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课程脉络图:</b> <h3><b>故事缘起:自然角桌子上的小黑点。</b></h3><p><b>一、与青虫相遇之青虫发现记</b></p><p>开学初,孩子们对萝卜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们在班级的自然角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萝卜。十一月的一天,孩子们在给自然角植物浇水的时候,发现了桌子上七零八散散落着很多小黑点,十分激动,拉着我去看。</p> <p>接连三天,孩子们在照顾自然角的时候都发现了这个奇怪的事情。</p> <p>关于小黑点,孩子们各有想法:</p><p>小雅说:“是不是哪个小朋友把泥土弄在了桌子上啊,让他来弄干净!”</p><p>瑶瑶说:“可是昨天阿婆弄掉了,怎么今天又有了。”</p><p>铭铭说:“我觉得是小虫子。”</p><p>阿周说:“我觉得是虫子的粑粑。”</p><p>华华说:“是小蚂蚁,小小的。”</p><p>乐沂说:“是蚂蚁死掉了。”</p><p>毛毛说:“是虫的粑粑。”</p> <p>第四天,阿周在萝卜叶子上发现了一些洞洞,还有许多的萝卜叶子只剩下了一根杆子。</p> <p>阿周说:“这个只剩下“杆子”了,肯定是被虫子咬掉了。”</p><p>豪豪说:“啊,我知道了,那之前黑黑的肯定是虫子的粑粑。”</p><p>于是,孩子们的寻虫之旅开始了......</p> “老师,老师,虫子在这里!”毛毛边叫边跺脚。<div>孩子们在萝卜叶子上找到了一条虫,只敢远远的用手指,谁也不敢靠近。</div> <div><br></div> 小雅则是手差在口袋里,不敢拿出来。 <p><b>老师的话:</b></p><p>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虫虫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意外收获”。《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们对黑点点有了许多的猜想,作为老师我们要珍视幼儿的发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的猜想的空间,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自主思考和自由探索。</p> <h3><b>二、与青虫相见之“壮胆捉虫记”</b></h3><p>眼下,最棘手的是怎么把毛毛虫抓下来。</p><p>毛毛说:“他会把我们的萝卜吃光了吧,这样萝卜就死掉了。”</p><p>瑶瑶说:要抓掉它,可是我不敢。</p><p>我看向阿周,阿周后退了一步,直摇头。</p><p>师:那怎么办呢?你们都不敢,我也害怕?</p><p>于是,晨锻后关于“怎样捉虫”我们在班级里展开了讨论</p><p>瑶瑶说:“我觉得可以用网兜抓虫,蝴蝶不是用网兜抓的吗!”</p><p>源源说:“不行,网兜有洞洞的,虫子会漏下去吧。”</p><p>沂沂说:“用勺子。”</p><p>小雅说:“用叉子。”</p><p>铭铭说:“叉子会把虫子戳死的吧。”</p><p>阿周说:“戴了手套我就敢了。”</p><p><br></p> 收集了孩子们需要的捉虫工具,我们的捉虫之旅开启了。 阿周戴了手套,可当找到虫子的时候,阿周伸了几下手,又缩了回去,和我说:“不敢。” 小雅拿着叉子,起初有点无从下手,叉子怎么也对不准小虫,在阿婆的指导下,小雅一点一点的把虫子拨到盘子里。 妍妍在边上看了会儿,学着小雅的样子,拿着勺子,也是用“拨”的方法把虫子弄下来。 <p>沂沂拿着网兜放到叶子的下面,抖了几下网兜,虫子还在叶子上面。</p><p>阿周说:“你抖呀。”</p><p>沂沂又继续抖,虫子掉在了网兜里。可是,怎么把虫子从网兜里拿出来呢?孩子们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p><p>瑶瑶端着盘子说:“弄到我这里。”</p><p>沂沂把网反扣过来,抖了几下。虫子还是稳稳的在网兜上。</p><p>阿周说:“它肯定是用脚抓住了网,你们看它的脚。”</p><p>阿周接着说:“我戴着手套,我来。”阿周捏住一点点网,不停的抖动网兜,边上的瑶瑶不停地说:“你用力呀!”抖了快30秒才把虫子抖了下来。</p> <p><b>老师的话:</b></p><p>《指南》指出要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捉虫的工具选择上,虽有其他孩子的反对声,但作为老师,我还是满足幼儿的需求,让幼儿自主选取自己需要的工具进行捉虫。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自主的发现虫虫是有“脚”的,这不就是我们最期盼的那种教育吗?