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一.相聚济南</b><div>离开沧州古城后沿G2京沪高速南下200公里既是有泉城之称的山东省会<b>济南</b>。由于我姐在此城居住的原因,这里也是除了杭州之外我们曾经到过次数最多的城市,对这里自然有一种不由自主的亲近和熟悉。距上次一别已过七载光阴,济南的交通变化则令人刮目相看;从高速下来直接进入城市快速,穿越了几乎整座城市后很快就到了家。与以往大多乘高铁、专为某些具体事务性的到访不同,此次我们首次自驾途经此地,也仅仅只是抱着访亲探友的目的,而非观光游览。</div> 又回到温馨舒适的卧室 在秋末早晨温暖的阳光下用餐。就如同在家里一样;惬意与随性,也是身心放松的享受。 精致的起居厅总是保持一尘不染,透着恬静与雅典。 当年稚嫩活泼的小男孩一眨眼已长成一个略带羞怯的大小伙;也许我们真的老了。 “人来疯”小狗拉斐每次给其洗完澡后,它都会跑到铺在地上的毛巾上来回打滚,将皮毛擦干。现在也安分了不少,毕竟也快进入狗的老年期了。 <p><b>二.泥西小院一日</b></p><p>应邀前往远离市区尘嚣、由老友开设的民宿小院,与朋友相聚。</p> 主人将院子打点的整洁与温馨,也由此看出主人不俗的品味。 鲜花与藤本瓜蔬令小院充满着浪漫与生气勃勃。 老姐与老弟 亲人的重逢是旅途最好的慰藉。 <p>又见汪姐和张蜜,(这座院子也是由张蜜夫妇俩开设的民宿)都是我们多年的老朋友了。</p> <b>三.灵岩访胜</b><div>出济南沿104国道向南60公里,山崖下一片红墙黛瓦的古刹既是被誉为“城中四绝”之首的<b>唐灵岩寺</b>。其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自东晋开始创寺,佛图澄的高足僧朗在此建寺,自北魏至明清几经兴废。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清乾隆帝巡视江南时曾8次驻跸灵岩。现为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b><br></b></div>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 灵岩寺柏檀叠秀、佛音袅绕。 <b>辟支塔</b>为唐朝高僧慧崇组织修建,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建,历时63年完工。“辟支”出于佛教,意即辟支佛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辟支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呈典型的宋代风格,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br> <b>株树莲台</b>(又称鬼脸菩提<b>,</b>十分稀有和难得,纹理非常之特别和异常,是镇灾辟邪之极品)<b>与五花阁</b>遗址 <b>千佛殿</b>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宋嘉祐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建筑。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凸显唐宋之风。<br> 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佛像头顶有螺形肉髻,体态雍容,眉骨高凸,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结跏跌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服饰简洁,极具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最为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 1912年,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 <b>御书阁</b>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等御书。金贞佑年间(公元1213-1217年)曾曹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称云檀或银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的高龄,为稀有树种之一。 <div><b>五.登峰岱宗</b></div>傍晚时分抵达泰山脚下的<b>泰安</b>,次日上午准备登泰山,这也是我们来此地的主要目的与打卡过程。<div>泰山又名岱山、岱宗、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div> 陡峭的登峰御道:自红门经中天门、十八盘、南天门抵达主峰玉皇顶;这是一段颇为艰辛的攀援过程。我们因年纪及夫人关节因素,自然选择了最为轻松的上山途经—<b>坐缆车</b>;从天地广场附近的天外村公交站乘坐大巴到中天门后转缆车直达南天门,如此一天游览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 南天门,是登泰山主峰的必经之路。 远眺碧霞寺 <b>天街</b> 碧霞寺 俯览玉皇顶 泰山极顶 <b>玉皇顶</b> 远眺天烛峰 <b>拱北石</b> <p class="ql-block"><b>万里归途正秋浓,</b></p><p class="ql-block"><b>重登岱岳览齐鲁,</b></p><p class="ql-block"><b>南天门上玉皇顶,</b></p><p class="ql-block"><b>天东浩渺荡云平。—《登泰山》</b></p> 瞻鲁台 <b>唐摩岩</b><div>返程还是由此步行至南天门索道下山,转公交至市区酒店。虽说远较徒步上下省时省力,但前后也几乎花了6、7个小时。总的说来,与其它四岳相比较,此趟登峰过程算是最轻松的一次,当然走了缆车这条捷径。</div> <b>六.