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测兵》诞生记

仰望星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原航测团政治处副主任、《画册》总编辑徐永贤</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中国航测兵》画册伴随着中国航测兵已经走过了整整三个年头。每当我翻开这部画册,心中便充满无限感慨,往事如同电影般一幕幕在眼前浮现,深切怀念战友们共同奋斗的500多个日夜,便萌发了记录这段美好时光的冲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与航测团的缘分,仿佛上天冥冥之中的特意安排,航测团无疑是我生命中可遇不可求的贵人,那还得从50年前的一个偶然机遇叙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12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征兵季。大概源于军人家庭出生的缘故,我从小就对部队充满了深深的敬仰,立志成为一名军人是我儿时的梦想,因此时读高二的我,就毅然弃学从戎,踊跃报名应征。经过湖北谷城某部铁道兵接兵团的家访、政审、体检、审批等一系列程序,终于如愿以偿。说来也巧,此时父亲正回乡办理全家随军去京手续。儿子要去当兵,就成为他的一个牵挂,独自来到县武装部,正巧碰上了空军接兵团的赖炳铨团长,得知空军航测团来我县部分公社接兵,亲近感由然而生。因父亲是从空13师抽调民航支左,文革结束后,由总政特批留民航工作(当时民航归空军管),同为上黄下蓝的军人,同为空军的运输机部队,而且航测团组建时,不少空、地勤骨干都是从13师抽调的,自然越谈越近,越聊越密,后由赖股长(团军务股长)主动出面找县武装部协调,将我从六塘公社的陆军名额直接占用新集公社的一个空军名额。摇身一变,便由铁道兵变成了航空兵,随队来到了秦巴之间的汉中盆地,从此,与空军航测团结下了不解之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航测团这座熔炉的淬砺,入党提干,顺风顺水,由涉世不深的书生青年,四年多时间,成长为机务大队的一名基层指挥员。从基层到机关,再由机关到基层,在空军航测团渡过了为之奋斗的19个春秋。对空军航测团的培养教育,对挥洒青春汗水的独丘山、孟家湾,深厚的情感,融入血液。怀着感恩之心,赞颂这支让我终生受益的英雄部队,我将倾尽所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1年9月,部队整编,为保证各大建制单位满编,经中央军委批准,将空军航测团归属为36师106团。从此,空军航测团这一番号便从人民空军航空兵编制序列中消失,空军再无航测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54年5月组建,到2011年9月番号撤编,这支肩负着特殊使命命名的部队,整整走过了57年的光辉历程。从组建初期艰苦创业的前辈们,到撤编时的传承者,数万有志青年汇聚在航测团这面军旗下,成为共创使命的战友。岁月变迁、营盘流转,不变的是“祖国高于一切”的团魂,不忘的是博击蓝天的航测风云。我们终身以航测团为荣、以航测团为傲。空军航测团这面鲜艳的军旗,永远飘扬在航测老兵们的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批富有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航测团退役老兵,满怀感恩之心,带着深深的依恋,决心书写这段光辉的历史,留下传承的精神财富。于是,以中国航测兵这一崇高而神圣职业命名的辉煌诗篇,由空军航测团人编撰的、被誉为航测团民间“史记”的《中国航测兵》画册便应运而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星火点燃心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世纪未,由于通讯手段的相对落后,天南地北的战友们联系相对较少。进入21世纪,通讯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微信时代,便捷的联系,视频的传播,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战友们期盼着久别的重逢。于是,2016年初,飞行大队、卫生队、作业队等建制单位的老战友们,酝酿着春暖花开之时组织重返老部队的“第二故乡行”。虽然航测团已转编为空36师106团,给老战友们情感上带来些许生疏,称谓上略有不适,但他毕竟还是自己的老部队,许多昔日的战友仍在服役奉献。3月下旬,各单位相继成行,带着美好的记忆与期盼,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在第二故乡,汇集在朱家湾旁、独丘山下,寻觅当年留下的青春足迹。