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晚讨论选出的热点问题</p><p>一班:</p><p><br></p><p>1、 丁兰</p><p> 理性情绪疗法中关键性的一步去除不理性想法,是不是就是利导思维,积极看待事件带来的挫败与阻力?这和徐老师讲述《真实的幸福》中提及的认知解离,完成接纳的过程是一个意思吗?</p><p>2、 白佳蕙</p><p>对于一件事表现出拖延症,就是不开始,一直回避,书中说的强化技巧和惩罚措施就不会起作用怎么办?</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徐老师答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讲这个拖延症的问题, 有的人把它叫懒惰,有的人把它叫拖延,有的人把它叫做无力感或迷茫啊,甚至一直处在焦虑当中,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徐老师举了一个说明;ABC法则里的B是我们由我们的信条产生出来的想法,如果我们是火车司机,信条就是轨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火车轨道就是我们的信条,信条,他是无意识状态,但是他却像一个背后的幕后的操盘手一样,它在控制着我们的想法控制我们火车,我们平时是没有感知力的,而我们的意识就像我们火车司机里的这个司机一样,好像控制着火车实际没有什么控制权,我们在方向上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资源。这就是我们平时我们大脑运作的部分,ABC法则里边的B其实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通过我们的想法就是火车去发现我们底层的信条是什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轨道在我们内部的这种无意识的运作,他掌控着整个我们的思维系统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如何发现发现我们底层的信条儿发现这个底层信条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个步骤:</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目标是什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对于目标我们做了什么样反向的动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在反向行动当中,我们到底有哪些好处我们得到了哪些好处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说到这里我深深的有感触,自己刚刚从这个坑洞走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从小在父母或者在这个环境当中是被权威被动的驱使去做事情的时候,我们难以寻求自身的角色认同,这时候在我们成长,长大之后我们很有可能在外界啊,社会规范或者是权威规定,我们应该这么去做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抵抗力,我们不想这么做,我认为这样的状态就是上本书上讲的假性自体的一部分,从上周的书中我感受到了我自己的这部分感受,我自己在这个历程中先是排斥现在的状况,后边就会陷入痛苦和迷茫,最后通过外界机会挖掘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选择自己真正的喜欢的事情去行动,反复和自己核对自己现在状态是开放的愿意的积极的开心的再苦再累都不觉得,还是纠结郁闷,不想干的状态,如果前者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要自由,我要寻求我自己的角色,我不想听权威的我不想按社会规则去干这种反抗力这个的背后是我想寻求自我,我想找到我自己的核心特质以及我角色的认同,我角色的认同的那个角色到底是什么,寻觅的过程,这个欲望很强就是这种生命单元上做出人格的构建找到自己角色越来越清晰的一个认同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最后徐老师举他自己的案例,我在本周的学习上特别感触,做一名家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咨询师是我的找到我自己的角色认同,我现在就开始行动了一遍认真学习一遍开始帮助服务于需要的人,并且不觉得累,有人咨询也不觉得烦,还特别能感受到对方的感受, 但是对于我的服装行业他跟我的社会跟我的心底的这种角色认同是不符的,服装事业个家庭咨询师比起来是没有内驱动性的,有用无力感的,想到我们的孩子,我们培养他找到他自己,做他自己内心想做的自己,前提是不违反社会规范,做他最想做的,而不是家长想做的,今天这点的启发太大了,此刻我能感觉到我身上的那百分之20一下子放下来了,感谢自己愿意探索!收获满满!</span></p><p>二班:</p><p>1. 来树军</p><p>有些人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世事的运转基本符合“交换原则”,也就是说人际的交往等等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所以一个人很难甚至无法做到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接纳自己与无条件的接纳别人。请问,上述观念有何误区?我们如何做到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和接纳别人?</p><p><br></p><p>2.刘丽芳问题</p><p>关于“对事不对人”的处事原则,是不是博瑞智讲的“做人做事分开”?与人相处,基于关系,关系又来源于彼此的印象。对他人的印象是对一个人的综合印象,包括做人和做事。面对一个混乱思维的人,应该怎样在做人和做事之间转换?</p><p>举例:初三女孩,住校,周末回家。回家了会有三五个孩子聚在一起玩,有小学六年级,初中一二三年级的,邻居亲戚家!孩子想学习时没有安静的环境,但又不好意思说不让玩伴过来,而且有时候也需要玩伴。家长也不能做人做事分开,担心伤感情(孩子之间和大人之间)。但给不了孩子需要的学习环境,而且孩子在这个环境下,学习力自然也就下降了。都很苦恼,又不能只对事不对人!</p><p>请教各位老师同学,类似这样的情况,怎样应用“对事不对人”的理论?既给到孩子学习环境的支持,还不伤关系里的情感</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徐老师答疑:家长首先要先感受孩子的感受,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你才能知道孩子孩子现在的状态在哪里,自责挫败感 ,郁闷,纠结,无力,迷失,烦躁,愤怒,生气这些都是感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感受到孩子的感受,找到方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自责挫败感 ,郁闷这些状态都是孩子对内攻击的感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纠结,无力,迷茫这样的状态说明孩子缺乏有意义的目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烦躁,生气,愤怒这样的时候是缺少方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感受孩子改变的意愿的强度(责任移交)家长不能着急,要让孩子自己着急,否则看不到孩子想改变意愿的真相……</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让孩子自己想办法父母成为辅助的</span></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