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家父赵志祥,1948年参军,1969年复员,带着我们全家人,从北京市南口镇工程兵某部家属院,回到原籍河北蠡县农村务农。</p><p class="ql-block"> 我们赵姓家族是第一生产队,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可是由于盖房批地基,我家被安排到了生产基础较差的第二十生产队。</p><p class="ql-block"> 二十队以宋家为主,我家属于独门小户,但是乡亲们从没有外待我家,在盖房子、劳动生活等各方面给予了很多关照。乡亲们看到家父正直实干有头脑,能带领大家提高生产,改善生活,推举他当生产队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家父担任队长,保持军队优良传统,公私分明从来没有多吃多占。每天带领大家下地劳动,收工后到每块田地查看庄稼长势,考虑安排第二天的活路,谋划发展之策。</span></p><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变队里的基础条件,增加经济收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家父想到首先搞农产品加工,建起加工籽棉和皮棉的轧坊。派出几位能说会道会记账的社员,推着独轮车走村串乡沿街吆喝接收农户的籽棉。白天家父带领劳动在地里一天,夜间再带领几位年轻壮劳力到轧坊加班到后半夜,脚踏轧花机加工籽棉,分离出棉籽。再由牲畜拉动的弹花机,把皮棉加工成棉絮,给农户送回棉絮时留下棉籽抵加工费。棉籽积攒到一定量,送到县城油棉厂,换回黑油,一部分分给社员改善生活,一部分卖掉增加集体收入,陆续添置水泵、柴油机、大牲畜和农具,逐步改善生产条件。轧棉花是农村四大累“浇园、打坯、轧棉花、打堤”之一,那段时间,家父非常辛苦。</p><p class="ql-block"> 家父还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提高生产,为了鼓励社员养猪集肥,在全村各生产队率先决定,社员给队里交一圈粪肥,奖励一定的工分,提高大家养猪集肥的积极性。社员家家养猪,一举多得,剩菜剩饭不浪费、积攒有机肥,过年宰杀吃肉、卖钱。</p><p class="ql-block"> 随着粪肥的增加和粮食产量的提高,运输量大增,原有的两辆大车显得捉襟见肘。家父又想出鼓励社员自备小拉车的主意,谁家新打一辆小拉车奖励一定工分,出工干活用到小拉车也记一定工分。这样,全队社员每家都请木匠打制了小拉车,于集体于个人都方便。我家刨了一棵小槐树,一分两半当做车辕打制拉车,花70元购买的车轮。这些方法,被全村各队效仿。</p><p class="ql-block"> 在家父的带领下,我队社员苦干实干,每块田地打有机井,配套水泵柴油机,压碱治沙平整土地,生产条件大幅提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社员生活大为改善,</span>排在全村二十个生产队前列。到了70年代末期,也是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有了尿素和硝酸铵等化肥供应,小麦优良品种“无敌麦”,队里小麦亩产达到700斤。</p><p class="ql-block"> 1977年落实军队复员干部政策,家父离开生产队到县城上班,乡亲们依依不舍。1988年家父离休,享受革命老干部待遇。</p><p class="ql-block"> 2013年家父去世,享年84岁。三十多年过去,我们早已搬离二十队,队里乡亲男女老幼,仍纷纷过来吊唁缅怀。</p> <p class="ql-block"> 附上一张老照片,1964年家父出席军队系统党代会,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周总理等开国领袖、开国元勋的接见,并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