故地重游是美好和甜蜜的,当战友们一踏上独丘山营区,站在熟悉的土坡上向下眺望,当年规整有序呈葫芦型的营区,如今已经面目全非、杂草丛生、呈现一片荒芜和寂寥,唯有那栋破败的团部大楼,依然孤独地矗立在杂草丛中,为战友们提供了辩认昔日营区准确的方位座标,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期盼着当年朝夕相处的主人归来,倾诉久别重逢的无尽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时代在发展,部队营区建设在进步,搬到山下后建造的团部大楼,美观时尚、威武气派,但我们依然怀念这格调简朴、式样陈旧的老团部大楼,她见证了老一辈中国航测兵们乐于奉献、不怕牺牲,建功立业的艰辛与辉煌历史,她是中国航测老兵们心中永恒的记忆和精神依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6年6月,航测团老前辈邹俊儒之子邹星在航测团战友群发表的长篇纪实文学《我是航测团的儿子》,以其非凡的记忆,流畅的文笔,真挚的感情,深动刻画了航测官兵奉献青春和挥洒汗水的独丘山团部营区的轮廓与布局以及官兵们熟悉的平凡往事,立刻引起了群内战友的强烈共鸣,使第二故乡行时压抑在战友们心中三个月的积淤,瞬间爆发和释放。战友们从邹星发小的回忆录中深受触动和启发,尽管当年的营区已不复存在,航测团的番号已成为历史,但当年航测官兵们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却彪炳史册,与日月同辉、星辰同在。用文字形式记录和讴歌,为有担当的航测兵们开拓了传承历史的手段和途径。一石激起千层浪,星火点燃了战友们的心声,一时间,怀旧的战友们,赞美第二故乡、博击航测风云、回味军营生活的忆文、诗文及图片,铺天盖地、蜂涌而至。对军旅生涯怀有深厚感情,善于捕捉战友心愿,顺应民意的原航测团政治处主任唐克亮,因势利导,发文推波助澜。2016年8月,在战友们的呼声中,大胆果断地提出了编撰《航测风云录》的设想与愿望,并成立了以其为主任的编委会,这无疑是在干柴烈火上浇油,更加激发了战友们的豪情与欲望。9月,为推动落实,克亮主任专程来到西安,共商出书事宜,海波战友和我亲自到车站迎接。我作为当年克亮主任的副手,在分析了实际情况后,直言不讳告之,仅靠目前已有的20余篇忆文和十几首诗文,要出版一本《航测风云录》,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提出了不妨发挥航测兵整体性强和历史图片多的独特优势,编辑一册图文并茂的综合性画册的建议,这样在操作难度上虽然比出书要大,但可操作性强,而且战友们的欢迎程度远比书籍要高。没想到,我的分析和建议,与克亮主任竟然不谋而合,立刻得到了他的支持与认可。我便顺势而为、顺水推舟,把承载广大航测兵的期盼,光荣而艰巨的重任,大胆地压在了建议者的肩上。这一决定,可以说基于当年知根知底的默契与信任。由此,便拉开了《中国航测兵》画册编辑的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航测兵》画册的诞生,是广大航测老兵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老兵克亮和发小邹星功不可没,因为如果没有发小邹星《我是航测团的儿子》忆文发表的星星之火,就不会有中国航测老兵们打开记忆闸门后的忆文和诗文蜂涌而至的燎原之势;如果没有老兵克亮的积极策划推动和前期付出,就不会有编辑《中国航测兵》画册由愿望变为现实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当我们手捧画册,享受成功喜悦之时,首先要感谢吹号人——发小邹星;奠基人——老兵克亮。正如海波政委在欢送克亮主任时的点晴之言:“这次唐主任到西安来的最大功绩,就是找对了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委会主任原航测团政委李海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金刚钻”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归说,笑归笑,哪怕是聊谈中的笑诺,一旦作出承诺,就得不辱使命,这就是一名老军人渗透在骨子里的性格与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空军航测团,作为空军一个独立的兵种,纵观57载,涉及历史演变、光辉历程、辉煌业绩;横观独立团编制,数十个建制单位,数万人的代代相传,其中不乏有敢为人先、默默奉献的奠基者;有无愧时代、敢于拼搏涌现出来的典范楷模;有血洒蓝天、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更有平凡操业、辛勤耕耘留下深刻烙印的数万官兵,要集中呈现在一本画册中,而且要面对的是一无史料,二无资金,三无组织机构保障的客观现实。仅有火一般的热情,仅靠对军旅岁月的挚爱和有限的残留记忆,就想编辑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反映中国航测兵历史概貌、并能被广大老战友接受认可的集综合性、权威性、珍藏性为一体的辉煌诗篇,谈何容易。但中国航测兵的老战友们,以其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500个昼夜的攻坚战,以不信邪的胆魂,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群体优势,给了质疑者一个自信的答案:能!一定能!