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村庄:大石头

吴蓉辉

<p class="ql-block">大石头,位于洞头岛东南端,西与渔岙毗邻,北靠中仑,东与惠头寮接壤,南近东岙,隶属东屏街道东港社区东岙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沿环岛公路向东行,过东岙渔村,左侧路边有两幢红棕色联建房,从联建房旁的水泥路进去,便可到大石头。</p> <p class="ql-block">大石头,因村后有一块大石头而得名。在洞头类似这样以石头取村名的还有:脚桶石、西瓜岩等。</p> <p class="ql-block">村子很小,房屋依地势呈散状分列。不过,这里倒有2个不错的停车场。据阿婆说,每当旅游旺季东岙消化不了的外来车辆便停靠在这里。阿婆家隔壁的石屋打扮得很有特色,已然与东岙旅游区接轨。</p> <p class="ql-block">漫步村庄,村里大多已是新建的高楼,只有几座老石头房夹杂在其间,新旧相依,古今相融,很有时代变迁的留痕感。村里最漂亮的一座石头房,黑瓦上面压着防台风的石块,油画般厚重的石头墙开出小小的窗、不大的门,而且还是四合院造型,很有渔村古民居风情。可惜四合院的一半已拆除,翻建成高楼。</p> <p class="ql-block">石头垒起石屋,石屋罩着村子里的人和事。村庄和石头不解的情缘,纵然我们不去念叨,石头也在默默地散发着岁月的余温。</p> <p class="ql-block">在村子里最想见到的是那块“大石头”。沿村子里小路转悠,四处张望,没有见到那块我心中的大石头。遇见一中年妇女,赶忙问她石头所在,她热情地告诉我,就在村后,再往高处走,就能见到。于是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就到最高处了。</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视野开阔,一侧环岛公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另一边府前路上人来人往,身边还有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要回惠头寮的村民们。可是,一眼看去,还是没有见到那块我心中的大石头。我想象着它应该像仙叠岩那样醒目、像脚桶石那样突出、像乌龟岩那样形象。记得小时候家在大石头的同学总说大石头很大很大,远远的就能看到,是村庄的地标。可时下,这里除了远处一幢房子和高高的信号塔外,便是杂草和一群鸡鸭。远处杂草丛里有块不起眼的石头。失望。</p> <p class="ql-block">回村子里,老阿公告诉我,大石头还在,只是现在杂草丛生,几乎看不到了。他说沿着他家左手边的农田爬上去,能找到。于是我开启新一轮的寻找。</p> <p class="ql-block">农田依山势开垦,地里不时出现坟墓,向上的小路走着走着就没了,于是按心中的方向前行,裤子上粘了不少鬼针草。终于看到不远处有两个人在地里干活,便问大石头在哪。他俩告诉我,这个角度看不到的,大石头躲在高处的通讯房后杂草丛里,是黑灰色的。便继续向上走。</p> <p class="ql-block">路上有两条很凶的大狗,它俩如二重唱般对我嚣张地大叫,不过还好,都被拴在树下。安全通过。</p> <p class="ql-block">原来,他俩说的“高处的通讯房”,就是之前我所见到的那幢房子,房子后有高高的信号塔,杂草丛里有块大石头。哈哈,重游故地。</p> <p class="ql-block">这回,穿过杂草丛,走向大石头,果真是块黑灰色的大岩石,十多立方吧。就是第一次来时所见的那块。杂草包围着它,加上附近不少地方盖起了高楼,它不再那么容易进入人们的视线。</p> <p class="ql-block">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它就在这里了。那时,无论从东岙看上来,还是从惠头寮看过去,它都高高屹立在山头,大石头扎稳山头面朝大海,在空旷的背景映衬下,显得特别醒目。站在这,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陆路交通极不发达的早年,先民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定居下来,它也就成了村子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再次回村子。一位阿婆告诉我,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这块大石头不长这个样,而像仙叠岩那样有两块,黑灰色,很壮观。民间都说那是龙穴,大石头守护着村民,祖祖辈辈敬仰它。</p> <p class="ql-block">隔壁村有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靠打石头维生,他对这块大石头动起歪脑子。有一天他带上工具独自来这里,对着大石头开凿,悄悄把凿下的石头运出村子。终于,大石头生气了。当他再次把石头运出去时,在洞头岭一带便遇车祸死了。</p> <p class="ql-block">阿婆说,大自然是有灵性的,我们敬重它、恳求它、拜服于它,它也就回馈我们。我们触怒它,往往轻者患病,重者死亡。尽管阿婆的话,有些自然崇拜。但遵守自然之道,何尝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