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9军子弟记忆—记福建5021德化留守处

冷胖

<p class="ql-block">  在手机浏览中,翻看到《美篇》有老兵张传桂撰写闽北指挥部的回忆文章,旋即激发了我们这帮29军子弟的共鸣,心中思绪翻江倒海,往昔场景历历在目无法忘怀。我也同张传桂及其他有情感、念旧的人一样,感念29军那段光荣历史,也补上29军德化留守处那段鲜为人知的岁月故事。</p><p class="ql-block"> 福建省德化县位于八闽大地之闽中,是蜚声中外的瓷都,福建境内第三高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拨1856米</span>)的戴云山座落此县。这里,水清山秀人善,我到过全国很多景区、地方,独独认为德化最美、最好、最安逸。</p><p class="ql-block"> 留守处,是军中都有的单位;是物资储备、调节修整、安置前方将士眷属无后顾之忧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海峡东西两岸两党两军斗争,福建成为了著名的“福建前线”;又因德化县山峦环抱,山高林密,自然被部队选为后方安全基地,德化留守处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29军德化留守处(代号5021,1975年,又改代号32303)前身是28军留守处(代号6586)。1969年爆发珍宝岛战事,28军调防山西,由福建连江蓼沿乡朱公村驻防的“闽北指挥部”再次恢复了原于1949年2月成军的29军,28军的防务、防区由29军接管,德化留守处也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德化留守处营区位于县城原浔中镇浔中生产大队区域(现龙浔镇丁墘村以北,浐溪以南),分为队部、一中队、二中队、三中队、四中队五个部分,除花岗岩建筑的大礼堂外,40余座营房皆为土墙黑瓦结构平房,坐北朝南呈东西两个纵列分布,中间隔着一块南高北低的梯田。东侧,以现今浔南路向南上坡为二中队、卫生所、四中队至丁墘村;西侧,以现今浔南路向南原德化县食品厂、一中队、队部、二中队至丁墘村。整个营区无围墙大门,与周边居民往来无隔,是全军众多留守处中“军民鱼水情”的样榜。</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德化县委党校大门(隆中路),就是当年留守处大礼堂东大门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德化县委党校内的“山水宾馆”,是原来留守处食堂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这排房子就是当年德化留守处办公用房。2013年,我回德化留守处时还在。2016年,我们再回留守处时,这排房子已坍塌拆除了。至此,随着留守处这最后一排房子的消失,当年我们的“家”,只能在梦里寻觅了。</p> <p class="ql-block">  留守处现在唯一存留的实物——水塔。</p><p class="ql-block"> 它非常顽强地屹立那里,似乎在告诉所有的留守处人:5021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为什么来到了德化?这要从家父张锦荣说起。</p><p class="ql-block"> 家父1928年5月出生在大别山区、安徽省太湖县寺前镇王畈村,家中兄弟姐妹十个,他排最末。1947初,他与他的堂侄张松阳被地下党人带到了江苏兴化县,参加了新四军江苏二分区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当年参加共产党新四军衍生了三个小故事,后面父亲一直在我们子女面前念叨:</p><p class="ql-block"> 故事一,那个年代是摊丁制,父亲当年参军是顶替了他五哥“邬杞荣”的名字入伍的(王畈村张邬二姓)。在部队里,尤其是战事情急下,战友老呼他“吴杞荣”,心里别扭。直到1953年,他向团政治部说明原因申请正名,政治部回复:真人真实,作战勇敢,允以正名张锦荣。</p><p class="ql-block"> 故事二,与家父一起参军的他的堂侄张松阳,在1949年5月中旬上海战役攻打月浦镇的战斗中,因探出身子欲挖深掩体,突遭对方机枪扫射,身中数弹光荣牺牲。父亲讲,当年29军攻击月浦非常惨烈,整个上海战役牺牲战友总数的一半是在月浦。进攻月浦时,连日下雨,泥泞不堪,对方防御设计刁钻,工事坚固,再加上对方一帮“死士”死战不退,战的昏天暗地,异常残酷。张松阳牺牲后,当时遗体根本抢不下来,与众多牺牲战友一样,多是随地挖个坑先草草掩埋。现在在王畈,张松阳的墓就是个衣冠冢。</p><p class="ql-block"> 故事三,当年父亲参军时,有同宗同年龄段的分别参加了共产党的部队和国民党的部队。同宗中,就有一个是参加了国民党的部队,两岸开放往来后,他们俩人还有相互了解。父亲说,当年他跑对了阵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面叙述是家父讲给我们子女听的一些经历,大家多多少少能从中了解29军的光荣历程;也能从我父亲这个基层指战员这个层面了解29军的经过的不凡岁月。</p><p class="ql-block"> 家父参加了新四军后,在老兵的带领下,逐渐成长了起来,并在原江苏二分区小有名气。