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我拜读完蒋军晶老师的《让孩子学会写作》之后,“多样化”这个词蹦入我的脑海。在这本书中,蒋老师通过多样化的写作目标的阐述,多样化的写作内容的设计,多样化的写作技巧的指导,为我们展现了“大作文教学”的别样风景。</p> <p class="ql-block">一、比写作技巧更重要的——为什么而写?</p><p class="ql-block"> 做任何一件事,目标非常重要。目标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所以,教师教习作,学生学习作之前,都要明确一个问题——写作是为了什么?课标中说: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本书中,蒋老师通过第三章节对课标中的这句话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好作文与好的考试作文”这一节中,通过两篇考场作文的内容和得分对比,突出了写作的第一要素是“我手写我心”,这是对“自我表达”最好的注解。在“拿起笔,你就是一本书‘这一节中,作者强调的是“勤于动笔,敢于阅读,有读者意识”,这其实是实现“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这个写作目标的制胜法宝,有难度的阅读与坚持不懈的动笔才能写出有水准的作品,有水准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有了读者才能实现“与人交流”的写作目标。</p> <p class="ql-block"> 最打动我的是蒋老师对山姆老师创意写作课程的推崇。在“很高兴认识你,山姆”一节中,蒋老师介绍了山姆老师创意写作课程的灵魂——“想象力”“大自然”“内心”,因为山姆老师认为,想象可以给予孩子快乐,大自然能让孩子充分感受生活,遵从内心的写作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在这个理念引导下的创意课程写作, 把作文的“话语权”还给了学生,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为自己的内心需求而写,这样的写作目标,不是比写作技巧更为重要的事吗?</p> <p class="ql-block">二、14堂作文课——写什么?</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作文教学关于“写什么”的问题是交由教材决定的,一个学期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次作文训练,然后再将课文后的一些小练笔作为补充。这种以教科书为纲,大一统的作文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规中矩,不会出错也没有特色,无法切中学生写作的敏感点、兴奋点,这也是导致我们的孩子写作兴趣缺失的一大根源。</p><p class="ql-block"> 《让孩子学会写作》的第二章“14堂作文课”;蒋老师用轻松而丰富的语言,阐述了他设计的14堂富有创意的作文教学课,通读之后,你会发现,蒋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完全打破了“课堂上教习作”的这个壁垒,他的习作课堂可以在肯德基,可以在与雷夫的见面会,可以在家庭影院,可以在甜品店……</p> <p class="ql-block"> 更为让人惊艳的是他设计的写作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也深受启发,不由得在内心惊叹:原来小学生的写作内容可以这么有魅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一章节中的部分目录:《去肯德基写一片树叶》《给偶像写一封信》《把绘本写成小说》《为盲人讲电影》《和名家写同题诗》《那些好玩的作文项目》如此等等,写作形式多样,写作体裁多样,但一切都源自于生活。</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又想到了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中提出的一个习作教学理念: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蒋老师别具匠心的写作内容设计,准确地切中了孩子写作的敏感点和兴奋点,帮助他们努力发掘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写作金矿”,然后在宽松的写作环境进入写作状态,用文字记录自己独特的思考,本真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也许会有疑惑,这样的写作内容固然有魅力,总不能将教材中的习作教学内容弃之不用吧!其实,蒋老师设计的这些写作内容都是基于教科书中的习作教学安排的,比如说《把绘本改写成小说》,在我们六年级上册的习作教学中就有“根据提供的人物、情境编写故事”的写作训练,《给偶像写一封信》,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有“学习写信”的习作教学内容。蒋老师的写作内容设计也在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教材,但也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p> <p class="ql-block">三、写作是可教可学的——怎么写?</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习作教学解决了“为什么而写”“写什么”这两个问题之后,“怎么写”则成了最需突破的难点。关于“写作技巧”教与不教,何时教的问题,各大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管建刚老师就主张“作后讲评”,就是所谓的“后作文”,先写后教,以写定教。</p><p class="ql-block"> 对于写作技巧的教学问题,蒋老师在本书的第一章“写作是可教可学的”,就明确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主张教写作技巧,认为“教写作技巧是写作教学中最能有所作为的事”,“教技巧是为了缩短天生能力之间的差距”。我想,对于蒋老师的这个观点,听了他这样的阐述之后,我们语文老师是极为赞同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们应该如何教写作技巧才是恰当的呢?蒋老师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没有高深的理论阐述,却有极具操作性的策略分享,关于如何教写作技巧,他分享了三个策略,完美地体现了蒋氏作文多样化的特性。</p> <p class="ql-block"> 1.在阅读课中教写作技巧。</p><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师在上作文指导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思地去寻找写得好的文章来作为范文,其实大可不必那么费工夫,因为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是作文教学的“范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课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学习了《白杨》之后,可以让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练笔;学习了《月光曲》可以指导学生在文中学会用联想;学了《四季之美》,可以让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写风景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向课文学习,做到读写结合,既密切了读写的联系,又充分发挥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做到读写相长,不断提高。</p> <p class="ql-block"> 2.通过作文讲评巩固写作技巧。</p><p class="ql-block"> 这点主张和管建刚老师的“后作文”教学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来说就是运用“先练后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写自己所想;然后再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加以指导和归纳,及时形成信息反馈,做到心中有数,改变指导的盲目性。“后导”融指导、批改和讲评于一体,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思维的特点,并据实际情况修改作文。这种“绿色无公害”的练后讲评,顺应学生的写作步伐,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就给予什么帮助,这种指导可以说是最实实在在的“指导”。</p><p class="ql-block"> 3.在富有仪式感的情境中教技巧。</p><p class="ql-block"> “仪式感”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生活需要仪式感”,蒋老师所说的“富有仪式感的情境”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p><p class="ql-block"> 蒋老师在书中举了一些例子,比如为了学写外貌,带孩子们去见《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为了学写童话,组织孩子们参加童话写作大赛;为了学写场景,带孩子们去看电影《百鸟朝凤》……蒋老师克服一切困难,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真实的听、说、读、写事件,让作文教学由口耳相传转变为真实可触的生活情境,这种“干货”满满的作文教学,值得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 心怀欣喜地读完这本书,你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惊喜:原来作文可以这样教!感谢阅读,给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习作教学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