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西恩富戈斯去特立尼达甘蔗谷途中,李念迷路了。</h3></br><h3>李念是我们在古巴期间的大巴司机,又高又瘦,像电视转播的田径赛事上看到的古巴黑人一样。每天早上,他穿着剪裁合体熨烫平整的蓝色半袖衬衫以及笔挺的西裤,站在大巴车前,帮我们往后备箱放行李。晚上回到住处,他下车再帮我们把行李搬出来。虽说这些是大巴司机的义务,我们也按天数另付了小费,但我对他印象额外深刻。他举手投足间总是彬彬有礼像个绅士,或者说对待别人像对待绅士一样。</h3></br><h3>大航海时代开始后不久,西班牙人来到古巴,当地泰诺人被征服被奴役,随着他们大批死去,1518年开始,装满贩奴船的非洲黑奴们被运送到加勒比地区,进到甘蔗园或烟草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1811-1867年输入古巴的奴隶达637000名。我无从考证李念的祖先是否身在其中,现在只为古巴的李念们感到庆幸,这里没有种族歧视。<br></br></h3></br><h3>古巴人口1105万,其中黑人仅占10%,白人64%,白黑混血“棕色人”25%,华人1%(《lonely planet 古巴》2017版。)</h3></br><h3>大巴车没有GPS导航,李念开着车进了农村。路过一大片甘蔗园,还看到昔日繁忙运输的铁路线,大家为这些额外收获感到兴奋,提议下车尝尝甘蔗,古杨同意后,李念从座椅底下抽出一把长刀,我们跟着他走进甘蔗田。</h3></br><h3> <h3>为发展制糖工业,1837年,古巴修建了拉丁美洲第一个铁路系统,1850年,铁路通车。现在甘蔗谷还有一列可运行的蒸汽火车。</h3></br><h3> <br></br></h3></br><h3> 李念</h3></br><h3> <br></br></h3></br><h3>甘蔗不甜<br></br></h3></br><h3>李念挑选出几根甘蔗,砍下来挨个削了皮,分给每个人。甘蔗不甜,远不如我国产的黑色甘蔗。古巴甘蔗主要用作制糖。</h3></br><h3>19世纪,古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蔗糖生产者。1860年产量50万吨,占全球蔗糖供应总量1/3。1970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850万吨。由于依赖单一作物依赖单一的贸易伙伴,古巴在20世纪遭受严重危机: 1959年1月,菲尔德·卡斯特罗成立革命政府,反对美国干预内政,于是1961年美国与古巴断交,实行贸易禁运,古巴转向苏联寻求帮助;1990年,苏联解体,终结了30年以来对古巴政权的支持,古巴所遭受的经济损失超过20世纪所有其他拉美国家经历的危机(数据来自《现代拉丁美洲》)。</h3></br><h3>甘蔗园都是国家的,一年种两季。原来黑奴们干的苦活儿累活儿谁都不愿意干,农村人纷纷跑到城市里谋生,城市人口已经占到全国人口的75%。</h3></br><h3> <h3>甘蔗谷是世界文化遗产</h3></br><h3>甘蔗谷在特立尼达东面的坎布雷山脉脚下。19世纪,海地发生奴隶暴乱,逃出来的法国人来到古巴避难,在这个山谷里建了50多座制糖厂。工厂在古巴两次独立战争期间被摧毁,幸存下来的建筑包括奴隶主庄园、钟楼、仓库、奴隶宿舍以及机器等成为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h3></br><h3> <h3>坎布雷山脉</h3></br><h3> <h3>召集奴隶的铜钟原来安放在塔顶</h3></br><h3> 奴隶主监控甘蔗园作业与安全的塔。一旦发现偷懒或想逃跑的黑奴,从塔上直接射杀他们。</h3></br><h3> <h3>甘蔗榨汁机,我们当成游戏</h3></br><h3> <h3>现在附近住着些农户</h3></br><h3> <h3>我来到一家院子里,东瞅瞅西拍拍转悠一圈,然后走到院子主人面前,向他背了那句西班牙语:“我可以给你照张像吗?”他点了点头,坐直身子。</h3></br><h3> <h3>“红半袖”推着自行车正巧路过,站住看热闹。我不会用西语说:“你也过来,给你俩来一张合影。”但我用手比划着达到了同样的目的。<br></br></h3></br><h3>甘蔗谷的种植园被战火摧毁后,没有完全恢复。19世纪晚期,蔗糖贸易重心转移到西恩富戈斯省和马坦萨斯省,特立尼达陷入经济低迷期。</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ByGFzYtTnjqIYHy1tTfR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