为什么呢?家父当上了捷克轻机枪手。其他的轻机枪射手多是架着或端着打,但他可以像步枪那样将轻机枪托肩瞄准着打,自然命中率高。一次,他所在的二分区四团二连在湖荡航道边设伏伏击国民党部队巡逻快艇,我父亲就是站着将轻机枪托肩瞄准一个点射,将汽艇打的在湖面上直打转转。</p><p class="ql-block"> 打淮海战役时,家父所在的华野十一纵参加围歼黄百韬战斗,在徐州东南阻敌增援,打的那个紧张艰苦,好几天吃不上饭。当炊事班顶着炮火送上稀饭后,我父亲说,他那次不下喝了十几碗(碗应该不是大碗)。到了围歼黄维、杜聿明相对就好多了,但也要在冰天雪地里熬着。到了整个淮海战役结束修整时,身上棉袄上的虱子抓出来可以用碗盛。</p><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十一纵等部队晋升为三野十兵团29军,他和他的战友们是29军成军后的首批官兵,非常自豪。</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0日夜,已是排长的家父带着他的那个排乘船由江阴炮台北岸东侧渡江。父亲说,当时,江阴炮台的守军已起义了。尽管远方炮火声滚滚炸响,但他和他的战友们却能安然悠闲渡江,似探亲访友之游。</p><p class="ql-block"> 上海战役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9日夜,家父所在的29军87师259团借海水退潮露出海滩之机,与各参战部队一起由厦门出发向大嶝岛西北角成功登陆,已是连职干部的他,率队攻入敌方一团指挥部。冲入敌指挥部后当场俘获敌方一副团长,父亲对着这名敌方副团长头顶上方就是一枪,厉声喝道:快快叫手下投降。最终成功压迫这个国民党部队副团长下属集体投降,省去了兄弟间的相互射杀。大嶝岛全岛解放和天亮后,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押着长串俘虏欲经海滩乘船返回厦门,由于胜利、由于喜悦的作用,父亲在海滩上将缴获来的美制卡宾枪对天鸣放。这一放,可不得了了,身边的战友也纷纷仿效,也迅速推弹上膛,搂火尽情鸣放,顿时,整个海滩枪声大作。不巧,团政治部方征主任正好也在海滩上,他令人叫来父亲,调侃的意思是:你是阿拉伯酋长?后来父亲每每讲到这个事时都是自我甩头不已。他说,他当时只有21周岁,年轻气盛,被政治部主任一顿狠批时面红耳赤反倒是好事。正是这个面红耳赤,使他知道,带兵时,自己的一言一行,左右影响着身边战友。</p><p class="ql-block"> 金门战役后和1950年11月29军撤销番号后,家父与他的战友们历经闽北剿匪、平潭驻防、黄岐岛防御等等军事任务……。</p><p class="ql-block"> 1962年9月,家父到闽北指挥部政治部任职。巧合的是,山东籍老兵张传桂撰文述说他在闽北指挥部的回忆,文中有张照片,家父赫然就在照片中,照片中第二排最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与所有曾在朱公闽北指挥部居住过的家庭都有着自己的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 与陈毅元帅合影的这张照片,我们家曾有过。但,因当时的政治运动,没敢保留。多亏了张传桂发了这张照片,才让我们一家再次见到了当年的这张合影,很是珍贵。</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8年8月,闽北指挥部部分机关干部到北京的合影,家父为后排左三。</p> <p class="ql-block">  这座木桥,在闽北指挥部的人都会记得。我的记忆,是每逢牛溪爆发山洪退去时,桥上会挂满了由上游冲下来的地瓜。</p><p class="ql-block"> 我有着很好的记忆力,但有这个好记忆,是受过刺激而获得的。这个刺激,就来自照片中的这条牛溪。</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在1967年仲夏的一天下午,这年干旱无雨,牛溪显露河床,但河床中大大小小的水坑中仍然有清澈见底的溪水。家父带着仅三岁的我寻到一个水深至胸部的水坑洗澡,父亲在水坑边将我身上涂满肥皂,当将我带入水坑中时,惊险又滑稽的一幕上演了。由于父亲的手上、我的身上都是滑溜溜的肥皂,加上山泉的对肥皂稀释较慢的特质,我入水后即没顶,父亲怎么抓却也抓不住我,一顿慌乱后,最终,父亲是抓着我的脚踝才将我倒拎着出水,就是这样的刺激,方才有了我的好记忆。至到今天,那刺激惊险一刻仍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中。29军的子弟们,你们现在可是在到处寻找山泉水、矿泉水喝吗?哼哼,我可是喝饱喽。</p><p class="ql-block"> 1969年7月,29军再次成军,我们一家也随军部由连江朱公转至莆田后卓。</p><p class="ql-block"> 家父在闽北指挥部期间,也曾与战友们一样,领命到地方上“支左”、“支工”、“支农”。这一到地方,不可避免的都被卷入了都是为了革命,但又理解不同、口号不同的派系斗争中,当年的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谁也无法置之度外。家父一参加革命就在部队里,培养和形成的都是部队作风,与地方上的工作风格是乎有哪些方面对不上号。