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30日,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原三十八军党史办主任李淼生之子李广平大哥和李慧大姐去北京参加四野一纵后代联谊会举办的“万岁军精神永放光芒座谈会”的间隙,为了尽早去军博参观《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广平大哥找到了原六分部机关的好友陶学林,陶学林找了军博设计室主任(这个展览的总设计师,也是抗美援朝纪念章的设计者)夏鑫大校,在夏鑫大校陪同下参观了这个展览。后又参观了《致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主题影像展览》,展厅中70位健在老志愿军战士的影像深深震撼了他,飞虎山、三所里、龙源里、松骨峰、长津湖、上甘岭……,一个个当年前辈们英勇拼杀的场景让广平大哥激动不已,他拿出手机,将他(她)们一一全部摄入镜头。</p> <p class="ql-block">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p><p class="ql-block"> 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p><p class="ql-block"> 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正义“长城”,以钢铁之心镌写“志愿”之名。他们用鲜血与生命保护了鲜花盛开的祖国,换来如今的山河无恙。</p><p class="ql-block"> 70年后,新中国从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历经战争与和平,老战士们始终保持着那份忠诚、勇毅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民族的脊梁,这就是一往无前的胜利密码。</p><p class="ql-block"> 这里展出的70幅肖像,是70名在世的志愿军老战士,他们来自中国人民志愿军百万将士。</p><p class="ql-block"> 我们寻找、采访和记录他们,是为了铭记那段气吞山河的壮烈历史,让后世永远记住英雄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你可以静静地与他们对视,回味英雄的传奇,慢慢体会他们的牺牲与奉献带给今天的幸福与平安,用你的目光向他们致敬。</p><p class="ql-block">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向新中国致敬,向世界和平致敬。</p> <p class="ql-block"> 主办单位: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摄影部、新媒体中心、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10月23日</p> <p class="ql-block">杜长发,1933年生,安徽阜阳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杜长发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战友,作为通讯员参加上甘岭战役,冒着炮火查线接线,保证通讯畅通,荣立个人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p> <p class="ql-block">王清珍,1936年生,北京人,电影《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的原型。1951年,年仅15岁的卫生员王清珍随部队来到朝鲜,在上甘岭战场上,他悉心护理伤员,并为他们唱家乡民歌,鼓舞他们战胜伤痛,荣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p> <p class="ql-block">高晋文,1925年生,山西长治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作为连队指导员,高晋文指挥炮兵连在上甘岭战役中创造了“四多一少”即“坚守天数多,消灭敌人多,取得战绩多,立功受奖人员多,伤亡人员少”的优异战绩,曾和特级英雄黄继光并肩战斗,个人荣立二等功,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p> <p class="ql-block">刘玉玺,1930年生,河南清丰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刘玉玺参加了上甘岭战役,作为通讯科报务主任负责在指挥部附近设立电台并保持安全运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p> <p class="ql-block">朱再保,1928年生,湖南岳阳人,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金城战役打响,朱再保右膝盖受伤,他带伤坚持参战15天,顺利完成任务并火线入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陈思汉 摄</p> <p class="ql-block">孙景坤,1924年生,辽宁丹东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增援驻守161高地的战友,从中午到深夜,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这次战役中,孙景坤毙敌多人,荣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p> <p class="ql-block">孙作胤,1934年生,山东蓬莱人,1951年随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入朝,1952年随部队回国休整后再次入朝,孙作胤荣立三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p> <p class="ql-block">张文海,1928年生,辽宁昌图人,1950年随首批入朝部队来到朝鲜。张文海在后勤部门任参谋,负责物资的储运和发放,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等,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p> <p class="ql-block">张桢,1926年生,福建宁化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张桢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火箭炮部队任作战参谋,参加了马踏里战斗等,荣立三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p> <p class="ql-block">钱嗣杰,1928年生,黑龙江黑河人。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处摄影组组长,1951年至1953年在朝鲜采访期间,拍摄了大量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p> <p class="ql-block">周文,1933年生,黑龙江富裕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作为一名通信兵,接电话线是周文的主要任务,为了保障部队通信畅通,他强忍身上十多个疥疮带来的疼痛,每天和战友们穿梭在阵地前沿。周文在朝鲜战场两次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计发,1926年生,河北赞皇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上甘岭战役中,张计发带领连队击退敌人一次次反扑,一度战斗到只剩8人,荣立一等功1次,集体一等功1次,是电影《上甘岭》中连长张忠发的人物原型。