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小雨

<p class="ql-block">  虽然出生在太原,但真正走近晋祠,认识晋祠,却是近来的事。近期,翻阅了大量晋祠历史记载,选配近两年自己拍摄的图片(其中一小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待日后补齐),整理成现在的图集,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伟大瑰宝。</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p> <p class="ql-block">中轴之美。晋祠建筑群的核心区西倚悬瓮山,分为中、北、南三路。中路是全祠的精华所在,自东向西形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智伯渠萦绕左右。</p> <p class="ql-block">山门。新中国成立后重修。</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一座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的特殊建筑。“水镜”是忠奸是非尽人皆知的意思。祭祀时节要唱戏,当时没有扩音器,舞台前地下埋着八口大瓮缸,声音得以传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匾“三晋名泉”是晋祠举人叫杨廷翰的写的。水镜台正面挂着晋祠三名匾之一“水镜台”,也是晋祠人清代书法家杨二酉所写。</span></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横跨智伯渠上,是通往圣母殿的必经要道,此桥传为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古称莲花台,为镇水而建。四角各立一尊铁铸武士,身披铠甲,十分英武。</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琉璃瓦小阁,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南隅的铁人,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所铸,至今溜光钲亮,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位于金人台正西,属功德坊,立于明万历四年。“对越”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书,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意为“宣扬母德高尚”。</p> <p class="ql-block">木结构牌坊,宛如隆重的仪仗。</p> <p class="ql-block">献殿。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金代所建,是祭祀圣母的殿享堂,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殿身四周无壁,四面开敞。</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是我国现存古桥中唯一的一座木结构十字形桥梁。十字型桥面把圣母殿和献殿连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晋祠的主殿,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p> <p class="ql-block">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披蟒袍,雍容华贵,端庄慈祥。43尊侍女像神态各异,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木雕盘龙。位于圣母殿前廊,共八条,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传说为宋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对越坊右侧。始建于明万历年,内悬挂高2米多的大钟,为明万历年所铸。</p> <p class="ql-block">鼓楼。位于对越坊左侧。大鼓长约2米。</p> <p class="ql-block">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是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智伯瑶所开,渠水蜿蜒自西南向东北纵贯晋祠。“智伯水灌晋阳”是春秋末年的一次著名战役,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线</p> <p class="ql-block">苗裔堂。俗称奶奶庙或子孙殿。位于圣母殿北侧,前堂有周柏。创建年代不详,殿内供奉送子娘娘等像。</p> <p class="ql-block">周柏。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晋祠三绝之一。晋祠现存两棵周柏,是西周时代种植的柏树。一棵叫齐年柏,位于圣母殿北侧,一棵叫长龄柏,位于东岳祠前。</p> <p class="ql-block">长龄柏</p> <p class="ql-block">唐槐。位于水镜台前,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至今茂盛葱郁。</p> <p class="ql-block">朝阳洞。晋祠景区中最高处的一组建筑,是道家的道观,称“七十二福地”。门前危磴陡立,俗称七十二圪台。洞檐前横匾为“别一洞天”,檐里有榜书“朝阳洞”。</p> <p class="ql-block">眼底壶天</p> <p class="ql-block">云陶洞。朝阳洞北侧,也叫“茶烟洞”。明末清初,傅山曾在这里隐居,并书“云陶”二字。晋祠内八景之一“石洞茶烟”。</p> <p class="ql-block">待凤轩。位于云陶洞西侧,三台阁下。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现在建筑是1982年重建的。相传当年慈禧太后曾经住过半夜的地方。轩前有台阶,过“青云直上”坊,到达三台阁。</p> <p class="ql-block">三台阁。位于悬瓮山腰,晋祠最西端。分为上中下三台。在这里可以鸟瞰晋祠全景。昔有“不登三台阁,不足以知其高;不至景宜园,不足以知其景”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读书台。又叫“伴桐亭”,位于三台阁中部,北齐名臣杨愔在此读书而命名的。这个读书台是清朝乾隆年间建的,“读书台”匾额,为太原知县吴重光题写。</p> <p class="ql-block">吕祖阁。位于朝阳洞顶,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祠堂。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前就有吕祖阁。每当夏秋云雾缭绕,轻烟穿阁而过,即可见晋祠内八景之一“仙阁梯云”。</p> <p class="ql-block">善利泉亭。北齐天保年间创建,明嘉靖时重建,既无片砖块石叠加,也无铜锢铆钉加固,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建筑技术。亭内有“善利”一匾,典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p> <p class="ql-block">松水亭。位于八角莲池西面,苗裔堂东面,清代乾隆末年所建。“松水”之名,取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水亭有“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乡”木联一副,概括了晋祠的地方特色,充满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晋祠中始建年代最早的建筑,也是宋代之前晋祠的主殿。是奉祀西周初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唐碑亭。也称贞观宝翰亭。是为保护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的石碑而建的。