</p> <b>三、与青虫相识之“你叫什么名字?”</b> 孩子们抓到了虫子,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接着,孩子们把虫子用勺子放进了昆虫观察盒里。 <p><b>(一)观察虫虫</b>:</p><p>小雅说:“这个虫子像仙人掌一样,有刺的,毛毛的。”</p><p>媛媛说:“小虫长长的。”</p><p>小雅说:“它弯弯的,会卷起来。”</p><p>瑶瑶说:“它一节一节的,像小火车一样。”</p><p>华华说:“它是绿色的。还有点黑黑的。”</p> <p><b>(二)了解虫虫:</b></p><p><b>教师:这到底是什么虫呢?</b></p><p>彭彭说:“毛毛虫。”</p><p>毛毛说:“我也觉得是毛毛虫,因为它会扭动的。”</p><p>浩浩说:“是绿虫吧,他是绿色的。”</p> <div>这种虫子叫<b>菜青虫</b>,孩子们都叫它:小青虫。黑黑的是小青虫拉的粑粑。也叫<b>“菜粉蝶”。</b></div><div>听到“菜粉蝶”,源源问:“那它会变成蝴蝶吗?”<br>阿周说:“会,小青虫多吃东西会变成蝴蝶。”<br>小雅说:“不会,毛毛虫才会变成蝴蝶啊!”<br></div><div>通过上网查询学习,我们知道小青虫是会变成蝴蝶的。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小白蝴蝶,就是小青虫变出来的。</div> <h1><b>(三)表现虫虫:</b></h1><h1><b>1.【画小青虫】</b></h1> <h1><b>2.【圆形海绵印小青虫】</b></h1> <h1><b>3.【超轻黏土制作小青虫】</b></h1> <p><b>老师的话:</b></p><p>从孩子们给青虫取的名字不难发现孩子的世界是直白简单的。听到“蝶”字,孩子们立马激动地问:“它会变成蝴蝶吗?”这是孩子内心最期待的事情,也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内心的欣喜。从孩子表现“青虫”中,我们不难看到孩子表现出的“夸张”“拟人”的手法是那么棒,那一刻,似乎对孩子们更懂一些了。</p> <h1><b>四、与青虫相知之“你从哪里来?”</b></h1><p><br></p> <p>每天,孩子们看到桌子上的“粑粑”,都会在萝卜叶子里找到一两条菜青虫。</p><p>毛毛:“为什么每天都有,抓也抓不完,它到底从哪里来?”</p><p><b>孩子们的猜测:</b></p><p>阿周:从蝴蝶的虫卵里出来的。</p><p>豪豪:是叶子上长出来的。</p><p>小雅:泥土里长出来的,爬到了叶子上吧。</p><p>涵涵:小青虫是从外面爬进来的。</p><p>浩浩:是蝴蝶产的卵,变成了小青虫。</p><p>孩子们对于小青虫从哪来,有了很多的答案,于是,我们在班级群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展了线上的交流......</p> <b>通过询问爸爸妈妈,并一同看书、上网查找资料。孩子们知道了:小青虫是蝴蝶产的卵,蝴蝶到处飞,会在萝卜上面产卵,卵会孵化成幼虫,慢慢长大,就是小青虫。</b> <h1><b>五、与青虫相熟之我来照顾你</b></h1><p>阿周有了疑问:那小青虫会长大变成大青虫吗?我在乡下阿婆种的毛豆的叶子上看到过很粗很粗的青虫。</p><p>于是,孩子们有了饲养“小青虫”的想法。那该给它吃些什么才能让他长大呢?</p><p><b>孩子的猜测:</b></p><p>阿周说:“小青虫喜欢吃米饭吗?”</p><p>小雅说:“不喜欢吧,她喜欢吃叶子的。”</p><p>祎祎说:“他还喜欢吃花。”</p><p>铭铭说:“它喜欢吃饼干。”</p><p>关于小青虫爱吃的东西,孩子们聊的火热,那到底喜欢吃什么呢?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孩子们收集了当天下午的点心,还从自然角里找来一些萝卜叶子,和其他植物的叶子来喂一喂小青虫。</p> <b>实验结果:小青虫什么也不吃。</b> <p><b>教师:“为什么小青虫什么也不吃呢?”</b></p><p>铭铭说:“因为它懒。”</p><p>媛媛说:“它眼睛看不清楚路,找不到吃的。”</p><p>阿周说:“我们太吵了吧,他害怕。”</p><p>毛毛说:“可能不认识我们,我们是陌生人,所以不吃东西。”</p> <h1><b>调查表:“小青虫爱吃什么?”</b></h1> 孩子们把自己觉得小青虫爱吃的食物和爸爸妈妈分享记录,并上网看书了解小青虫爱吃的食物,然后在我们的自然角开启了喂养小青虫的活动。 <h3><b>过了半个多月,孩子们又有了新发现:胡萝卜叶子怎么没有洞洞呢?</b></h3><p><br></p> <p>毛毛说:“胡萝卜的叶子怎么都没有洞洞?”</p><p>小雅:“他会不会不爱吃胡萝卜的叶子呢?”</p> <h1><b>班级圈线上交流:小青虫为什么不吃胡萝卜叶子?</b></h1><p><br></p> 从孩子们的回答发现:孩子们对胡萝卜叶子的味道有很多质疑,是不是苦的?