十年九旱。那个年代的东南贾村是怎样组织农业生产,取得一个又一个粮食丰产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3年建社初期,在中央工作组的指导下,社里制订出了一个10年规划,这个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农为主,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社领导赵文和、张天保、王佃楼、庞玉仓、贾全印等人在尔后1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主导地位,为保证农业生产采取了以下措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搞水利建设,引滹沱河水到村,从根本上解决用水问题。50年代国家修建益民渠的同时,社领导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契机。为此,在县领导刘均、闫仍吾的支持帮助下,赵文和两次下省城,求见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刘开基,寻求对东南贾村的二级、三级站电灌站工程立项审批和开建。这个项目工程浩大,引水渠渠长约3公里,两个级站的总扬程24米,动用土石方超过100万方,经过几年的建造,于1964年完工。二、三级电灌站的建成,使村里的水浇地面积扩大了1700亩。另外,文革前的十几年里,社里还开渠引洪,建库蓄水,先后建成南河拦坝水库,七一水库、长野沟大渠、桥和后沟河等四十七条拦水坝水利工程。与此同时,村里每年还会申请专业凿井队来村打井,那时候由于技术原因,打下“黑窟窿”也是常有的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做好农田基本建设这篇文章 。在解决1700亩水浇地的同时,怎么进一步提高另外4000多亩山坡地的产量,这也是困扰社长赵文和的老问题。1962年初春,在参加全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时,他听了大寨村支书陈永贵在会上做的典型发言,认为大寨的做法有借鉴作用,他主动联系老朋友陈永贵,会后随陈一同去大寨实地考察。 在大寨,他参观了大寨的白驼沟、后地沟、背裕沟的筑坝造地工程,后又转到狼窝掌,老陈重点讲述了他带领群众三战狼窝掌的过程,将1.5公里长的荒沟治理成稳产高产的海绵田,创造出闸沟造地的新经验,他很受启发。 这次去大寨取经回村后,立即召开支委会,详细介绍了自己去了大寨所见所闻,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于行动。此后几年,村里用工累积32万个,对“七沟六梁一面坡”进行小流域治理,修了大寨式梯田3900亩,愣是把这些解放前亩产百十斤贫瘠的土地,修成了高产稳产田。在农田基本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赵大玉树、赵二长等这样的农田建设的土专家,也产生了省劳模王成牛以及樊未未、王海瑞等这样的实干家,专业人才郭少绪等人的技术特长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发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正把“庄家一支花,全靠肥当家”当作重要一环。那个时期,化肥短缺,也为了省钱,村里把眼睛盯在了农家肥上,村里大搞畜牧养殖,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把排泄物当作一宝,以1959年的统计为例,养羊千余只,养猪千余头,另有养兔场,大型牲畜养殖场。另一方面,当家人赵文和1955年想到了一个点子,在太原成立了20人的积肥队,积肥队的工作就是每天穿梭在市区的各个公共厕所之间。省委书记陶鲁笳对这个做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亲自联系太原钢铁公司的渣场,解决这20人的住宿问题,后又协调铁路系统,解决运输车皮,至文革前一车一车的大粪干拉回到了村里。村社领导多管齐下,还委派多种经营队伍中的营销人员到内蒙呼市、集宁等地,用苇席换取草原上的牛羊粪。</p> <p class="ql-block"> 努力提升社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普及意识,提升村民的半机械化操作水平。前几年,有一张在全省广为流传,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拍摄地点是东南贾农业社社部的照片,记录的是社员王殿楼、庞来根、张银申等人,根据他们多年播种时对镂的体会,一块研究改进这种农具,提高生产效率的事。还有一件,为提高农业生产,五十年代初东南贾村一次购买小平车300辆,这在当时也是一件轰动全县的事件,因为在当时老百姓见都没见过安装了轴承,轮胎是橡胶,而且还内外胎,轻巧灵便的农具,这300辆平车广泛用于农田建设、水利工程、苇席运输。有村民回忆平车队还支援过太钢建设,为村里赚取了不菲的租赁费。另外,村民们一次购买了200辆自行车,村里催生了一个新的行道——农具修理部。</p><p class="ql-block"> 为提高粮食产量,东南贾村别出心裁选取530亩土地,建立高额丰产专业队,大搞丰产田建设,亩产指标是一千斤,具体措施是支部书记亲自当专业队队长,主任担任参谋,五百亩土地连成一片,新修11条支毛渠,实行机具灌溉,保证亩施肥300担,化肥50斤,品种选用高产的金皇后玉茭、多穗高粱等。这种做法,1960年的《原平小报》以《东南贾的办法好得很》给予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坚持 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管理放在农业生产的首位。1964年5月1日,原平县委树东南贾村为全县的四杆旗时,在管理方面总结为:东南贾村善于统筹安排生产,妥善调配劳力,正确处理农副业之间的关系,以经营管理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具体做法是民主制定了各个工种的劳动定额,采取了定领导、定人员、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定报酬的“六定”措施,明确了生产责任制;坚持开展“双五好”竞赛,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集体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村里也采取人性化的方式,对一百多名属于老弱病残的人,分门别类根据这些人的特点和生产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营生,给予这些困难户适当的照顾。</p> <p class="ql-block"> 东南贾村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目的是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那个年代,农村实现自给自足的供给政策,直白地说,自己种什么,就分什么,也只能是吃什么。为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自古以来就是干南贾,通过几年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后,为改善百姓的饮食结构,村里成功地试种耐寒耐旱的冬小麦,这在东南贾的历史上是破天荒地,资料显示,1965年,东南贾村种植小麦1100亩,每人分了小麦30斤,还上缴小麦13000斤,现在似乎有点不可思议,那年的县小麦丰产经验交流会竟在东南贾村召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提升生产队农业效益的同时,当家人赵文和把920亩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土地拿出来分给大家,作为自留地,户均近1.5亩,对一些困难户开垦种植的荒地,也采取了半默认的态度。这在那个一大二公以粮为纲的时代实属不易,这些在文革时成了打倒他的主要罪状,以至于到了1977年12月,在他的所有的问题已经得到澄清,自留地和改变了用途种植苇子的盐碱滩地,却成了他平反的障碍,他不得不再次给省纪委写申述信进行辩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东南贾村的农业生产是一本征服自然,向科学进军的群英谱。如今木刻画面中的参与者大多已作古,中国农业生产模式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但父辈们的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 2021.1.6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1.1.11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