岱庙祭古</b><div>岱庙俗称“东岳庙”,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庙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div><div><b>正阳门</b>:岱庙正门,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div> <b>岱庙坊</b>,又名玲珑坊,是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b>泰山第一行宫</b>宫门 宋天贶殿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为东岳大帝的神宫,重檐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覆盖,是岱庙的主体建筑。 殿内保存有巨幅宋代壁画<b>《启跸回銮图》</b>,长62米,高3.3米,描绘了东岳泰山之神出巡时浩浩荡荡的场面,共有人物630余名,并绘有各类珍禽异兽、山石树木、宫殿楼阁等,构图严谨,笔法流畅。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壮观的场面。画中人马,千姿百态,造型生动逼真。是泰山人文景观之一绝。 东岳大帝金像 秦李斯篆书的<b>《泰山刻石》</b>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始皇刻辞”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诏书”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传为李斯撰文并书丹,又称“李斯碑”等,属小篆书法作品。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即<b>“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b>,又称“泰山十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与《峄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刻石原立于泰山山顶,残石现存岱庙东御座院内。 <b>铜亭</b>,又名“金阙”,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珍贵铜铸大型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原在泰山顶峰碧霞祠内,是奉祀碧霞元君之所,1972年移至岱庙内。铜亭长4.4米,宽3.4米,造型端庄浑厚,铸造工艺极为精湛,堪称中国古代铜铸艺术的精品。 <b>《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b>山东最大的龟背碑---宣和碑,于宋代建成,碑阴面刻有万代瞻仰字样。 <b>《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b>又名<b>《祥符碑》</b>,立于宋真宗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碑高8.2米,宽2.15米,碑阳刻文34行,满行61字,共2319字。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该碑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将泰山神由“王”晋封为“帝”之后所立。碑文叙述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不断为泰山神追加封号的经过,以及真宗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碑阴有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巡抚张允济和巡按王立贤题书的"五岳独宗"四字。 唐槐院因院内有唐槐而名。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b>唐槐抱子”。</b> <b>汉柏院里的古柏</b> <b>石刻园牌坊</b>:岱庙碑林因历史久远,藏碑颇为丰富。现存历代碑刻300余通,林立而群,形制各异。以时代而论,自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等,至现代名人题刻,时间跨度达二千余年。碑的内容有封禅告祭、庙宇创建重修、文人题诗吟岱等,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故有岱庙碑林之称。 <p class="ql-block"><b>七.曲阜礼圣</b></p><p class="ql-block">古为鲁国国都,以“鲁”为县名,历时长达833年。公元584年定县名为汶阳,因“鲁城中有阜,逶曲长七八里”而得名。而最为知名的莫过于城中孔庙、孔府、孔林“三孔”。</p> <b>孔庙</b>是祭祀孔子,表彰儒学的庙宇。始建于周,完成于明清时期,是世界上两千余座孔庙中最大的一座。孔庙现占地14万平方米,三路布局,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内有汉以来的历代碑刻1040多块,连同大量书、画、牌、匾等珍贵文化遗存。 <b>至圣庙坊</b>,寓意至高无上,是对孔子地位最高的推崇和赞誉。 <b>“金声玉振”</b>是孔庙前的第一座牌坊,取自孟子评说孔子为“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古代有八音,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金、石二音特别重要,金一般指编钟,石为以磬。在古代,一出完整的音乐都是从敲击编钟(金)开始,以击磬(石)结束,以此表示完美。其意则是称赞孔子思想有始有终,完美无缺。 <b>“太和元气”</b>,以示如果世间万物能够达到一个最和谐的状态,就能适时生长。人也一样,达到“和”,才能幸福美满。