用我们手中的“金刚钻”,揽下这个被普遍认为民间不可能完成的“瓷器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航测团团部老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航测团旧址航拍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天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谓“天时”,就是民间群体所具有的、并能挖掘利用的绝对优势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部队的历史,如同一个人的身世,是每位航测老兵们十分关注的信息。要呈现这段没有现成资料记载的航测创业史,只能通过现仍健在、为数不多的航测前辈们的切身回忆和历史图片来佐证再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航测事业的起步、发展与壮大,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与航测前辈们的牺牲奉献密不可分。在那百废待兴的年代,前辈们坚信“用刀矛也能打天下”的信念,把这支从零起步建立起来的特殊兵种,逐渐的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共和国建设中屡建奇功的英雄部队。只有亲历那个年代的人,才能切身感受创业中的酸甜苦辣。因为编辑画册的需要,有幸数次相约拜访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践行者、中国航测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空军航测团首任团长高潮前辈。93岁高龄的他,谈起航测创业史,老人思维清晰敏捷,创业历程如数家珍,言谈举止和刚強坚毅的目光中传递着战争年代军人特有的血性与担当,靠着对党无限忠诚和不忘初心的信仰意志,为祖国的航测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遗憾的是画册发行半年后,高潮前辈与世长辞。但他的“祖国的需要就是军人的使命”这一崇高理念,伴随着《中国航测兵》画册,永远留在战友们的心中,给航测后辈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航测兵》画册“光辉历程”中,林崇儒、林崇佛前辈的“转战南北的记忆”中及邹俊儒前辈提供的早期与苏联专家的合影照片中,多少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反映那个年代真实历史的状况,以寥补历史资料不足的慰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庞大的战友群体和特殊的工作性质,为画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忆文和珍贵的图片展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就没有办不成的事。画册要编辑反映航测老兵自己军旅生涯和战斗岁月的史篇,是战友们的共同心声和期盼。特别是在奠基人老兵克亮的激情鼓动下,战友们热情之高,效率之快,短短三个月,30余篇忆文、20余首诗文、60多位老战友寄来上千张原汁原味的历史老照片,为画册提供了大量的、多角度的原始素材,这就是航空摄影宝贵的资源优势,竟在数十年后派上了大用场。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有一台120照相机,是件时髦和奢侈的享受,是战友们巴结和借用的对象。那时胶卷紧缺,价格昂贵,头脑灵活的战友,就利用节假日到城固、汉中或外出执行任务的机会,到地方照相馆讨要丢弃的120胶卷暗盒,拿回来交给照相专业的战友,偷偷的装上经过裁剪后的航空㬵卷。尽管领导三令五申严禁私用航空胶卷,但都会以某种合法的理由,搭个顺风车暗箱操作,领导也心知肚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通过这种变通和近水楼台的便利条件,老战友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历史老照片。尽管这些具有历史沧桑感的黑白照片,拍摄的质量和效果不太理想,但它必竟是那个年代背景的历史写照,从而使更多的战友能够在“多彩生活”和“无悔青春”中得以展示自己昔日英姿和留下满满的幸福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航测映山河”一章中,执行历次任务的合影照比较多,而且年代跨度大,合影战友姓名标注是个问题。如不标注,会对战友的收藏和纪念会留下遗憾;如标注,但因年代久远,岁月变迁,有的一张合影还涉及飞行、机务、作业队,甚至场站的战友,有的当事人还失去了自己当年的记忆与模样,如何做到准确无误?为此,编委会专题召开第二次(扩大)工作会议商讨,大家一致意见釆取建制单位对口标注的原则打一场人民战争。一时间,根据各大单位照片分工,各建制单位战友群热闹非凡、全员参与,涌现出了像林崇儒、王东前、马云兰、张俊文、陶祥林、谢迎建、高秀伟等记忆超強、火眼金睛的“活字典”。对个别吃不准的,反复发各大战友群核实,汇集群体智慧,不到一个月时间,顺利完成300余张老照片,近6500人次战友姓名的标注,准确率几乎百分之百,大大缩短了画册的编辑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铭记创业前辈们的丰功伟绩,画册专门介绍了26位“航测团战争年代部分飞行老前辈名录”。