父亲耿直,当“支左”回来后,军部首长征求家父去向时,家父回答:去守军部大后方,这就是我们一家到达德化留守处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1970年底,家父带着全家到达德化,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留守处政委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叶,29军德化留守处班子成员。</p><p class="ql-block"> 左起,张锦荣政委、张继生副政委、包副政委、张维副主任、杨副主任、张源主任。</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叶,29军德化留守处部分官兵。</p> <p class="ql-block">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11月,29军子弟可在当年的扩招中入伍,大姐也是其中一员。</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大姐到家父老家安徽太湖县寺前镇王畈村插队劳动后赶回德化留守处入伍时的全家合影,背景就是我们家的住房,我们家的东边下方就是留守处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78年,哥哥在29军九华农场参军,恰好大姐正在军部体训,父母赶到了莆田后卓与他(她)们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引用国家口号: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我们家与29军众多家庭一样,这样的荣誉是三次。</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对人民军队,献了自己,献子女,我们家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德化留守处卫生所三位女军医。</p><p class="ql-block"> 左起,姚秀兰、常瑞芳、贾增灿。</p><p class="ql-block"> 背景就是大礼堂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  29军德化留守处军人服务社三位“女将”。</p><p class="ql-block"> 左起,林梅兰、张巧芸、张淑清。</p><p class="ql-block"> 背景:军人服务社平房。</p> <p class="ql-block">  通往留守处可行驶车辆的道路有两条:</p><p class="ql-block"> 一条是东边道路,由当时德化县木锯厂(现德化总工会)向南上坡到三中队,在三中队一棵桐树前分叉两个支路,向右手边一条支路呈半圆形前进到达大礼堂和军人服务社。在桐树前向南直行,到原卫生所山下前又有一个左右分叉支路,往右边靠山边行进可到达二中队,往左边支路经缓坡可到达四中队。</p><p class="ql-block"> 西边道路,由现德化浔南路向南,经德化食品厂、上一个半圆形上坡左拐到达一中队,再向南上一个陡坡,依着操场上方绕一圈,到达豆腐厂作坊大房子上方时,折向北下一陡坡就到达队部和操场,向南可到二中队。</p><p class="ql-block"> 小路就不计其数了,只要你不怕被蛇咬,身上火气旺,胆子大,在留守处这个地方,到哪都能通、都能去。</p><p class="ql-block"> 除小部分服役的官兵外,入住德化留守处的来自29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各军直单位、各师团的家属,各家各户的籍贯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 入住留守处家庭,或时间长或时间短,都随着作为军人的丈夫工作需要而留下或离开,一茬又一茬。据留守处卫生所敖士达所长工作手册记载,留守处高峰时的家庭达到七十多户。</p><p class="ql-block"> 留守外的房子多为南侧有个凹进式共用走廊,走廊东西两边各有一户,两户门相向对开,每户只有一个约12平方米和一个9平方米的房间,再加上北侧一个狭小的厨房,厨房向北也有个门,室内上方镶嵌着天花板,再往上是人字型房梁和黑瓦,整个留守处40余座营房加上基础设施,应该是当年28军工程兵杰作。</p><p class="ql-block"> 最舒畅和最宽松的是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有充足的自留地。那个年代是配给制,物资匮乏。这里首先要感谢德化人民的哺育。每月,留守处的每家都能拿着自己的粮本本到德化三角街买米,或面粉,或地瓜干。手上有粮,心中不慌,再看自己的自留地,撸起袖子干起来,鸡鸭猪羊养起来,一派南泥湾景象。</p><p class="ql-block"> 肚子能饱,也要干点什么。留守处领导班子一声令下,开办酱油豆腐厂、开办药囊厂、开办尼龙线编织厂、开办烟纸厂。截至1978年,留守处向军部贡献纯利五万多元。