是不是咸的?是不是辣的?<div>于是,有了下文:</div> <p><b>收获、清洗、品尝胡萝卜叶子</b></p> <p><b>老师的话:</b></p><p>家长是我们的重要教育资源,我们要珍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在了解“青虫你从哪来?”、“为什么青虫不吃胡萝卜叶子?”活动中,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书、上网搜寻资料,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收集资料的不同方法,从中知道了青虫变蝴蝶的过程。此外,也让家长更了解了孩子们的游戏。</p> <p><b>文末彩蛋:生命的力量</b></p> 两个月后,孩子们看到观察盒里似乎什么在动,走近一看,一只菜粉蝶煽动者翅膀。孩子们拍手叫到:小青虫变成蝴蝶啦!小青虫真的会变成蝴蝶呀!<br>孩子们说:“这里太小了,他肯定想飞出去采花蜜吧!”<br>于是,我们带着蝴蝶来到户外,把蝴蝶放生,让它回归大自然。 <h1><b>课程实施感悟:</b></h1><p><b>1. 教育源于生活,还教育以最本真的生活面貌。</b></p><p>《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务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青虫是孩子们日常照顾自然角时的“意外收获”,作为老师,并没有把东西马上都给孩子,而是让孩子充分地观察并大胆地猜测黑黑的是什么,并引导哈子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测,一步步的发现“小青虫”的存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孩子们的猜测想象都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或想象或移情,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办法,每一次观察,每一次记录,都能在实际的操作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感性的认识。</p><p><b>2.发展始于支持,还儿童以最真实的课程体验。</b></p><p>在捉虫环节使用工具捉虫时,孩子们能结合生活经验想出各种各样的工具,虽然这其中有其他孩子的质疑和否定。但作为老师没有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让孩子自己尝试这样的工具是否合适。在允许的情况下,我都支持孩子们的自主探索,让他们亲自照顾,亲眼验证,这比科普式的教学更加生动。</p><p><b>3.成长始于探索,还儿童以最大胆的想象空间。</b></p><p>小班幼儿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在喂食小青虫时,我鼓励孩子大胆的猜测小青虫爱吃的食物并寻找身边食材,进行不同的尝试;同样的,在猜测为什么青虫不吃胡萝卜叶子问题时,孩子们有猜测胡萝卜叶子是辣的、是苦的,于是通过实际的收获、清洗、品尝胡萝卜叶子,让孩子对胡萝卜叶子有直接经验的感知,这样的课程体验对孩子们来说是新奇的。不管结果如何,但孩子们都经历了,也了掌握了初步的探究方法。所以,我们要给予幼儿自主猜测、积极思考、探索发现的机会,学着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p><p><b>4.师幼互补互学,助力共促成长。</b></p><p>其实,在一开始,对于:这是什么虫?它从哪里来?作为教师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我和孩子是学习的伙伴,我们一起猜测,一起验证,一起学习,一起合作,用尊重、保护和接纳的态度与幼儿交流,这让我们和孩子走得更近了。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让我体会到教育的美妙,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惬意。在互补互学的课程推进过程中,我和孩子都在收获着、成长着。</p><p>“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小青虫是一个契机,更是一个导火索,引发着孩子自主发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关注昆虫,走进自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