同时,为缅怀16位为国捐躯的英烈们,画册专设一节“永久的怀念”。而这些准确资料的获取,源自编委会曲文副主任想方设法,不惜动用空司军务部的资料库,整理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特殊的经历,成就了特殊的优势。我之所以敢于承担画册总编辑的重任,这与我在航测团的阅历和入伍时段是分不开的。从基层到机关,再从机关到基层,整整20年的磨砺。这20年,正巧处在航测团建制57年的中间点上,不论是建团前后入伍的老同志,还是七、八十年代入伍的新战友,肩负承上启下,所以战友之间比较熟悉。在画册两个关键问题上突显出驾驮和把控能力。一是画册的名称,我总认为,如果以《航测风云录》命名,深度和广度上局限性太大,外延无法拓展,内涵也无法延伸;二是如何从繁杂的素材中提炼精髓,形成编辑架构。对于画册名称,只觉得原名称不妥但无成熟替代意见,刚巧2016年12月,程新林编委到西安,在接待的宴席上,我提出这个问题,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最后编委会副主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王海突然冒出一句“干脆叫《中国航测兵.珍藏的记忆》”,这一冷枪,使我豁然开朗,这就是我要找的感觉,但似乎仍没有摆脱原有回忆形式的束缚。直至2017年9月29日西安地区编委会第三次工作会议,才正式确定画册名为《中国航测兵》。而第二个问题,我和责任编辑花费了一个月时间,经过反复斟酌,拿出了“使命与担当”、“本色与奉献”、“敬仰与怀念”和“战友血脉情”四章12节的编辑方案,2017年2月15日,原《航测风云》编委会西安地区编委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进行审查,总体上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会议决议修改后,于2017年2月25日以编委会名义在各战友群发布“征询函”,广泛征求战友们的意见,为画册的编辑迈出了可喜而坚实的一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航测团政治处主任唐克亮和副主任徐永贤在105旅旅部大楼广场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地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安,空军航测团的组建地,中国航测兵的大本营,具有“后花园”之称,数百余位遍布团站各大单位的航测人,数十位团站老领导在这里居住和生活,聚集着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具有外地无可替代的独特的地域优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3月,考虑到原编委会成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编委会主任唐克亮战友又不在西安,对画册编辑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的现实,为提高编辑效率,征得克亮主任同意,成立了以西安地区战友为主的画册编委会。海波战友众望所归,且不负使命担起了编委会主任的重任。李海波主任,1970年底入伍,江苏连云港人,曾任航测团第九任政委,可谓土生土长的航测团人。不仅对老部队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且文字和口才俱佳,随和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深受战友们的拥戴。在画册编辑的起步阶段,需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统揽全局的领导者,率领大家集群体智慧,扬个人所长,承担起画册编辑的使命与责任。画册副主任王海战友,航测团文学界第一人实至名归,现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曾出版多部中、长篇文学作品,有的还改编为电影剧本走向世界。他的潜力受到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的高度评价,在画册编辑的关键点上,都能体现出他登高望远的视野和超越常人的智慧,《中国航测兵》大气而自豪的画册名称,就是王海战友的点晴与升华,体现出文人价值所在。“中国航测兵”,刚劲有力,突显航测兵脊骨的五个题名大字,也是王海凭借其身份,邀请书法家无偿书写。编委会5次工作会议,关键的2次在王海主导的“秦汉文学馆”召开,不仅提供了一流的会议环境,而且还给战友们带来了陕西乡村的美味。编委会存储信息的智慧大脑张琳编委,细心收集和存储战友们发来的各种文字和图片信息,在编辑需要时,总能及时准确地出现在她的手机上。年近耄耋之年的王东前编委、张俊文顾问,不愧是用毛译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一代军人,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以高度的责任感为画册编辑出谋划策,交给的任务,无论是历史回忆,还是图片标注,都倾注全力,从不放过任何细小差错,钉是钉,铆是铆,航测人的优秀品质展露无疑。