该碑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一块行书碑,也是目前唯一传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书法真迹碑刻,素有中国第一通行书大碑之称。</p> <p class="ql-block">八角莲池。位于松水亭东侧。</p> <p class="ql-block">八角池中,水清见底,金鱼欢畅。</p> <p class="ql-block">钧天乐台。关帝祠对面的戏台,是给关帝演戏专用的。清乾隆年间建,为祠内清代建筑代表作。钧天乐指天上的音乐,仙乐。</p> <p class="ql-block">钧天乐台楹联:音入妙时,如蟾宫绝调;像传神处,似才子奇书。</p> <p class="ql-block">昊天神祠。位于东岳庙西侧,由关帝祠、三清洞、玉皇阁组成,是晋祠内最大的一组道教院落。原以供奉王皇大帝为主,而玉皇大帝全称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故称“昊天神祠”。现存建筑是清朝乾隆年间扩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昊天神祠分前后两院,前院是关帝祠。正殿所悬“如天之平”匾额立于1861年,意为与天同高,赞扬关公的伟大。殿内供奉关帝塑像是黄白脸。</p> <p class="ql-block">昊天神祠后院。三清洞供新塑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三清。三清洞上架飞阁,称“玉皇阁”, 阁内塑像无存。 </p> <p class="ql-block">东岳祠。又称“泰山庙”,俗称“阎王殿”。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光绪年间重修。庙坐北朝南,享殿立于祠院正中,殿内存有“天齐仁圣大帝”像,四壁壁画为清代所作。</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位于东岳祠东。又称“六府”,意为文昌六星所居的六府。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扩建。正面窑洞为“七贤祠”,是为纪念与晋水有关的七位贤士而建:周代豫让,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范仲淹、欧阳修,明代于谦、王琼。祠上建飞阁,称“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华堂。</p> <p class="ql-block">南线</p> <p class="ql-block">台骀庙。紧挨圣母殿,于明朝1533年创建,1956年重建。相传台骀为张氏始祖,因治水有功,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p> <p class="ql-block">公输子祠。俗称鲁班庙。公输子,就是鲁班。</p> <p class="ql-block">水母楼。位于晋祠圣母殿旁边,难老泉亭上方,又叫水晶宫,供奉的主神是晋水源头三泉之一的难老泉水神~水母娘娘。南北两壁绘有明代壁画,为水母出行先仙仪图。</p> <p class="ql-block">在明代的道教雕塑中,水母楼的彩塑是比较优秀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亭。晋祠三绝之三,俗称“南海眼”。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傅山写的“难老”二字。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山海经》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常年保持在17°c。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 <p class="ql-block">晋水有三个源泉:善利泉、鱼沼泉、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七孔八眼</p> <p class="ql-block">不系舟亭。难老泉水系景观之三,晋泉出水口的一小石舫,于1930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人字堰,洗耳洞。洗耳洞源自上古年间隐士许由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真趣亭。位于不老泉下石墉的洗耳洞上,是游人喜欢逗留的地方,1916年建。</p> <p class="ql-block">三圣祠。坐南朝北,向西俯视难老泉石塘,东临傅山馆。祠内所供奉的是传说中的药王、真君、黑龙王,称三王或三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流碧榭。原称白鹤亭,亦名小兰亭,俗称水亭,明嘉靖中叶创建,1956年改建。横跨智伯渠上,左右各有揽胜小坊,后拆了小坊,改名为流碧榭。</p> <p class="ql-block">旁边双孔小桥叫挂雪桥,号称“双桥挂雪”</p> <p class="ql-block">傅山纪念馆。原为同乐亭,位于胜瀛楼的西南侧,是坐南向北的一座清代建筑的四合院,馆内收藏了傅山书画精品、文献资料。</p> <p class="ql-block">胜瀛楼。明末清初所建,有胜似东海仙山之意。楼上楹联为清代杨二酉所作。夏至之时,四面受光,誉称“胜瀛四照”。</p> <p class="ql-block">云楼。</p> <p class="ql-block">王琼祠。建于明嘉靖末年,是为纪念明代嘉靖年间吏部尚书王琼而设。王琼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内供王琼像。</p> <p class="ql-block">门上悬挂“山高水长”匾额。</p> <p class="ql-block">王琼祠阶下有两株银杏树,生于明代,已有500岁高龄。东侧一株为雄,开黄色花,不结果。西侧一株为雌,开绿色花并结果。祠前晋水架桥,曰:“仰止”。</p> <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人称“王家祠堂”,原名“晋溪园”,是明朝大臣王琼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子乔祠。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建于公元1526年,中国王氏宗祠,是明代重臣王琼为纪念先祖太子晋所建。祠内有保留至今的历代王氏族谱。太原王氏后裔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浮屠院。即“塔院”,位于奉圣寺北。</p> <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是一座七级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乾隆年间重修时发现有许多舍利子,改名为“舍利生生塔”。是中国清代砖塔中的佳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奉圣寺。全称为“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殿”,在晋祠的最南端,曾是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恭的别墅。两进院落,由弥勒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大雄宝殿组成。两侧碑廊中,陈列着唐译八十华严的石刻祖本,武则天亲自为之作序,是融佛学、史学、文学、书法于一炉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奉圣寺内的大雄宝殿由太原东山马庄芳林寺迁来,原属于寺;过殿由汾阳二郎庙迁来,现落座一尊弥勒佛像,属于庙;山门,原名景清门,是晋祠早期的山门,1981年移来,属于祠。这些来自于寺、庙、祠的建筑组成今天的奉圣寺,属于晋祠内最特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翰香馆。建于1983年,与奉圣寺前院及浮屠院相邻。楹联:登高而思,此乐千古;立言不袭,自成一家。</p> <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楼、堂、阁、亭、台、桥、榭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个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还需细细体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