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隧道里,供电安全的守护者

刘越

<p class="ql-block">大同西供电段茶坞供电车间下庄供电运行工区位于大秦线中部。管辖总长一万三千多米的隧道20座。冬季,隧道顶部渗水结成的冰柱一旦触碰到接触悬挂,极易导致断线。寒潮来袭,市区观象台气温显示-20℃,这里还要低上5℃。</p> <p class="ql-block">结冰速度不仅取决于气温,还受风力、风向、隧道朝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每年,除下庄供电运行工区现有的30名职工,大同西供电段还要增配一个车间的力量协同作战。每次4个小组,每组5人。最冷时每日出动3次除冰。每班休息间隔不足5小时。</p> <p class="ql-block">除冰面临的头一重挑战不仅有凌晨3点从温暖舒适的被窝中爬起的困倦,顶着削面刺骨的寒风赶去除冰的辛苦,还有道路交通安全的风险。作业车行进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急转弯接二连三,两旁是陡崖深壑。最让人揪心的是雪后,低温令积雪几月难消。最危险的地段要撒融雪剂,坡道处要一边垫沙土、一边推车。有的隧道口车辆无法到达,下了车需抬上冰镐徒步两三里。</p> <p class="ql-block">隧道除冰是对眼力、体力、耐力和心理承受力的多重考验。隧道内难分昼夜,搜寻8米高的洞顶处被煤屑裹挟的冰柱,唯一的光源是自带的强光手电。一串串冰柱在50来斤重的冰镐起起落落间跌落,渐渐地,汗水开始湿透后背,棉裤开始裹腿。</p> <p class="ql-block">除冰作业面对第二个挑战仍是人身安全的风险。平均3至4分钟就要避让一次列车。下庄内隧道弯道多、坡道多,列车往往转过弯来才被发现,有一种从天而降的突然。防护员必须经验丰富,精力集中,反应迅速。常常,冰镐刚刚举起,就接到避车的指令。职工们需立即顺线路放下冰镐,躲进最近的避车洞。</p><p class="ql-block">全长3471米的花果山隧道,正常行走2个半小时,除冰作业耗时五个小时。列车卷起的煤尘兜头盖脸扑来,令人窒息。巨大的轰鸣声,使人耳朵失聪,大脑混沌,心脏狂跳。</p> <p class="ql-block">走出隧道,裸露的地方都附着了煤尘。脸上、睫毛上,甚至耳朵眼里,鼻孔里……从防尘口罩底部排气孔不断渗出的哈气水气被山风一吹,瞬间在胸前结成一片冰甲。</p> <p class="ql-block">花果山隧道归来,226处冰点密密麻麻记满了3页A4纸。工长张勇说:“这只是可能影响设备安全的一级和二级冰点,危险性较小的三级冰点太多来不及统计。”</p><p class="ql-block">由于除冰回来时间难以固定,职工们经常错过食堂集中打饭时间,只能以泡面充饥。然后抓紧时间清洗、补觉,准备投入新一轮战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庄供电运行工区每次</span>除冰13公里,每日3次。即使按每年三个月除冰期计算 ,每年也需徒步除冰4500公里,清除冰点16000余处。</p><p class="ql-block">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在风雪、寒潮的轮番大考面前 ,他们早已把大秦重载精神融入生命,越是困难越向前,用执着的坚守与奉献,谱写着供电安全的壮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