特别令人感动的是,2018年1月27日,原定编委会开会,落实全委会提出的终审修改意见,因昨夜下了一场大雪,早上雪花依然漫天飞舞,海波和我都有点犹豫纠结,担心几位老同志路远的途中安全,想把会期推后二天。9点与他们联系时,结果东前、俊文都在前往会议地点的公交车上,王改性顾问也以约好车辆,刘银海顾问也已弯着腰艰难地行走在赴会的路上,看到这些被冻得满脸通红的老哥们,我们这些年近古稀的“年轻人”也不由肃然起敬。编委兼办公室主任薛维勤战友,承担了编委会内征订、捐赠等具体事务性杂活,及时提醒需要落实事务。西安编委会这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上下拧成一股绳,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齐心合力干着一件事:为《中国航测兵》早日与战友们见面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中国军人,这就是中国航测兵的初心,有这样一支团队在一起打拼:攻无不克!战无不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航测珠峰,在空军航测团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彪柄千秋的壮举,一直被航测后辈们所传颂。幸运的是,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勇闯“飞行禁区”的6位勇士,有3位就在我们西安安享晚年(陈杰团长和林崇弟战友已相继辞世,毛泽能战友在汉中)。43年后能与他们一起共同回忆并记录这段不同寻常的感受,是《中国航测兵》画册的荣耀。当我告之因画册编辑需要,相邀3位一起座谈回顾这次壮举,他们爽快允诺,给予积极的支持。副驾驶周秉良战友拿着精心保存30余年的《西安晚报》“飞越禁区、航测珠峰”的报道从西郊赶过来了;空中照相师杨般琴战友带着当年在珠峰上从机舱内亲手抓拍的“珠峰雄姿和240机号”同框的珍贵照片及珍藏的“中尼边境”航测略图从东郊赶过来了;空中机械师刘银海战友和我早早的来到“丰庆公园”北门迎候,期待3位耄耋之年的老战友43年后就航测珠峰话题相聚在一起。老友相聚话当年,发出了今非昔比两重天的感叹,激动感慨中掺杂着后怕。三位不约而同地说,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凭着顽强无畏的勇气,将生死置之度外,飞机在极限高度上,面对的是珠峰上极端多变的气象和有限的高度差,如果机组配合稍有差错或飞机发生意外故障,机毁人亡就在瞬间。真是天佑英雄!成功后的喜悦从他们幸福的表情中,展现了作为共和国的航测人,能为祖国的航测事业作出一份贡献,并被传为佳话,感到由衷地荣耀和自豪。不善作诗的刘银海战友,谈到兴奋之处,不由现场赋诗一首:“雄鹰展翅飞天险,空摄珠峰献韶华,险恶地势何所惧,航测战士敢登攀”。舒发着英雄们的豪迈与无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为军人出身,担任责任编辑的自建战友,甘肃省作协会员、曾任新华社驻三亚记者站站长、时任陕西省文化休闲协会秘书长,曾主编《西安旅游博览》、《大雁塔》等大型精祯画册,具有丰富的画册制作经验和广泛的西安业界人脉资源,这是我能够承担总编辑职责的坚强后盾和底气所在。根据拟定的章节编辑思路,亲自动笔编写章节导语,对图像效果不佳的老照片进行专业技术处理,不厌其烦地调整忆文和图片在章节中的恰当位置。在第一版初步设计的基础上,为追求完美,特聘请西安业界优秀的画册艺术设计师,进行精美设计包装。定版之际,为确保文字的准确无误,又聘请陕西人民出版社一级校对师对除姓名以外的文字进行专业校对,确保画册质量。为使战友们携带方便,还亲自设计、制作画册手提袋,工作细而具体,为画册的成功编辑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而倾注了全力。画册之所以能受到广大航测兵老战友们的一致认可和赞赏,责任编辑功不可没。</span></p> <p class="ql-block">原航测团飞行大队老大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人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实践证明,要成就一件大事,天时地利是必备的客观外部条件,而人和却是关键的内因所在。编委会内部的人和,编委会成员与全国战友间的人和,构成了画册编辑成功的人和大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说,《中国航测兵》画册的编辑发行成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创举,它凝聚着全体航测兵老战友的智慧和心血。没有战友们的广泛参与,是不可能完成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画册编委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成功的关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画册编委会20位成员中,有10位曾是当年的团站领导,他们具有站高望远和统领全局的能力;还有10位独挡一面的优秀人才,其中一位是发小代表,他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真才实干的务实精神,都是来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入伍的中坚骨干。