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北京奥林匹克塔——游记

辰沙

<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前言</font></b></h1>各位战友好,去年12月21日,我凭军官退休证免费去奥林匹克塔上观光了。最近有空,准备拿几张照片儿晒一晒。后来觉得照片比较多,还是做一个美篇,以详细向各位摄友汇报那天登塔的所见所闻。只不过,那天虽然有蓝天,但是蓝天之下还有雾,加之登塔不让带三脚架,所以我总觉得照片效果欠佳。<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给北京留下了许多的场馆和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便成了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的乐园。更是咱们这些近邻的游览胜地。<br></div><div><br></div> 2011年9月23日,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奥林匹克塔”。 <div><br></div><div>2012年后,人们发现奥林匹克公园中,出现了一座很怪的高大建筑,随着它的建设成长,各种猜测也多起来,等到外形完全显露时,就有了,“五根大钉子”的外号。这个外号实在是既形象,又逼真。因为它确实太像长短不一的五根大钉子了。<br></div><div><br></div> 2012年4月30日,建设中的奥林匹克塔。 2013年,“五根大钉子”已经是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最高建筑物。 <div><br></div><div>2016年3月15日,“五根大钉子”的正式名称终于公布,北京市规划委把这座建筑物正式命名为“北京奥林匹克塔”。</div><div>2016年6月12日,北京举行了奥林匹克塔和奥运五环标识落成典礼。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亲自出席了典礼,并且讲话。<br></div><div><br></div> 摄于2016年12月9日 从此,北京又诞生了一个新地标——一座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奥林匹克塔,在这高塔之顶,在这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制高点之上,还架起了奥运五环标识。至此,北京已经成为继加拿大蒙特利尔之后,第二座独立且永久安装了奥运五环标识的城市。<br>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当日的典礼上表示,奥林匹克标志将奥林匹克精神重新带回北京民众中间,相信这也将激励中国做好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br> 摄于2020年5月23日 <div><br></div><div>北京奥林匹克塔的塔体由五座186米至246.8米高的独立塔组合而成,建筑面积18687平方米。其以“生命之树”为设计理念,寓意为生命之树从地壳破土而出,自然生长,在塔的顶部逐渐向四周延展,形成树冠形态。五个高低不同的塔身在空中似合似分,造型独特,蕴含着奥运五环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br></div><div><br></div> 此片来源于网络 <div><br></div><div>奥林匹克塔开始对公众开放时的门票价格是每人180元。后来单人票票价降到每人160元。再后来单人票票价降到138元,双人票降到270元。<br>我觉得,凭着我的“军人身份”和76岁的“年龄身份”,我早晚会免票,或大幅度优惠进入。所以以前,我总是从下面仰视奥林匹克塔。<br></div> <div><br></div><div>去年12月21日,我终于凭军官退休证免费走进奥林匹克塔,并登上了这座高塔塔顶。<br></div><div><br></div> 奥林匹克塔的入口,看似在塔的西侧(售票处的东侧)。可实际上,这里只是一个穿廊(穿厅)。 走进北门后,是个多层的巨大空间。因为有工作人员直接往登顶电梯口引导,所以这时来不及细看。 <div><br></div><div>在奥林匹克塔的底部,有众多部电梯可通往各个塔的顶部。一般观众,只能乘坐主塔电梯。电梯上升的速度很快,直达顶部才一分多钟,电梯到顶时,显示的楼层为76层,显示的高度为228米。<br></div><div><br></div><div><br></div> 走出电梯后,看到通顶的指市牌。 <div><br></div><div>走出电梯,还要攀登螺旋上升的楼梯。这时,因为没有引导员,自己可以边爬楼梯,边从外侧落地玻璃窗,看到外面的景色。<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螺旋上升的楼梯,开始很宽,离顶层越近,螺旋楼梯越窄。<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爬到螺旋楼梯的顶部,便到了主塔顶层上面的平台上。此处的高度为246.8米。