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到现在,之所以能够承受许多的苦难而面不改色,我认为应该得益于少年时期的经历。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什么苦尽甘来,只是多经历些苦,再遇到苦时便会不觉得苦!</p><p>所谓的苦,有心苦,有口苦;所谓的难,有事难,有刁难。这些苦难与幼年时期的经历相比,不值一提。毕竟现如今是成人的承受能力,而当时的我只是一个少年!</p><p>家中的老房子,大概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时建成的,乔迁新居时虽然经过了一波三折,不过总的来说还算圆满。值得一提的是,建造这所房子我可是功不可没的。</p><p>那时各家各户都没有什么积蓄,请不起人盖房子,大都选择助工,我家也是如此。</p><p>从老王家换上两刀豆腐切成方块儿,自家种的大白菜剥去外层的烂叶子,就在大锅旁支起一块大切菜板,随切随着放进锅里。等锅里放好水烧开再放入粉条,快熟时放入熬好的腥油以及盐和酱醋,香喷喷的大锅菜就做好了。盛上一碗,从笸箩里拿上馒头,在不碍事的地方一蹲,噗噜噗噜吃得香甜。</p><p>盖房子靠得是助工,我在那里无非烧壶热水、递递纸烟,做的工作显得有些无关紧要,不过要说到盖房子用的红砖,那和我的关系可就大了。</p><p><br></p><p><br></p> <p><br></p><p>那一年夏天,父亲、母亲积攒了一千元钱,开启了建房的序幕。除了姥姥在家做饭,其余家人头顶烈阳齐上阵,用骡车装了一车又一车的胶泥土,我两只手上都是被铁锨把磨出的水泡,衣服上都是时常出现汗碱。</p><p>好容易挨到土方量够了,庄稼地的杂草又疯长起来。没法子,只能兵分两路,父亲去庄稼地里除草,母亲带着姐姐和我在村口打砖坯。</p><p>本来母亲要去田地里打草的,只是父亲说打砖坯那活计他做不好,于是和母亲做了交换。实际上是父亲心疼我们娘儿三个,不愿我们去田地里风吹日晒,干活辛苦不说,还要冒着中暑的危险。打砖坯怎么说也是在村口,乘凉或是补水都方便的多。</p><p>母亲熟练地和泥,装范,我在一旁看得手痒,伸手上前,谁知铁锹如同被大力士抓住般,死死地吸在泥中,根本拔不动分毫。</p><p>“你现在还小,力气还不足,等力气足了再来帮娘吧!”母亲笑着从我手中取走了铁锹。</p><p>“来装范吧,和摔泥巴一样的。”母亲看我保持双手虚握的姿势发呆,轻声说着。</p><p>我张开手、低头,模范呈长方形,酷似连在一起的两节火车匣子。挖一块半熟泥扔进模范中,用刮板把溢出的泥巴刮平,我的工序就算完成。</p><p>只一次,负责倒模范的姐姐就开始抗议起来。我跟着母亲去瞧,自己都乐了,倒出的三个砖坯,一个缺了角,一个只有七八分厚度,另一个下方上圆像个馒头。</p><p>母亲逐步分析原因,或是泥料不够,或是摔得力度欠缺一些,或是模范内有存泥等等。我这才明白:原来,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隐含着某些深刻的道理,做事不按部就班,必然会在关键时刻遭受到悍然一击。</p><p>接下来,时而出现不合格产品,被母亲收回重新筑范,慢慢地开始渐入佳境,一天时光就在不知不觉中度过。</p><p>第二天,浑身酸痛的我挪到了打砖坯的场地,继续着未完成的事业。</p><p><br></p> <p><br></p><p>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只有亲历者才知道做起来并不是那般容易,或许这就是世人说得多、做得少的原因吧。</p><p>当天一改往日的清凉,柳条纹丝不动,甚至听不到几声蝉鸣。高温下,没过多久汗珠就从鼻尖、下巴连续滚落下来,脑门和脸颊被我抹上了数道泥痕,姐姐和母亲笑称我为“泥娃娃”。</p><p>其实,母亲和姐姐何尝不是像花脸猫一般,只是我们虽然又脏又累,却很是满足、很是快乐。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我才明白,或耕种或求学,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才会使得各种社会分工彰显存在的意义。</p><p><br></p><p>歌曲:少年</p><p>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