在西安成员中,飞行的张俊文、机务的刘银海、场站的王改性、作业队的王东前,在各大单位工作数十年,在本领域范围内有绝对的领导力和话语权。这个坚强且无私的战斗集体,为全国战友所信任,所拥戴。别的暂且不论,单从画册捐赠活动而言,占捐赠战友11%的编委会成员的捐赠款占捐赠额的36%,数据足以说明,这是一个无私奉献的群体,又是一个身先士卒、模范带头的团队。所以,只要以“编委会”名义发出的通知、通报、意见、决议等信息,战友们都能积极的响应和落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建立一支完整的成体系的全国战友网络,是画册编辑成功坚实的群众基础。既然是民间活动,就少不了全国战友的广泛参与。编委会将全国22个省市区、46个战友集中点,明确各地区的战友牵头人,并成立“编委会工作网”微信群,保证了及时有效的互通信息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此,编委会要衷心的感谢北京的张佳兴、邱成福,天津的杨振和,江苏的李锦华、陶祥林,福建的江云,江西的辛祥太,湖南的黄文斌,重庆的詹昌辉等一大批各地战友牵头人作出的努力与贡献,他们是真正的为画册编辑办实事出大力的无名英雄与实干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的战友可能要问:你哪来这么多的人脉资源?这要从我得天独厚的优势溯源说起:在航测团工作20年的人际关系暂且不论,单从我1989年5月调任西安,就主管军代表接待站工作,至1991年9月西安机场关闭2年多时间内,接待站与机场跑道一墙之隔的地理位置,变成了航测团战友的中转站,官兵、家属出差探亲,甚至战友们带到西安的大米、黑米等汉中特产,只要来个电话,看到咱们飞机落地,驱车前往西航站接机,可谓机停人到,无缝衔接,不仅准确无误,而且高效便捷。两年多时间内,接待过多少战友和家属,无法准确统计,而且吃住行一条龙服务,享受“私事私办,私费一分不收”的特殊待遇。负责客房、餐厅的解老板(刘银海大队长夫人解丽英,习惯称呼解老板),每月底总要拿上一踏单据,让我签字作为内部接待走帐的报销凭证。特别在那火车卧铺一票难求的年代,过往求票战友只要提前三、五天告之,基本都能满足所需的出行要求。结识了大批的战友,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战友相见时还念念不忘提起这段往事。人都是有情感的,你敬人一尺,人家敬你一丈,所以这个网络体系在无微信时代的2000年编辑《空军航测团、城固场站全国战友通讯录》时已形成体系雏形,随着微信的使用和普及,得到了进一步充实拓展。所以在画册编辑时,资料的收集、资金的捐赠、画册的征订和邮寄等,都是通过网络实施和落实。说实话,敢揽这个“瓷器活”,丰富的人脉资源和战友们的高度信任是关键根基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基于战友们对编委会的大力支持和高度信任,所以在画册编辑过程中,每当出现难点、疑点、堵点困惑时,都能有战友及时伸出援手,雪中送炭、化解矛盾,提供动力和源泉。编辑第一章“光辉历程”时,部队编制的变化、使用场站的变迁、飞机装备的更新等,时间节点都是靠前辈们的回忆来界定的,只能定位在“大概”、“可能”等模糊时段内,因为民间没有准确的资料来提供支撑。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如同心有灵犀,正在为此发愁时,老团长姫有明将军给我打来电话,告之他处有他当团长时,机关精心收集整理的有关航测团的历史文件及相关资料。并于2017年2月24日,专程从成都开车送到西安。责任编辑自建收到资料后,兴奋的难以言表,连声说“好!好!姫将军的资料太好了!”他反反复复翻阅了三遍,在宏观上对航测团的基本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可见资料的价值和作用。在我们看望老团长时,他当着海波、王海、维勤的面,带有鼓励的口吻对我说:“永贤,你负责画册编辑,我坚决全力支持你!”老领导雪中送炭式的坚定支持,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鼓励,有了详实的资料作后盾,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呈现在画册中的重要时间节点都是准确无误且有据可查。使画册成为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珍藏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12月,当我们完成了忆文、诗文、老照片的收集,确定画册编辑框架后,首先要对拟用的历史老照片进行专业的技术处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资金的前期垫付问题。月底,程新林编委到西安,我向其介绍了画册的编辑思路和进展情况后,他当即表示要捐赠3万元,作为画册的启动资金,并要打到我的私人账户上,我表示了坚决的谢绝,因为当时编委会还没有发出捐赠的意见和通知。