<br> <b>棂星门</b>是孔庙的大门。古代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国家人才辈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时首先祭棂星,祭祀孔子规格也如同祭天。棂星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楹四柱,铁梁石柱,柱的顶端屹立着四尊天将石像,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柱下石鼓抱夹,使建筑风格稳重端庄。 <b>明宪宗御制重修孔子庙碑</b>。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立,龟趺螭首。 <b>龙螭柏</b>因机理形似一条蟠螭(龙)而得名 <b>杏坛</b>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br> <b>大成殿为</b>孔庙的主体建筑,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为东方三大殿之一。 <b>阙里</b>是孔子去世以后至宋代以前,长子长孙看管孔子遗物,奉祀孔子的居住故宅,又称“袭封宅”。 <b>孔府</b>是孔子嫡系长支世代居住的府第,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衙宅合一的古建筑群,有“天下第一家”之称。<br> 历代帝王在尊崇孔子推行儒家文化的同时,对其子孙一再加官封爵,赐地建府。宋宝元年间,首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兼曲阜县令,并新建府第,改称衍圣公府。<br>孔府最著名的珍藏有孔府400多年各种活动的实录,共有30多万件,以及明清文书档案。它是是中国数量最多、时代最久的私家档案。 走马观花地逛了一遍名声在外的“圣府”之地,给人的印象远非想象中的那么深刻,也就如同古代一些官宦私家大宅的感觉。 <b>孔林</b>现占地200余万平方米,是其家族墓地。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林内墓冢累累,多达10万余座,成为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 孔子去世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林内现有树木10万余株,其中200年以上古树名木9000多株,还有各种奇花异草130余种。孔林可以说是一座天然植物园。 孔林还是一座集墓葬、建筑、石雕、碑刻为一体的露天博物馆。林内现有金、元、明、清至民国历代墓碑4000余块,是中国数量最多的碑林。除汉碑移入孔庙外,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康有为等明清著名书法家题写的碑文。 若大的孔林,几乎不见什么人影。走在空荡静寂的甬道上,只有秋风和落叶的声音,充斥着一种森穆阴冷的气氛。 <b>孔子之墓,</b>其逝世后被追谥为<b>大成至圣文宣王。</b>据说大多的游客来此主要是为了看一下孔庙,而其余两处最多也是一种象征意义。<div>离开曲阜后,下午驱车赶往临沂,这也是我们在山东境内住宿的最后一座城市,明天将从那里进入江苏之地。</div> <b>八.临沂小覰</b><div>临沂好像没有什么景点,事实上也没有在此地游览、逗留的计划。生生园则是路边途经的一座新建的公园。入内也只是为了放松一下而已。</div> 公园旁的临沂美术馆倒是建造的器宇轩昂;高台楼阁,飞檐重叠,颇有气势。 不远处竟还有一颇具规模的大型俄罗斯进口商品商场,但入内却空空荡荡,几乎没有什么人气,尚有的寥寥几个商家还开着店铺的,也是经营惨淡。问之,主要也是由于疫情,货物无法及时通关所致。其实这也是目前各地早些时间陆续上马的这些大型商场的通病——理想美好,现实骨感;这年头人们谁还会把精力花在逛街购物上,大都在电商把一切都办妥了。 <div><br></div><b>九.连云港花果山</b>,<div>记得几十年前对这座以海上仙山—云台山而著称的江苏最北海港城市就有所闻;由于其中有西游记中花果山水帘洞的场景,更是被人津津乐道而令人向往。之所以选择此地作为进入江苏境内游览的第一处5A级景点,也是算了了多年前的一个心愿吧。</div> <b>花果山玉女峰</b>,海拔624.4米,为江苏省最高峰。《云台补遗》云:“双峰耸立,东曰‘清风’,西曰‘玉女’,为云台主峰。”坐景区游览车约15分钟即可达山顶。 <b>迎曙亭</b>是登上玉女峰所见的第一座石质建筑 。 据《云台补遗》记载,唐始建“望日楼”,明万历年间,在原址建“海曙楼”。道光十三年(1833年),陶澍捐资重修,亲题“海曙楼”于门额,撰.并书联于门侧:“曙色正平分,听万籁无声,已觉人来天上;楼光开四面,看一轮初上,始知身在日边”。公元1986年,在海曙楼遗址,修建了“迎曙亭”,这是现今我国最大的全石结构的亭子<br><br> <b>飞来石</b>又叫观日峰,凌空突兀于悬崖之上,似一羽展翅欲飞的大鸟。传说是孙悟空出生时炸裂的那一半石卵飞落于此。由此处俯瞰阡陌村野,万顷碧海,似有一种云吞山河之势。据说在这里可以看到两个极致的景观:<b>云台铺海、海上日出</b>。 对面清风峰崖壁上镌刻有康熙手书<b>“遥镇洪流”</b>四个大字,与之相呼应,实为云台最佳胜景之处。 <b>玉皇阁</b>原为玉皇宫,道教宫观,石匾仍在。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之前,已是三元宫建筑群中最高的庙宇建筑,1992年在原址建玉皇阁。立于玉皇宫上,可俯视水帘洞、三元宫、南天门、孔雀沟等景点。<br> <b>水帘洞</b>号称是花果山上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景点。据说这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老家水帘洞的原型。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水帘洞已名闻遐迩。在明顾乾的《云台三十六景》以及张朝瑞等人的游记和各类方志文献中已有记载。