在上甘岭战役最艰苦的阶段,张计发让战友们分享一个苹果,可谁都舍不得吃,苹果传了一圈儿又完整地传回张计发手中,这个故事日后成为电影《上甘岭》中的情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p> <p class="ql-block">赵清云,1929年生,内蒙古赤峰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在朝鲜战场,赵清云所在部队负责对空监视,在一次敌机轰炸中,赵清云被弹片击中后强忍伤痛救助受伤战友,体内弹片留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p> <p class="ql-block">张自升,1926年生,黑龙江肇源人,1953年随部队入朝。张自升参加了金城战役,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p> <p class="ql-block">邓彰德,1934年生,四川蓬安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邓彰德参加了上甘岭战役,他所在班坚守阵地一昼夜,歼灭敌人数百人,邓彰德毙伤大量敌人,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p> <p class="ql-block">仇梅珍,1933年生,浙江乐清人,1952年随部队入朝。仇梅珍在侦察连当卫生员,他剪短头发,换上男装,和其他战士同吃同住同战斗,荣立三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p> <p class="ql-block">王仁山,1928年生,浙江杭州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一名汽车驾驶员,王仁山冒着枪林弹雨在运输线上日夜穿梭,经常开车与敌人飞机“捉迷藏”,安全行车15000公里,完成物资和伤员的运送任务。王仁山荣立一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p> <p class="ql-block">庞兴海,1930年生,山东商河人,1952年随部队入朝。1953年,在石砚洞北山反击战中,庞兴海因头部重伤昏迷被送往后方医院,战友没有找到他,以为他牺牲了,向国内发回牺牲通知,他的名字还被刻在烈士纪念碑上,1958年,回到家乡的庞兴海才知道自己成了“活烈士”。庞兴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p> <p class="ql-block">周继成,1932年生,四川乐山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上甘岭战役中,周继成主动请缨,掩护黄继光等人执行炸碉堡任务,他所在班共12人,战后仅剩3人,周继成荣立一等功,被所在部队授予“神炮手”称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p> <p class="ql-block">唐仁福,1931年生,四川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唐仁福参加了清川江战役等,停战后随部队在前哨阵地坚守近4年,荣立三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王飞 摄</p> <p class="ql-block">许万贺,1930年生,河北遵化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为保护重要战略物资,许万格和战友不顾敌机在头顶盘旋轰炸,扑向火海奋勇守护。在朝鲜的5年间,徐万贺3次负伤,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p> <p class="ql-block">单际耀,1921年生,山东胶州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单际耀参加了长津湖战役,荣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p> <p class="ql-block">魏天禄,1930年生,宁夏中宁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在第五次战役中,因敌机轰炸负伤回国,伤愈后重返朝鲜战场,参加过开城保卫战等战役,荣立三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p> <p class="ql-block">杨作云,1932年生,贵州镇宁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在金城前线的618高地战斗中,杨作云一人击退敌人17次反扑,坚守阵地三昼夜,荣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p> <p class="ql-block">周有春,江苏南京人,1934年生,1952年随部队入朝。参加过石砚洞北山反击战、老秃山战斗等,因在朝鲜战场上出色完成任务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p> <p class="ql-block">李德义,1926年生,山西高平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在朝鲜作战3年,荣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p> <p class="ql-block">陈长发,1929年生,浙江兰溪人,1953年随部队入朝。在朝鲜期间,陈长发先是跟随部队打坑道,维护公路畅通。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陈常发负责三八线一带规定区域内的武装巡逻。陈长发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p> <p class="ql-block">蒋诚,1928年生,重庆合川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上甘岭战役中,蒋诚带领班里战士,以重机枪歼敌400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还击落敌机一架,身负重伤仍不下火线,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蒋诚荣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p> <p class="ql-block">赵力合,1931年生,河北任丘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1953年7月,金城战役打响,在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率领下,赵力合等12名侦察员化装成***士兵,突袭***军精锐部队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团部,为金城战役取得胜利作出突出贡献,赵力合荣立一等功。这就是后来搬上屏幕的传奇故事“奇袭白虎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p> <p class="ql-block">陈三存,1933年生,甘肃定西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陈三存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多次受伤,至今,身上仍残留着16块炮弹碎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p> <p class="ql-block">涂伯毅,1931年生,重庆云阳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涂伯毅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1951年2月,遭敌人凝固汽油弹袭击,全身大面积烧伤,致一级伤残。