直至3月9日,经编委会研究决定,在全国战友中开展画册经费捐赠活动,并在全国各战友群以编委会名义发布信息。3月11日,程新林战友3万元捐赠款就第一时间到达编委会的帐户上。3月15日,郑大发老政委率先带头捐赠5000元,随后,长沙的李庆元老机长、安庆的丁亚忠发小代表老母亲纷纷向编委会捐赠,上海战友李勇,虽是战士,不仅积极组织部分上海战友捐赠,自己捐赠5800元。2018年元月18日至20日,全国编委会成员应邀西安(邹星因上班未出席),对画册定稿大样进行终审,裴传楷顾问捐赠2万元,对参加审样的全国各地编委会成员的吃住行等费用实行包干,而且表示不让公开,时至三年后才予以公布实情。其间,赵生有编委自掏腰包在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设佳宴招待与会全体成员,并组织观看不夜城夜景。自3月9日编委会发布捐赠信息开始,至画册发行前夕,共有179位战友向画册编委会无私捐赠24万余元。确保了画册在编辑前期的经费支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全国战友们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成就了《中国航测兵》这部航测团的民间“史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画册发行仪式纪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航测兵战友盼望已久的《中国航测兵》画册发行庆典仪式于2018年4月7日上午在古城西安“西安饭庄”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及陕西境内200余名战友,欢聚一堂,共享中国航测兵期盼与荣耀的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时整,庆典仪式开始,全体人员起立,主持人、编委会办公室主任薛维勤向首任团长高潮同志报告,请示仪式开始,高潮团长下达“开始”口令后,在总编辑徐永贤同志指挥下,全场齐声高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随后,编委会主任李海波致辞。他回顾了画册编撰的历程,向付出辛勤劳动的战友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字字句句,真诚朴实,感人肺腑,尽情表达了航测兵战友对军旅生涯的依恋和对所铸伟绩的自豪与荣光(致辞附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编委会成员分四批向战友代表颁发《画册》。老前辈代表高潮、张国相、汪学民副政委的老伴孙老师;外地战友代表郑章久、张国民、詹昌辉、杨振和;捐赠代表程新林、李勇(沪)、刘景宏;发小代表贺连津、陈亚佳等,相继上场,以充满喜悦的心情和笑脸,领取了期盼已久的《中国航测兵》画册,场面隆重而热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编委会顾问、航测团培养成长起来的唯一一位将军姬有明老团长在发言中对画册的编撰发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是中国航测老兵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空军航测团的一部民间“史记”,在中国航测兵的历史上必将产生深远的政治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外地战友代表、原修理厂副厂长郑章久战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西安地区战友会张俊文会长代表东道主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们;原照相中队空中照相师戈一鸣战友和原场站贺永泰副站长之子贺连津发小分别献歌“我爱祖国的蓝天”、“滚滚长江东逝水”,以示庆贺。最后,画册编委、原政治处宣传股长、现兰州合睿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程新林战友激情朗诵诗作《我曾当过兵》,赢得全场战友的强烈共鸣与阵阵掌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紧凑而欢快的气氛中,薛维勤主任宣布《中国航测兵》画册发行庆典仪式圆满结束。全体与会战友合影留念后,举行盛大庆典午宴。老战友们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频频举杯,庆贺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次庆典仪式,相继收到了“航测老战友群”、“韩城战友会”、“湘籍航测兵战友会”等群体发来的贺电。不少战友以个人名义发来电文和诗文,以示庆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原团政委郑大发战友在来电中说“本人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西安画册发行庆典盛会,非常遗憾。首先预祝圆滿成功!《中国航测兵》史诗凝聚着几代航测人的心血,她是记录航测战士敢于拼博、勇于奉献的历史丰碑!