洞前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海州知州王同的“高山流水”题刻,还有“神泉普润”、“灵泉”等勒石。不过,以现实所见,很难与《西游记》所描述的:“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等那些形容名句联系在一起,面对人头攒动中那弱弱细水的涓流,更多的只是失望。 <b>三元宫</b>据载,发迹于唐,重建于宋,敕赐和扩建于明,香火两万家,后又多次修葺于清。1938年遭日军轰炸,翌年日寇搜山时被焚。“文革”后,依明朝的建筑风格逐步修复,现已形成以海宁禅寺为主体的庙宇群。当今的山门和“敕赐护国三元宫”门额,是明代遗物。三元宫正门右面那棵古柏,是宋代留存。院内的两棵银杏树,都过一千一百年了。整座云台山,也就这里还有点古味遗存了。<br><br> <b>九龙桥</b>是因为山上有九条山涧像九条舞动着的龙,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桥下而得名。那时候百姓都相信龙是神,一些香客就在此桥小憩一刻,来沾一点龙的寿气,再进山求佛,保全家万事平安,因此九龙桥又叫万寿桥。<br> <b>吴承恩石像,</b>据说吴承恩所撰《西游记》既是以云台山为的原型参照地。旁边原为茶庵,后改为吴承恩纪念馆。馆内藏有吴承恩的一些生平资料以及世界各地保存下来的《西游记》的各种版本、、研究专家和学者的著述。这无非想以此来证明这里确定是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定性的《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所在地而已。最终目的是籍此来扩大城市影响力。现在各地都一样,凡与名人圣迹沾上一点边,都为所谓冠名权争个你死我活的。 花果山山门,可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div>也许是期望越高,失落越大。作为一个五A级景区,除了援经据典所载叙的赞誉之词,以及名声的光鲜外,真正称得上名符其实的景点却寥寥无几,乏善可陈。那些所谓的名刹古宇也大都是近期所见建。尤其是原打算步行下山可以多看沿途导游图上标记的景点,实景所见令人兴趣索然,将近9公里的步道,更是伤筋动骨,花了3个小时直至天黑才步出山门。这也是所经历过最令我失望的五A级景区之旅。</div> <div><b>淮阴碑—</b>淮安历史文化名城标志。</div><b><div><b><br></b></div>十.淮阴怀故</b><div>由连云港驱车南下百余公里至苏北重镇、韩(信)侯故里—<b>淮安</b>,是夜宿此城。<b>淮安</b>地处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据苏北之要衢,历史上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自秦设县治以来,浩浩2000余年,几经盛衰,古韵厚醇。悠久的历史文化滋哺了一方水土:名人佳士辈出,贤达俊才荟萃;关天培、吴承恩、周恩来即是其中代表人物而彪炳青史。</div> <b>淮安府署</b>,是全国少数现存的古代府级官衙建筑,坐落在淮安老城淮安区东门大街,总督漕运部院以北。淮安府署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现存衙门原为南宋五通庙,元为沂郯万户府。明洪武元年,知府范中以元淮安路总管府府署(现漕运总督部院处)加以修葺为府署。 <b>上坂街</b> 是淮安著名历史文化老街区之一。东起上坂街东侧,西止西长街,南自镇淮楼西路,北至西门大街。含上坂街、龙窝巷、多子巷等街、巷,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恩来故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楚元王庙以及许焕故宅、王遂良故宅等众多文物景点和明清古建筑,最能如实体现这座古城旧时的市井风貌,是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楚州的重点保护街区。 驸马巷7号<b>周恩来故居</b> 由展出其先祖列表所示:周恩来出身于官宦世家;身名赫赫,家底殷实。下图自作至右为其最重要的四位亲人:其父<b>周贻能</b>、母<b>万冬儿</b>,清河县令万选清之女、嗣父(叔父)<b>周贻淦</b>、嗣母(婶母)<b>陈氏</b>。其中嗣母对其幼年成长影响最深,是其童年文化的启蒙老师。 <b>淮安周恩来纪念馆</b>距离周恩来故居约两华里,属周恩来故里景区。。1986年3月兴建,1992年1月6日对外开放。初来乍到,虽也见识过不少名人纪念馆所,但还是被其宏大的规模所咂舌。 <p>周恩来的纪念馆在全国各地有许多,但规模之大就数淮安这座了;即是天津那座也只能屈居次之。当然出于对伟人的敬仰设馆纪念也无可厚非,但数量甚众,规模过于宏大,就有悖与本人一生坚持清贫简朴的初衷,更是有借题发挥,有损伟人声誉之嫌;想必是其万万不愿看到的。</p> <b>十一.寻迹高邮</b><div>高邮是我们此次苏北之行的第三站,也是我们重点到访的城市。这里曾是父母抗战时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艰苦年代,留下了他们青春的痕迹;由此结伴而行、共度余生。走访他们曾经的旧地,感受古城的前世今生,也是多年自己的夙愿之一。<div><b>高邮</b>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又称盂城。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建县,迄今己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县以上城市中唯一以“邮” 命名的城市,被誉为集邮文化的胜地。1945年底,粟裕指挥苏北新四军在此进行了中国抗战与日军的最后一杖,夺取了这座苏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镇,而后的一段时间内这里一直是华中根据地的指挥中心。<br></div></div> <b>高邮文游台</b>是古秦邮八景之一,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东岳庙(即泰山庙),史上,文游台多次兴废。