负伤后的涂伯毅身残志坚,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义务为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p> <p class="ql-block">卢可飞,1932年生,广西防城港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作为坦克车长,卢可飞参加了多次战役,荣立数次二等功和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p> <p class="ql-block">杨树柏,1925年生,天津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杨树柏在横城阻击战德高山战斗中,一人掩护全排安全转移,还救回一个伤员,带回几件武器,被战友称赞为“孤胆英雄”,被荣记大功一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p> <p class="ql-block">张万田,1929年生,黑龙江明水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张万田作为班长,出色完成各项任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p> <p class="ql-block">杨秀珍,1930年生,山西太谷人,1952年作为卫生员入朝。在朝鲜战场夜以继日抢救和转运伤员,荣立个人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p> <p class="ql-block">王应邦,1927年生,山西灵丘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在铁原阻击战中,王应邦在坑道中的指挥所维护通信线路,负伤后忍着剧痛继续抢修,完毕后才对伤口进行简单包扎,这次负伤导致他在手术后失去两根肋骨和半块肺叶。1952年,王应邦荣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p> <p class="ql-block">孙泰镐,1935年生,吉林通化人,朝鲜族,1951年作为朝鲜语翻译随部队入朝。上甘岭战役期间,孙泰镐作为朝鲜语播音员坚守广播站,他的对敌广播起到了瓦解敌人的作用。孙泰镐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p> <p class="ql-block">丁朝忠,1927年生,河南鹿邑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丁朝忠参加的云山战役是志愿军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首次交锋,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p> <p class="ql-block">吴清波,1926年生,福建南安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负伤回国休养的吴清波康复后重回战场并参加了上甘岭战役,作为连队通讯员的他冒着炮火传递书信情报,在一次捕俘行动中抓获四名俘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p> <p class="ql-block">唐章洪,1935年生,四川中江人。自1951年4月入朝作战起,他先后参战上百次,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特别是在上甘岭战役中,他靠着手中的一门八二迫击炮歼敌420余人,有效阻滞了敌人的进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p> <p class="ql-block">黄忠茂,1929年生,湖北巴东人,1950年入朝作战。在黄草岭阻击战中,黄忠茂背部、腰部、手指、眼睛等多处受伤仍不下火线。因通讯线路被炸断,他用身体做导线保证畅通。黄忠茂先后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p> <p class="ql-block">李来年,1928年生,山东日照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李来年作为运输连战士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保障任务,因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p> <p class="ql-block">易金荣,1932年生,湖北石首人,1952年,随部队入朝。易金荣负责抢修工事、挖坑道、建碉堡等任务,随部队辗转推进到三八线,长期坚守在板门店附近。易金荣荣立三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p> <p class="ql-block">卢炳方,1932年生,江西宜春人,1952年随部队入朝。在一次战斗中,因遭突袭,卢炳方徒步背着战友走了60多里山路,导致脚趾伤残,留下隐疾。卢炳芳荣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p> <p class="ql-block">漆建国,1924年生,湖北人,1952年随部队入朝。漆建国参加了多场战斗,和战友坚守395.8高地,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p> <p class="ql-block">王瑞林,1926年生,山东莱芜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王瑞林参加过长津湖战役,荣立一等功1次,后因在战斗中头部中弹负伤被安排回国手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p> <p class="ql-block">郭凡礼,1927年生,山东嘉祥人,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郭凡礼参加了大德山地区防御作战等多场战斗,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p> <p class="ql-block">张大燕,1930年生,江西玉山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在上甘岭战役中,张大燕所在连奉命驻守黄继光用生命夺来的坑道,张大燕头部被弹片击中,多处受伤仍坚持战斗,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p> <p class="ql-block">王贯三,1931年生,河南潢川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作为卫生员,王贯三在朝鲜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自己也多次负伤,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6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p> <p class="ql-block">姜明山,1930年生,山东海阳人。1950年,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姜明山得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带着伤病离开医院,赶赴前线与部队汇合。作为铁道兵,姜明山和战友们冒着敌机轰炸抢修铁路,保障了铁路畅通和物资弹药补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p> <p class="ql-block">解永江,1924年生,辽宁义县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作为铁道兵,解永江参加了多项抢修工程,确保运输线、生命线的畅通。在抢修青春江大桥任务中,他提出的施工方案得到采用。解永江荣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p> <p class="ql-block">林炳远,1932年生,四川南充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在上甘岭战役中,林炳远共歼敌140余人,被志愿军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p> <p class="ql-block">王占山,1929年生,河北丰南人。