<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到了顶层平台,第一眼就看到了那雄伟的五环标识。我进而发现,螺旋楼梯出口的玻璃房子实际上是奥运五环的基座,在其上面安放的奥运五环可旋转、可发光。<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上下这两张照片是相同位置拍摄的。上片的拍摄时间是9点59分06秒;下片的拍摄时间是10点0分32秒;也就是说,其用1分32秒转动了约45度。<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奥运五环和下面的基座高达18米,这样算下来,从塔底到主塔顶层上的奥运五环最上面三个环的顶面,合计为264.8米。<br></div><div><br></div> 为了说清楚主塔顶面平台构造,特从网上下载了此片。 <div><br></div><div>主塔顶面是一个巨大的圆形观景平台。平台周围围着可确保安全的玻璃幕墙。在玻璃幕墙之外,还均匀分布的往外伸出了八个观景尖角。沿着玻璃幕墙及其往外伸出的八个尖角,人们可以360°的浏览俯瞰北京风光。据说,这里是目前北京城最高的观景平台,比中央电视塔上的观景平台还高十几米。而且,这里的位置正处于北京城的中轴线的最北端。从塔顶俯瞰整个北京,不但心旷神怡,而且令人兴奋!<br></div> 在巨大观景平台的侧面,可拍摄到平台周围围的玻璃幕墙。和玻璃幕墙外面的平台外边缘,以及平台往外伸出的观景尖角。 <div>上片——正西的观景尖角(远景);下片——正西的观景尖角(近景)<br></div> 其中,正北、正南两个观景尖角还做成玻璃地面,人们可以透过玻璃地面,往下看到塔顶底下的风景。 利用正南方向的观景尖角的玻璃地面,还可以拍摄出奥运五环的倒影。 我在塔顶平台拍摄北京风光是从位于正东的观景尖角开始的。 然后由东往南,顺时针的慢慢拍摄。<div>我看到:东南方向的高大建筑相当的密集,远处最高的建筑就是中国尊,我希望在2025年以前,登上中国尊。并且从那里的观景台拍摄奥林匹克塔。<br></div> 正南方向,中轴线两侧的奥林匹克公园尽收眼底,鸟巢和水立方分列景观大道两旁。<div>以前,老是从奥林匹克公园,仰望这“几根大钉子”,现在反过来,从最高的“大钉子”顶上向下看,真是别有洞天,趣味盎然。<br></div> <div><br></div><div>可惜,我拍摄正南方向时,已经接近正午。在正逆光下,拍摄不到老北京的中轴线的钟楼、鼓楼、景山万春亭,乃至太和殿、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等最想拍摄的景观。<br></div><div><br></div> 由近及远,水立方、盘古大观、中国科学院铁塔…… 我拍摄正西至正北、东北方向时,是侧光或顺光,因此可远眺巍巍的西山。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的老同学、好朋友李长生拍摄的。他说:“看老沙游览奥林匹克塔,我也发几张2017年的照片,助助兴。” 我看到的这张,那天我也想拍这样的片子。但是错过了好时辰。我觉得照片中的“几棵大钉子”的投影,跃然于澳海之前,非常有韵味。所以特借用于此。 <div><br></div><div><br></div> 我登塔之后的一个多小时,都没有第二个游客,我利用工作人员到顶层平台巡视的机会,请其给我拍摄了与奥运五环标志的合影。 <div><br></div><div>为了便于游人能够看到更远处的风光,在玻璃幕墙内的各个方向,还安装了多个高倍望远镜。在玻璃幕墙内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安装了导览图。<br></div><div><br></div> 12点12分,我结束来奥林匹克塔观景平台的活动。从塔顶下来,回到主塔的里面。 <div><br></div><div>与上来时相反,我先走进顶层的玻璃房子,然后沿着螺旋下降的楼梯往下走。开始很窄,离顶层越远,旋转楼梯越宽。<br></div><div>一边走,一边透过玻璃窗往外看。</div> <div><br></div><div>一直走到76层的电梯门口。从电梯下降246.8米,到达地下大厅。<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这里的空间极大,据说有上万平方米。而且设计和建造的非常宏伟、漂亮。这里可以举办各种活动和各种展览。<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从前,我们在鸟巢、水立方等处看到的五根“大钉子”,在这个大厅里再看到它时,就绝不会再认为那是“大钉子”了,每根巨大的柱子,都需要十几个人手拉手,才能围住一根。<br></div><div><br></div> 这是在一层大厅里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外面的建筑,是位于奥林匹克塔西面的亚洲投资银行。 <div><br></div><div>在回家上公交车前,我又情不自禁地掏出了手机,再次拍摄了我过去经常仰望的奥林匹克塔。这回我由衷地增加了对他的热爱感。我准备于2021年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的下午,再次登上该塔,仔仔细细的拍摄中轴线左右的风光。<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