将永远铭记在心!”。原副团长郁耀根战友在贺电中说“首先感谢编委会三年来的辛勤,《中国航测兵》画册发行,给我们航测人带来了留恋忘返的军旅生活回忆,圆了我们日思夜想的理想之梦。身体原因不能参加终身遗憾,请原谅!”。原机务大队副大队长张佳兴战友在来电中说“你们辛勤的劳动,给战友们带来了永久的记忆,为团史增辉,后来者一定会感谢你们、铭记你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焕民战友发来诗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贺《中国航测兵》画册正式发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月长安典世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成翰墨带香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书点检蓝天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载春秋热血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难得斯人筹道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更和群友系舟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年若问耕云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展华章忆老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黎文森战友发来七律/步焕民兄诗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和四月艳阳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翰墨飘香醉熏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字字华章凝日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帧帧玉影汇霞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腔热血凭栏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载丹心不世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画卷终成当庆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长安争颂汉中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锦华战友发来诗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贺《中国航测兵》发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欣闻画册今发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惊动多少老兵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年精心描青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难能编委一片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耕云播雨几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丈天量地航测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多风雨几多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画册凝聚見丹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陆月真战友发来诗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花香春暖聚长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睹测兵经典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戮力三年心血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峥嵘岁月册中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贺电诗文充分展示了航测老兵们对《中国航测兵》画册发行的期盼及三年编撰工作辛勤努力的褒奖,代表和反映了中国航测老兵们的心声与祝愿。让辉煌永驻、记忆长存!</span></p>

航测

战友

画册

编委会

编辑

空军

主任

西安

老兵

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