王占山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金城反击战,带领战友坚守阵地4天夜,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p> <p class="ql-block">徐振明,1925年生,江苏连云港人。1950年10月,徐振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394.8”高地战等战斗,荣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摄</p> <p class="ql-block">黄玉君,1933年生,湖南宁乡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1952年,黄玉君作为侦察兵,用及时而精准的情报帮助炮兵打掉敌人碉堡,顺利夺取老秃山,他所在的连荣立集体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p> <p class="ql-block">高彦发,1929年生,吉林通榆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并参加了云山战役,1952年,高彦发在准备炸毁敌人交通要道的过程中身负重伤,被送回国内救治,记大功一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p> <p class="ql-block">段秀文,1927年生,云南泸西人,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p> <p class="ql-block">任红举,1934年生,北京人。1951年3月底,17岁的任红举随志愿军第31师文工队跨过鸭绿江。作为文工队员,任红举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创作出山东快书《金星英雄》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战地作品,荣立二等功一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p> <p class="ql-block">刘万一,1936年生,安徽毫州人,1951年入朝参战。在一次战斗中,刘万一和战友打退敌人多次进攻,22人只剩5人幸存,他也身负重伤,几块弹片至今仍留在体内无法取出,荣立二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p> <p class="ql-block">李大云,1934年生,贵州务川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在朝鲜的两年多时间里,李大云参加了金城战役等多场战役,历经上百场战斗,荣立三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p> <p class="ql-block">易禄亭,1936年生,重庆涪陵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1952年10月,易禄亭随部队参加战备训练时遭敌机轰炸,他跑进村里,从火海中抢救出朝鲜群众,被朝鲜军民誉为“中国好儿女”。因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易禄亭荣立一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p> <p class="ql-block">贲国宣,1924年生,广西平乐人,1950年随首批入朝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两年半的时间里,贲国宣数次负伤不下火线,多次荣立战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p> <p class="ql-block">刘森义,1930年生,河南许昌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刘森义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在第五次战役中荣立甲等功2次,一乙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p> <p class="ql-block">左文平,1932年生,山东沂源人,1952年随部队入朝。在朝鲜的3年多时间里,左文平先在师部警卫连担任外勤警卫任务,后加入一线作战部队,在停战后还帮助朝鲜群众一起重建家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p> <p class="ql-block">刘茂英,1932年生,山西大同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1953年再在一次伏击战中,担任战斗班长的刘茂英用炸药包摧毁一辆坦克后负伤,荣立二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p> <p class="ql-block">黄治富,1935年生,湖北黄冈人,1956年随部队入朝。黄治富在朝鲜勇救落入冰洞的儿童,被称为“活着的罗盛教”,荣立一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p> <p class="ql-block">白祖华,1932年生,四川乐至人,1951年随部队入朝参战。白祖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p> <p class="ql-block">李春华,1937年生,湖南麻阳人,1951年随部队赴朝。他精心护理前线转来的伤病员,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p> <p class="ql-block">那启明,1929年生,辽宁凤城人,锡伯族。朝鲜战争爆发后,只在航校学了大半年飞行的那启明于1952年3月入朝参战。1952年6月,那启明首开其所在师入朝参战空战记录。在朝鲜战场上,那启明击落敌机3架,荣立二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p> <p class="ql-block">马青华,1922年生,云南曲靖人,1950年随部队入朝。马青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先后3次负伤,荣立二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p> <p class="ql-block"> 70张照片,凝结了70个瞬间,讲述了70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70个故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传奇的几段篇章,是英雄赞歌的几段旋律。70年前的血与火、生与死,那些被冰雪覆盖的青春、手握爆破筒的决绝、烈火中永生的坚忍,早已化作铿锵的音符,汇聚成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历史壮歌,凝结成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p><p class="ql-block"> 70年很远,那场战争的炮火硝烟已经散去;70年很近,这些英雄的面容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致敬!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p><p class="ql-block"> 致敬!永远最可爱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鑫任职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