公元1084年因苏轼过高邮与本地乡贤秦观(秦少游)、孙觉、王巩会集于此,饮酒论文,故名文游台。从此,这座本来依附东岳大帝神韵的庙台便独领风骚,一直吸引四方文人学士前来访古拜贤,历朝历代名人雅士纷纷登台,一瞻风采,并留下千古不朽的诗文。宋代诗人曾几在《文游台》诗中写道“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香莼紫蟹供怀酌,彩笔银钩人唱酬”。 <b>秦观</b>(1049年—1100年),字少游,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北宋婉约派词人,儒客大家。秦观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于王安石。元丰八年(1085)进士。<br>其塑像长衫飘飘,眼望远方,神情俊逸,给人一种“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的感觉。据介绍,这座雕塑是雕塑艺术大师张充仁的得意门生、著名雕塑家严友人的作品,因其“形神兼备”,全国著名古典园林建造专家陈从周盛赞雕像“静中有动,动中有形,形中有神,神中有意”。 <b>山抹微云堂</b> 院西偏北有泰山北斗门厅、四贤祠、秦观读书台等。<br> <b>盍簪堂</b>,四壁嵌有《秦邮帖》,乃清代嘉庆年间高邮知州师兆龙集苏东坡、黄庭坚、米元章、秦少游、赵子昂、董其昌等名家书法,由著名金石家钱泳勒刻而成,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是日军指挥部。 住宿酒店 <b>净土寺塔</b>,又称东门宝塔。建于明朝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1906年(清光绪年间),曾大修过一次。民国34年因战争被炮火损坏一角,次年修复。60年代曾从宝刹中取出文物若干交文化馆。1其中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40余卷,现存南京博物院。塔内原有楼板和扶梯可以攀等,后渐毁坏。 <b>馆驿巷牌坊</b>:盂城驿景区东入口标志建筑,与巷道肌理融会贯通,与景观浑然一体。馆驿巷以巷内设有驿馆而闻名,一条青石板路穿过巷道两旁白墙黛瓦的古色民居直达大运河畔秦邮亭,将数千年的历史贯穿一线。行走在清冷街道上,有一种时光穿越的错觉。 <b>驿印流年</b>:古代驿站传递中,驿印封泥,是权力和凭证的信物。不同时期的驿站名称,演绎了高邮邮驿的历史。 <b>文天祥全身石像</b>(文天祥广场):当年身居右丞相的文天祥,德祐二年,出使议和被扣,于京口(镇江)逃脱,至高邮,一路惊心,与高邮结下终身难舍之缘,作《高邮怀旧》、《发高沙》、《发高邮》等名诗,广为传诵。 马饮塘河畔<b>清秋桥</b>,桥名源自于文天祥所作《发高邮》诗中:·····<br>“行行行湖曲,万顷涵清秋。” 曲巷幽幽 <b>中国集邮博物馆</b>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邮票上的两处驿站遗址,均属明代。<b>盂城驿</b>是一处水马驿站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大街外,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b>鸡鸣驿</b>在河北怀来,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b>。</b> <b>盂城驿</b>现为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盂城,高邮的别称,取意于宋代词人秦少游描写家乡“吾乡如覆盂”的诗句,盂城驿故而得名。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高邮市南门大街东馆驿巷,是中国邮驿“活化石”、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处驿传建筑。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中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大门上悬有朱学范题写的“古盂城驿”横匾,大门左侧的绿字白字“邮驿博物馆”竖牌为国家邮电部副部长刘平源题写。 <b>鼓楼</b>为十字脊重两层的古建筑,是驿站值更守夜,站岗望,传鼓报的制高点,亦是今天盂城驿的形象标志物。顶层下悬挂由该建筑设计者潘谷西先生题写的“鼓楼”匾额。 <b>皇华厅</b>又称正厅,为五开间明代建筑,其功能为传室政令的场所,驿站管理中心。 <b>驻节堂</b>又称后厅,屏门上方悬挂“驻节堂”匾额。整个建筑的梁柱为明代驿站遗存,是盂城驿的精华所在。此堂为接待四方宾客的地方。 <b>马神庙</b> <b>蒲松龄</b>(1640—1715年),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康熙十年,应孙蕙之邀来邮担任盂城驿驿丞,期间常在此与民聊掌故、叙家常。著有《高邮驿站》呈文及多首反映高邮的诗篇。 <b>皇华石牌坊</b> <b>秦邮亭</b>位于大运河畔,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于此地筑高台,建邮亭,故名高邮,亦称秦邮。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以此亭为名,设高邮县。 隔河相望的<b>镇国寺。</b>穿梭的船舶使运河显示异常繁忙。 唐<b>镇国寺塔</b> <b>镇国寺</b>始建于874年,唐懿宗宗弟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他遍访名山古刹,一日云游至高邮,遂在此结茅禅修。其精通佛理,专心弘扬佛法。法务之盛传至朝廷,僖宗拨款修建寺院,赐寺名“镇国禅院”并赐与“举直禅师”称号。