五万多元,放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巨大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当年,曾有个口号: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下面的真实记载就是佐证。</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德化留守处“寻友小分队”驱车到江西新余市拜访了留守处卫生所长敖仕达。敖仕达所长亮出了他当年在留守处珍贵的工作记录。</p> <p class="ql-block">  封面是闽北指挥部,原来敖仕达所长也曾在闽北指挥部工作,内容是则他在德化留守处的工作记录。</p> <p class="ql-block">  曾在德化留守处的各位亲友,你们可记得当年部队拉练的卡车停满了留守处的操场?可还记得军部文工团曾在大礼堂排练演出?可还记得工兵营在大礼堂住的满满的?可还记得留守处澡堂在哪吗?……</p><p class="ql-block"> 又可曾记得?当年一中队指导员詹仁柏到丁墘村竹林里打斑鸠吗?可曾记得三中队杨建平那辆边三轮自行车吗?可曾记得二中队张西玲在丁溪西岸钓鱼吗?可曾记得三中队张闽首创滑轮车吗?可曾记得队部张建平拉上了高雅乐器小提琴吗?可曾记得三中队李新生在山上烤地瓜吗?……?</p><p class="ql-block"> 每隔一段时间,留守处值班室都会接到电话,军部电影放映队要来。喜悦与欢快立马在酝酿,先知道的,会赶紧在操场地上画上圈圈或搬来自家凳子点据位置。炊事班也会接到招呼,多加一两个菜以款待放映队人员。电影放映前,奇特的景象也会上演。当年是没有BB机、手机的,但有电影看的消息传播速度非常之快,令人惊叹,德化县城的老百姓会从留守处的四面八方涌到操场,荧幕前、荧幕后都是满满的人、都是张张笑脸,非常热闹。有时,电影也会移到大礼堂放映,大礼堂两侧的窗户要经受考验,因为所有的窗户上都扒满了人。当电影结束,人潮散去,县城的百姓打开手电筒或点亮手中电石罐火苗时,那点点游动的光亮,靓出了德化夜晚山区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敞开地方让当地老百姓进来看电影,这是德化留守处搞好军民关系的一个亮点。</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我是政委家孩子的优势,每逢军部电影队来留守处时,我都会跟着放映队到同在德化的723医院或139部队或通讯站再看上个一遍又一遍。</p><p class="ql-block"> 从另一个侧面看,不大的德化县城驻扎了这么多部队,足见德化作为后方的安全优势和德化人民的胸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面,也要说说留守处之外德化县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德化现在的丁溪桥(过去也叫丁溪桥)。</p><p class="ql-block"> 当年,留守处的子弟们曾在操场上面的道路内侧的树上摘一种果子,这种果子可以提炼制成肥皂,我们卖果子就要过这个丁溪桥,到桥的西岸卖给德化肥皂厂换得几分几毛钱。留守处的人要进出德化到西门德化汽车站乘车,这是必经之桥。</p><p class="ql-block"> 祖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家也常说“大江东去”。但丁溪独特,她是由南向北流淌汇入浐溪的,有些德化同学经我点拨,顿时恍然大悟,奇特的丁溪就在身旁。</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丁溪曾为德化人民的生产、生活是做出过贡献的。</p><p class="ql-block"> 过去,在丁溪上也有个溪坝,在溪坝上面一点的地方、在东岸开了一入水口并砌筑了一条长长的小水渠。小水渠先与丁溪并行,再转弯向东,流经德化食品厂前、以涵洞穿过马路、经木锯厂、再沿着浐溪南岸与浐溪水并排流淌到三角街下面,当年小水渠的水很清很清很清,两边的居民用小水渠水洗菜、洗衣、浇水灌溉等等很是方便。</p><p class="ql-block"> 有年夏日的一个晚上,我们嘴贪,想在这条小水渠里搞点鱼吃,我与食品厂旁边的少年村民的蔡氏堂兄弟等来到这条小水渠的入水口,将其堵上。不一会,水渠水淌干见底,逮鱼行动迅速展开。当我们在水渠入口后面不远处的穿过乡村道路的一个涵洞里发现一群“大体型”鲫鱼时,(溪水中、小沟沟的鱼个体都不是很大,但有三四两就可以算了“大个体”了。)禁不住欣喜抓狂。</p><p class="ql-block"> 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这时,五六个青壮劳力拉着板车夜归时正好经过这个涵洞,他们也发现了鱼群并抢夺。我们哪里是他们的对手,鱼被他们捞光光、抢光光,我们还被打得落荒而逃,真正上演了一部“大鱼吃小鱼”的现实版。扫兴后,我们只能到小水渠下游搜搜小鱼小虾了,搜到了食品厂附近,突现一条一米多长的五步蛇因水干向我们示威,被它咬到可不是闹着玩的,咬到,五步内就完蛋喽。停停停,返回入水口扒通水渠,草草收场。</p><p class="ql-block"> 另一条水渠,也源自于丁溪。当年可能是为了农业学大寨,在丁溪桥南边西岸有个泵灌站,担负的工作之一,就是向丁溪东岸对面的山上打水。这座山就位于留守处一中队西侧,口径半米的大铁管由山下一直铺到山顶。