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舞美留痕 上

金步松

<h3>我一生最黄金的年龄段是在军旅中渡过的。29岁那年(1970)被选调特招入伍,成为文职军人,为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文工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经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整整三十年,直至从部队退休。</h3> <p class="ql-block">  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评语</p><p class="ql-block"> 金步松同志……。由于他的出色成绩,二次荣立三等功,六次嘉奖,二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所主持的党支部被评为优秀党支部。</p><p class="ql-block"> 1970年至今,他一直坚持工作在部队舞台美术第一线。参加了全军第三、四、五、六届文艺会演;全军、全国舞踏比赛;中国第一第二届艺术;全国文艺调演;北京亚运会艺术节;1991芬兰、意大利国际艺术节等重大艺术活动。设计过话剧、歌剧、舞劇、京剧、歌舞、音乐会、曲艺、电视艺术片等多种形式的几百件舞台美术,多次获奖,受到很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力求新意和创造性的表现手法是金步松的设计追求。早在1972年他为独舞《我是海燕》设计舞美,首次提出升降画幕的表现手段,让观众置身于时空变化中;为七幕京剧《南华一支枪》设计的舞美,结合了写实技法和裝饰性色彩,取得强烈舞台效果,该剧舞台气氛图和他主要参于编写的”绘景琐谈”一文,在全军交流展出。为舞踏《火中凤凰》设计的火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得国务院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大型舞剧《高山下的花环》舞美设计,他首次闯入天幕灯光禁区,切割天幕,设置了三组天幕群,七个舞台表演区,把电影意识和剪接技法运用于舞台,这突破引起了首都文艺界极大的震动。国务院文化部和总政治部分别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人民日报等三十多家报刊发表评论:称为”奇妙的设想”,“这种创新为舞剧舞台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舞台艺术设计更独具一格”,整个舞台简洁,富有装饰性和象征性的艺术处理,完全是根据舞剧特点和审美要求而进行的艺术创造…”该设计被选入1987布拉格国际舞美展覧(后因录相未送到,未展出)。设计论文发表在《起步集》册子。</p><p class="ql-block">1988年以来,金步松设计了全团几乎全部的创作和演出剧目的舞美,他坚持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军队气魄的创作原则,不管当今舞合千变万化,坚定走自己的艺术道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88年他参加舞《大同梦》策划小组,以古朴的汉砖艺术手法,设计了该舞美,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春秋战国的历史。89年在第一届孔子文化节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90年完成并演出的北京亚会艺术节歌舞会,他采用了山东民间工艺草編、藤编艺术,大胆夸张、变形、加工,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舞台上,在北京中国大剧院演出受到一致赞扬。91年设计演出了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型歌舞晚会。他根据专题综合晩会的特点,采用塑料天幕、特立灵天幕和棉布天幕的交替使用,解决了情绪、情节、通俗、民族、美声等各类不同风格综合艺术治理。便之整个晚会统一、和谐。《我的队伍向太阳》录相深受广大指战员欢迎.</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他执著追求、勇于创新,积权挖据民间艺术。他首次把草编、柳编、藤编、年画、剪纸等诸多民间工艺美术,巧炒的融入舞台美术之中,获得了成功,不但富有浓有的民族民间生活气息,而且格调清新、简洁、亲切,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1991年赴芬兰、意大利参加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中,他的舞美设计获得了外国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空前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1992年全军第六文艺会演,他仍坚持自己的特色,不露、不花、实在、内函,设计了整台晚会,获得设计二等奖;绘景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到了总政首长和对外演出公司总.经理的好评: ”舞美没赶时髦、扑实、简练、意境很深,不是花招展,表现了真实的美……”</p><p class="ql-block">  92年为《胜利之歌》春节文艺电视晚会进行舞美设计,并由中央电视台播出,获得好评;同年又设录制了《沂蒙山你告诉我》电视艺术片,由山东电视台播出;又为《美在泉城》十佳礼仪小姐电视大奖赛决赛设计舞美。由济南电视合播出。</p><p class="ql-block">  金步松同志努力挖掘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运用在舞台艺术上,在舞合艺术大潮中确立了自已的地位,由他设计的棉纱舞台顶边被东方歌舞团出国演出时选用,设制的大型草編幕总政歌舞团选用,他们委托制作,并赴香港、新加坡等国演出,受到国外观众的高评价.</p><p class="ql-block">  由于他具有很深的绘画功底,很高的文艺理论修养和艺术造诣,加之丰富的舞美计经验。他的创新精神及独具风格的追求,已在舞美艺术领域中、作出了显着的贡献,在军内外有较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济南军区治部歌舞团</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三年三月 一日</p><p class="ql-block"> </p> <h3>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灯光数字技术,舞美全靠人工绘景、制作来完成。