<br> <b>镇国寺山门前广场</b> <b>镇国寺塔</b>亦称西塔,是一座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顶端塔刹为一青铜铸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然年深日久,饱经沧桑,庙宇僧寮毁损殆尽,唯存遗址及千年唐塔,仍显古刹风韵。 <b>“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胜利广场”</b>位于高邮人民广场旁,是高邮另一处重要的历史景观。其标识高19.45米,意为1945年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从甬道入口到出口总共设计了14个雕塑单元,象征着从“九·一八”到1945年抗战胜利间14年艰苦岁月。 <b>“抗战号角”寓意1937年抗战的开始。</b> <b>“胜利时刻</b>”是胜利广场的主雕。据了解,该主雕塑高12.16米,寓意1945年12月26日高邮城解放。 <b>胜利广场</b> 高邮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原址曾为侵占高邮日军的司令部。 <b>父母结婚照</b>(1946年初)摄于高邮。至今一晃已过去七十六年,而我们不久也将走入耄耋之年。 高邮—泰州间的<b>郭村服务区</b> 当夜晚餐 <b>十二.泰州秋夜</b><div>泰州,古称海陵,自西周初年就有记载;隶属于《尚书·禹贡》所称“九州”之一的古扬州治下。其地处苏中入海达江航道的交汇,为苏中门户,自古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br>抗战时期,父母曾在当年泰州下辖的海安、如皋、东台、大丰等地担任地方和部队领导工作。新四军黄桥决战,苏中七战七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也都发生在泰州。</div> <b>稻河文化街区</b> <b>泰州(中国)科学发展观展示中心</b>位于泰州五巷传统街区南面,自东向西分为稻河头城市广场、展示中心主体建筑群和保留建筑展示区三部分,由华南理工建筑设计院设计,融入了中国古代杆栏,重檐建筑元素,极具现代风格。咋一看,甚至与贝律明的苏州博物馆建筑尚有异曲同工之处。<br> <div>这座置于现代华厦阴影下,偏隅一角的不起眼小院,如果不是有人在其周围讲述, 绝对无法与曾经国家最高领导的名字联系在一起。<br></div> 稻河文化历史街区的里弄街道 <b>泰州五巷小学</b> <b>孙龙父纪念馆 </b>孙龙父(1917—1979),原名珑,后更字龙父,祖籍泰州,后居扬州。弱冠之年,其书画金石即初露头角。抗战期间,曾在镇江、扬州等地鬻金石书画,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名噪一时。孙龙父书法工真、草、隶、篆,尤以章草名闻海内外,是扬州继吴熙载之后的又一书坛名师,与林散之、高二适、费新我合称江苏“书坛四老”。绘画擅长人物、花卉,尤以画梅著称。篆刻主汉印,刀法爽劲,与罗叔子、桑愉合称为江苏“印坛三宿”。 <b>泰州老街</b>,一个麻石铺就的明清小巷,穿梭在青砖黛瓦仿古建筑群间,绵延600米。准确地说,泰州老街是一处仿古旅游景点,是当地集中打造的历史街区。当然它的形成也聚集了一定的人气,而在泰州的老城区反而见不到这样的老街了。因酒店离此处不远,游览泰州往往都要经由此地,但以我看来,夜色中的老街显得更招人眼球。 老街夜店:卖的最多的是黄桥烧饼和太仓肉松。不过每家都说自己最正宗,甚至于上过央视。至于肉松则完全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完全被台式肉松所替代了。 <b>夜幕中的凤城河</b><div>晚饭后自老街出,沿凤城河几乎绕了一圈,差点迷了路。幸得一当地散步市民的引导走出困境。泰州凤城河沿途建筑的灯光将湖水映照的五光十色,。那些亭台楼阁像一座座炫彩夺目的仙宫使人忘乎身置何处。</div> <b>南山律寺</b>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由铁心坚禅师所建,朝廷赐额“护国寺”。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公元1194年),由僧绍信、觉妙重建。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真澄法师罄所藏得白金三百两,历经两年时间终于使寺院殿堂佛像焕然一新。是年邑人李鹏(浙江余杭县令)撰《重修南山寺碑记》镶嵌于墙,记载了南山寺的历史以及此次修复的过程。 <b>修复后的南山寺塔 </b>旧址位于南山寺东南,砖砌三层八面,又叫文峰塔或周公塔,相传为宋代周孟阳家所建,今已不存。明代万历四十八年州守韦宗孔加以重建,清光绪三年再一次焚于大火,邑人陈文铎等人募捐加以修复。<br> <b>泰州古城池遗址</b> <b>望海楼</b>是泰州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凤城河畔的望海楼公园内内,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被誉为“江淮第一楼”。此楼屡毁屡起。现今望海楼为公元2006年重修,由中国四大名楼南京阅江楼的设计者、东南大学杜宝顺教授历时半年、三易其稿而成。泰州古称海陵,如今海水已远退,“望海”之名犹在。 <b>光孝律寺</b>,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原名万寿寺,后因南宋高宗赵构为超度徽、钦二帝亡灵,诏令该寺摆设道场,敕令改称“报恩光孝寺”。乾隆年间,又改称“报恩光孝律寺”。该寺最盛时期容纳常住僧人千余人。本世纪30年代光孝律寺创办佛学研究社,海外弘法的不少名僧都曾在光孝律寺就学。光孝律寺收藏珍贵文物较多,如收有历代名家墨迹,世称孤本的宋拓“汝帖”;隋唐时代从印度传来的“贝叶经”等。 <br><div><b>十三.首访南通</b><br>南通古称通州,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 ”,被誉为“北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上,以培养民族教育、科技人才,兴办新学而闻名,也是近代民族轻纺工业的先驱。