山上接水池水泥构建,站在这接水池水泥平台上,能俯瞰到德化县城西、北、东全景。由接水池起,就是一条人工挖掘出的土质水渠,在山上向南沿伸,穿过一个完全是人工开凿的山梁,紧挨着留守处操场上面马路上端延伸,经留守处幼儿园房子,再穿过一道山梁,过二中队西边山腰,最后抵达丁墘村北山山腰,再往山下,又是直直一通铁管。</p><p class="ql-block"> 这条在山上的水渠,应该是为灌溉而用,但我们极少看到这条水渠被注水。为了这条山上水渠,有两处完全是人工挖开的山体让其穿过,工程之繁重艰巨,赞叹德化人民。</p> <p class="ql-block">  这座桥的前身是石墩桥。</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那个在水面上的一排石墩,是我们那个年代所有德化人(应该说,留守处人也是德化人。)内心深处情感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留守处和这个石墩桥附近的人要往来浐溪两岸,走这个石墩桥是最方便的。但如遇夏季暴雨浐溪洪水爆发,大水就淹没了石墩,只能望溪兴叹了。</p><p class="ql-block"> 在石墩桥的南岸上端有个人工开凿的水渠引出一个支流,为的是下面一个小型水力发电站发电。</p><p class="ql-block"> 石墩的下方,是一个溪坝基座,溪坝将溪水拦住后,在溪坝前形成一个水缓且水较深的水域。我对石墩桥那里很有感情,因为我就是在那里学会游泳的。</p><p class="ql-block"> 好几次回德化,我都会站在这个水域的岸边痴痴看着这里的溪水发呆。想,当年这里的水是多么的清澈;想,当年参加德化游泳队在这里练习游泳的情景;想,我会游泳,竟是在闽中山里的这条溪流中学会的;想,当年留守处伙伴上学过石墩桥跌落水中被同伴救起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角街向北拍摄的三角街桥,现在的“云龙桥”。</p><p class="ql-block"> 老三角街桥,最先勾起我们回忆的是她的“船头型”桥墩,当年,那可是一个独特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 三角街,所有德化人都耳熟能详,备感亲切。说三角街是德化的地标,但又没有特别明显的标志,那为什么一说到三角街就会亲切兴奋呢?哦,原来,那个年代,三角街承载了我们了太多太多的思绪了。</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我们谈思想、讲精神,无论你是崇尚高境界的人;还是七想八想的人,物质还是基础,三角街就是这么个显摆物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向往三角街、漫步三角街、感受三角街,到了德化不到三角街等于没到德化的,这就是所有德化人、在外乡的德化人装在心里的话。</p><p class="ql-block"> 而我对三角街的向往是吃,德化的碗糕、马蹄、年糕、炒米粉……,林林总总、繁繁多多的各种小吃,令我当年在三角街流连忘返。现在,我对德化的小吃,就是我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由三角街向南有个巷道,经德化人武部就可来到德化人民小学北门。</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是原德化人民小学土楼,又称“黑楼”。</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幢土楼里,人民小学一位会拉手风琴的女老师教会了我唱歌。</p><p class="ql-block"> 留守处子弟要去人民小学上课,多是从三中队最北边的第一座平房(三中队林柯兴家)前经过往东走小路,经过一块水田到原德化砖窑厂再到小学。</p> <p class="ql-block">  老照片中右边模糊还能看到那棵大树。 如今,经历了数十年风雨,这棵依旧还在。</p><p class="ql-block"> 到底是“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还是“十年育人,百年育树?”大家都在讨论。</p><p class="ql-block"> 我只认为:德化人民小学这棵树,就是宝树。</p> <p class="ql-block">  照片最后背景是德化浐溪北岸的驾云山。当时,这个山上还有个圆柱型的很显眼似碉堡的小房子。现在,这座山已改名为“驾云亭公园”。这个公园既可从南边很陡台阶拾阶而上;亦可由西北边沿盘山道路到达山顶。空气清新,幽静恬然,是个极好的休闲去处。只可惜,当年的那个小碉堡早已不见踪影。</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左偏上背景就是德化体育场舞台。我当年在德化人民小学时,遇节日,在德化人民小学那个拉手风琴的音乐女老师的带领下,常在这个舞台独唱儿歌“火车向着韶山跑”或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唱的嘹亮,唱的纯正,唱的精彩,完全就是个“小歌星”。</p> <p class="ql-block">  当年德化一中远景。