绘画是主要手段,前卫文工团汇集了来自国美、上戏等九位本科毕业生和老前卫的,成为 全军最强的一支舞美队伍。</h3> <h3>现代京剧《南华一支枪》是我的第一部舞美作品,1972年在全军文艺会演(沈阳片)获得成功。舞美设计图在各大军区巡迥展出。遣憾的是所有的资料 没有留下。我同创作组人员曾沿秋收起义的路线收集素材,赴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历时40多天。</h3> <h3>▲ 1972年创作组人员沿秋收起义路线收集素材</h3> <h3>▲ 舞美队在沈阳片会演时留影</h3> ▲话剧《再战孟良崮》画幕设计 (1971 ▲ 歌剧《菊芳千秋》 1982年 ▲ 舞剧《高山下的花环》 1983年 <h3>舞剧《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从编导、舞美设计到演出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83年国务院文化部选调進京作观摩演出,召开专家研讨会,各大报刊纷纷报道,高度评价。舞美设计被誉为“为舞剧舞台开僻了新天地”。</h3> 冲破天幕“禁区”,为舞剧舞台开僻尽可能丰富的表演空间。<br><br>舞剧是以戏剧文学为内容,以舞蹈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体裁。舞蹈本来就需要开阔的空间,设计表演空间是舞剧舞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br>在研究“花环”剧本处理的可信性的同时,还研究了它在舞台上表现的可能性。把自已作为舞美设计和导演的双重身份来研究全剧,用形象思维,即要有造型导演的观念。使之舞台美术的设计与表演、调度融合一体。整个戏就像过电影一样在头脑中展开了,出现了各种活生生的形象、各种場面、各种调度、各种造型。在脑子里反复产生的尽是各种不同的空间,而不是什么具体景物的形象。这些空间直接把复杂的心理结构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有了这个空间,完成“花环”舞剧设计的关键就找到了。这和一般从形象画面出发的构思方法完全不一样。<br> 舞剧“花环”的舞美设计是从平台和天幕开始的。<br>我国的舞台形式基本是“镜框式”的,一般分为表演区、天幕区。天幕区对表演来说是个禁区,虽然有人曾把天幕后区当作第二表演区,但终究是“隔幕相望”互不相通。要寻找一种可实可虚、可上可下、可近可远的多维空间才能适合这台舞剧的表演形式。为此,我们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从舞台结构上冲破幻灯“禁区”,分割天幕,设置多表演区,使整个舞前后上下融为一体。剧中人可以从天幕深处直接舞向观众,可阴可阳,起伏变化,来去自由。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暗转、间断,使戏一气阿成,给观众留下了变化自然的视觉形象<br> 舞台结构把天幕分割为三个“特丽灵”天幕,中间为八米宽,在其前,分左右两个四米宽的“特丽灵”天幕,各自有幻灯区。从整体看好似一个整天幕,从局部看却各有各的独立任务。,整个舞台分为七个表演区共有六组大小高低不等的平台组成,彼此用斜坡连接成一个上下各为“品”字形的整体,从天幕后区一直通向舞台中区、前区。中区的大斜坡平台既是主要的表演区,又是整个布景的组成部分,三道天幕和六组平台组成一个有机体。 <div>“花环”的编舞和舞美设计几乎同时进行,由于设计方案给编导们提供了丰富的舞台调度支点,运用自如。他们又围绕这种舞台结构设计了舞蹈,使舞蹈和舞美的配合更加默契。<br><br></div> 摘自:《高山下的花环》在京演出座谈综述<br><br>舞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某一部分的艺术突破,都将为全剧的成功开拓道路。《《花环》的舞台设计(灯光、布景)大胆新颖,取得了突出成绩,与会者交口称赞这一创新。《花环》舞台是将天幕切割为既可独立又能综合的前后三块,“特丽灵”天幕后又用大小不一平台连接中心由一大斜坡通下舞,幻灯区亦用平台复盖(灯置其下)采用正反透光的方法使舞台成为七个表演区,整个舞合前后、上下融为一体 这一对舞台运用独创性的尝试,扩展了舞蹈表演空间,为舞剧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正是在这基础上,出现了许多舞蹈有时如电影叠映、推拉镜头的描述性、表现性的新颖手法。所以王世琦同志认为,这种舞美与舞蹈的完美结合,为舞剧舞台的运用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形式。舞剧要发展要向着揭示更深刻的社会内容,揭示人物思想、情感、行为的矛盾冲突的方向掘进,将面临着许多革命。《花环》在舞台运用上的革新,正是在这一强烈要求下发生的,它的成功将会对舞剧的结构、表现手法产生重要影响,这一革新是舞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先声。此外,同志们还充分肯定了舞美总体设计的简洁、明快以及对舞剧气氛强烈渲染、烘托的许多艺术手段,如激战场面首次使用的频闪灯,具有强烈、独特的艺术效果。<br> 摘自《舞踏论丛》1984年第一辑<br>《花环》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比较突出和引人注目的。<br>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在舞剧创作中突破了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利用几组高低不等的平合和三道“特立灵”天幕,把舞台扩展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七个表演区和借助于幻灯、衬景的变换,能够比较自由地展现舞剧情节内容所需要的各种环境,以及时间和地点的转换。这种创新,为舞刷的舞台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br> <h3>▲ 荣立三等功</h3> <h3>▲ 在沂蒙山区体验生活</h3> ▲电视文艺片《南方的红土地》 1987<div>荣获首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div> <h3>▲ 录制工作现场</h3> ▲ 荣立三等功 ▲ 舞 乐 诗 《大同梦》 1989年 ▲ 剧照2 ▲ 剧照3 ▲ 剧照4 ▲ 剧照5 ▲ 剧照6 ▲ 剧照7 ▲ 剧照8 ▲ 剧照9 ▲ 剧照10 ▲ 剧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