各类众多的博物馆所展示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其有了“中国博物馆之城”的雅号,不过此次只是匆匆一瞥,而无暇细细品味之,最多也只能算是路过而已。<br></div> <div><b>南通中心美术馆</b>是南通市第一家民办非企业美术馆。是在张謇之兄张詧的城南别业基础上改建而成。红砖碧瓦的晚清建筑在绿树的荫掩下具有一种年代的沧桑美感。</div> <b>城市之门</b> <b>丁古角步行街</b>建于1998年,原为八仙城市场,也是濠河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是南通市区成型最早、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市场,开业20年来,承载着南通人成长记忆,是南通主要的购物商贸中心之一。<br> 濠河上的<b>南通博物苑桥</b>,将南通众多的博物馆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博物文化区域,显示出南通的历史文化底蕴。 <b>灯光下的南通博物苑。</b>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正在规划、开发的沿濠河博物馆群将赋予通城更深的文化内涵。<br> 濠河环抱南通古城,被游客誉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而夜晚的华灯与湖光相映,将城市衬托的更加璀璨迷人。当下全国各地都注重城市夜间亮灯工程,确实也为游人对城市的印象添色不少。<b>暖风熏醉,吹皱一池涟漪;落叶飘零,满目秋色迷离</b>;实无愧于被称为“长三角十大心醉夜色”之一。 继南通后是我们整个旅行最后一站、与故乡杭州同称为“天堂”的苏州。 <b>网红沪宁高速阳澄湖服务区</b><div>在驱车前往苏州途中,恰巧途径这个集园林式建筑、商场花园、酒店为一体的高速服务区。其在网上也被称为“中国最美的高速服务区”而红遍全国。车子一开进服务区就被偌大停车场上密密麻麻车辆所震撼;要找一个停车位确实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div>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之一,阳澄湖服务区总面积近5万平米,拥有停车位559个。其中,有苏州园林1万平方米、非遗展示馆0.3万平方米、科技馆0.3万平方米……这里不仅设有非遗展位和蟹文化博物馆。服务区以“梦里水乡诗画江南”为主题,是从美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中寻找的设计灵感,保留了粉墙黛瓦的古典苏派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融为一体。<br>当驾车第一次来这里时,绝对不会想到这里是高速服务区,看到这样的建筑还以为来到了一处景区。事实上其中许多游客将其视为一处景点,特地自驾远道而来。 服务区内部基本上是参照江南水乡的旅游地区设计建设的。主建筑白墙黛瓦的人字坡天际线与蓝天相映;室内有梦幻般的蓝天白云天花板,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的商业街,使阳澄湖服务区就像一个“梦里水乡,诗画江南”。<br> 服务区还引入“网师”、“拙政”等苏州名园的元素,建造了一片精致的室外园林。使园林中有水乡,水乡中有园林,将苏州的古典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可谓“不入苏州城,尽览姑苏景。” <div><br></div><div><b>十四.久别姑苏</b></div><div>苏州对于我们来说是座即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三四十年前因公出差,这里也算是常来之地;“青石板,小石桥,白墙黛瓦河埠头,观前街上麻酥糖”—对姑苏旧日的印象,依稀还留在脑海中。光阴荏在,一别两宽数十载,今日重游故城,将其作为旅程的收官之地。</div> <b>苏州博物馆</b>,作为建筑大师贝律明的杰作,早就想一睹真容,也是这次姑苏之行的首选。<div><br></div><div>徽派风格的百色山墙前,高低错落放置的不同色彩的花岗岩石,一抹浅桥横列在池水之上,物影相映,恰似一幅清新秀丽的中国水墨山水。</div>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宗旨是将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将中国传统简约的杆栏元素发挥到极致,又摒弃了其中繁复厚的重屋顶风格。使之看起来清新、爽朗,一目了然。玻璃天窗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br> 人字坡顶上的百叶设计,在最大采光面积下,改变光线照射方向,让自然光产生衍射效果,使屋内处于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 作为镇馆之宝的<b>五代秘色瓷莲花碗</b>、<b>北宋真珠舍利宝幢</b>及<b>元代《七君子图》</b>并没有展出。不过于大多数与我们一样来馆参观的游客来说,只不过只是一群菜鸟:其主要目的也是冲着博物馆建筑本身而来。 <b>如画人、物</b> 博物馆后院连着李秀成的太平天国忠王府 <b>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b> <b>平江历史街区</b>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今天的平江历史街区仍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熙攘狭窄的街道上,充斥着各类作坊、商铺,石砌勘驳的河道两旁酒肆财管林立·。仍是旧时印象里的画面。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p class="ql-block">松鹤楼,因电影《满意不满意》而走红大江南北。四十年前也曾慕名来此品尝那道名菜“松鼠桂鱼”。</p> 观前街已完全不同于过去印象中的情景。 