</p> <p class="ql-block">  1977年7月,我在德化一中南大楼前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我在德化十年,恰恰是在德化人民小学和德化一中读书的十年。小学时,被灌输的是要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中学时,被教育,要“爱党、爱祖国、爱人民”,我自己再加一项,要“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军队”。正是在德化学习成长的十年,定型了自己的性格。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正是在德化的十年,我有着德化人的风格,我就是个非常阳光的人。</p><p class="ql-block"> 德化留守处子弟与在德化的723医院、139等部队的子弟被德化人民称作“军房仔”(闽南话),我们都与德化的同学、朋友们结下了非常深的友情,十分难得。</p> <p class="ql-block">  德化瓷厂大门。</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红旗瓷厂大门。</p> <p class="ql-block">  德化的瓷器呀,是我们所有在外乡的德化人的家藏。所有在德化呆过的人,几乎家家都有德化瓷器。如果曾在德化的人,家中没有德化瓷器,请你们赶回德化买瓷器,德化瓷器,就是宝贝。</p><p class="ql-block"> 信不?下图,就是2020年10月,德化留守处“寻友小分队”寻访到了湖南衡山,在留守处子弟的家中就拍到了德化瓷器。</p> <p class="ql-block">  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2016年,所有能联系到的德化留守处军人、家眷动议再回德化相聚,立即得到积极响应。</p><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2日,大家从祖国的各地汇聚到当年的留守处。哪也不住,就住在山水宾馆。因为大家心里非常清楚,这里,曾是我们的家。</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前后,部队进行改革,家父是1979年11月第三批转业到地方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转业回程之路有着刻意的安排,是从德化出,到福州,到上海,再逆江而上回到安徽安庆,回程之路,就是父亲当年的征战之路。</p><p class="ql-block"> 父亲转业到原安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任副院,也干了十年,1989年离休。</p><p class="ql-block"> 2012年9月29日,家父因病辞世。</p><p class="ql-block"> 看父亲这一生,能投身新中国建立的解放事业,在29军从军33年,非常之精彩。</p> <p class="ql-block">  转业后的家父。</p> <p class="ql-block">  结尾语:</p><p class="ql-block"> 据坚守在德化留守处最后岗位的唐荣祖介绍,八十年代初,29军与德化县人民政府的一纸《协议》,就将德化留守处地块及地上所有附属物全部移交给了德化县人民政府,也就有了德化县委党校等单位及居民现今的工作区域和安居地方。从那时起,德化留守处被划上了句号,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如今,曾在留守处的所有军人、家属均散落于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本篇文字分闽北指挥部、德化留守处、德化三个段落叙文回忆。</p><p class="ql-block"> 标题仅用5021德化留守处,是为了方便大家在网上搜索寻找。</p><p class="ql-block"> 老兵张传桂对我说了一句话:永远的29军。</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击中我们的心田,是所有29军军人和家属的共同心声。</p><p class="ql-block"> 回顾历史,牢记历史,记住29军,是我们所有29军子弟应该的本份。</p><p class="ql-block"> 也只有29军军人、子弟对29军有着深厚的情感。我们现在的29子弟的子女(第三代)哪跟哪将来是不知的。因此,我们有义务记牢和传承29军精神。</p><p class="ql-block"> 缅怀逝去的29军的老英雄们!向一代又代的29军军人们敬礼!向29军所有的子弟们致敬!</p><p class="ql-block"> 如有闽北指挥部、29军、德化留守处的军人、子弟和德化的同学、朋友看到本篇,请在评论区留言或联系我,丰富我们共同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篇中,有借用你们的照片,请给包容。】</p><p class="ql-block"> 张建辉</p><p class="ql-block"> 2021.元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