也许是修葺的太精致了,玄妙观似乎少了一些古韵, <b>苏州城隍庙</b>就在住宿酒店旁。 <b>报恩寺</b>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寺院,距今已有1700多年。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238—251年),据史志记载,乃孙权为乳母陈氏所建,始称通玄寺。唐初改称开元寺,后易名为报恩寺。 <b>报恩寺塔</b>,俗称北寺塔,始建南朝梁时(502-557年)。<br>报恩寺塔是中国2000多座楼阁式宝塔中“上为令盛,下为重楼”的典型,塔八面九层,规模宏大,重檐复宇,塔高76米,为江南第一古塔。塔内设置木梯,人们循级而上,可俯瞰苏州古城全貌。 <b>七里山塘</b> 自古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唐宝历二年(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开凿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称为山塘街,全长约七花里,因而有了“七里山塘到虎丘”之说。<br><br> <b>山塘胜迹</b> <div><b>御碑亭 </b>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div> 七里山塘是苏州古代的金粉地、闹市区(类似南京的夫子庙),可以想象当年的繁华。 <b>苏州刺史白居易铜像</b>,以纪念其凿河筑路,修建七里山塘的功绩。 <b>枫桥寒山寺山门</b> <div><br></div><b>江村桥 </b>在张继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所指“江枫”,古今许多文人墨客多认为是指桥边的枫树,而本人则认为过于牵强。为何不是暗喻枫桥不远处的江村桥?两桥相对未尝不可,其次一条内河,何来“江”焉? <b>铁铃关 </b>明嘉靖年间倭寇为患,留窜苏城,为了抗御倭寇,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在城郊筑关设防,铁铃关即其中之一,故又名枫桥敌楼。 <b>枫桥</b>跨上塘河。以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而闻名天下,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现与寒山寺、铁铃关和枫桥古镇共同组成枫桥景区。 <b>寒山寺</b>,始建于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梁代天监年间,到唐代,因为诗僧寒山子来此主持,更名为“寒山寺”。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 <b>寒山、拾得石刻画像拓片</b> 在寒山寺,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口大钟了。当年张继进京赶考,名落孙山,郁郁还乡,途经苏州,夜宿枫桥,触景生情,写了一首了《枫桥夜泊》,谁知竟成了千古绝唱。而寒山寺半夜敲钟的习俗也起源于唐代;据《寒山寺志》载:“唐钟冶炼超精,去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凌。”无论春雾秋朋,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的巨钟就会时辰无差地传出悠远、洪亮的钟声,报导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民间称之为“分夜钟”,而成为苏州城乡数十里方圆中,人们生活节律的时间信息。<br>2008年12月,重l08吨,高8.608米,最大直径5.242米,刻有七万多字的佛经的寒山寺大钟,被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佛钟,。这意味着寒山寺大钟大碑创下的“世界记录”得到了正式的认可。<br> “<b>普明宝塔”</b>1995年落成,宝塔逾42米的五级四面楼阁式仿唐佛塔,成为枫桥景区的标志性建筑。<br> <b>《枫桥夜泊》碑</b>号称“中华第一诗碑”,主高近16米,总重约390吨。这块天青巨石, 出自山东济宁嘉祥孟良山。30多名采石人员用手工艺开掘,历时五个多月的时间。碑的正面,镌刻有清俞樾所书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一首,大碑的背面,镌刻有乾隆手抄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共 289个字。大碑上共雕刻有28条蛟龙。大碑矗立在一个水池中,以寓意张继夜泊枫桥时,水波涟漪,渔火点点的情景。<div><b>张继《枫桥夜泊》</b>:<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b><br></div> <p><b>苏州体育馆</b></p><p><br></p><p>在一片暮色中我们告别了苏州城,踏上了旅行的归途;向着终点—杭州进发。至此也将结束了此次浙、苏、豫、晋、冀、京、蒙、黑、吉、辽、津、鲁十二省市的自驾游。</p><p> 两个月来,我们从江南的秀色中出发,穿过太行山的深沟大壑、峭壁悬崖;沿着三晋大地、汾河两岸先祖的故土;跨过雄浑的燕山山脉;信步在张北天路的花海中;疾驶在成杰思汗曾经征伐世界的草原上。在深秋一路的斑斓中,与黑龙江如影相随,和乌苏里结伴而行。我们蹒跚在长白山寒风冰雪中,驻足在鸭绿江蜿蜒的堤岸旁;在图门江的高塔上远眺日本海的蔚蓝,在大连湾的暮色里倾听归航的鸣笛;醉心于漫山的枫叶如火,迷失于无垠的秋获金黄。海河夜晚的流光溢彩让我们流连,沧州城外铁貎孤影令人惆怅。登泰山兮览齐鲁,过曲阜兮礼圣贤。苏北平原上,我们追寻父辈七十多年前的足迹;姑苏城外,重拾往日封存的旧忆。</p><p> 在经历了一万五千公里、六十个日夜的跋涉,我们在初冬的明月相伴下,回到了自己“金色的草窝”。有道是:“万里山河任逍遥,不负此生满葱茏”,也是我们余生的梦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