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般说来文学艺术出自民间的属于“俗”的范畴,文人加工再创作的属于“雅”的范畴。</p><p class="ql-block">在唐朝以后经史诗文的创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即有生命力又有广泛的受众,雅俗共赏便成为普遍的共识。</p><p class="ql-block">北宋黄庭坚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认为思想和创作的源泉来自世俗的生活,深入了解百姓苦乐,将一般的生活经验去俗为雅。“雅俗共赏",“以俗为雅"关键在雅,书面化的是加工创作过的雅的体现,俗是反应了世俗大众的生活常态。</p> <p class="ql-block">《诗经》中的国风就是雅化了的民歌,是最早期的采风创作,去俗为雅的典范,口口相传的民歌,经文人再创作而成最早的经典。文体中最雅的就是诗了,词比诗要俗点,也就是通俗点,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所以词称之为诗余。后来的元曲是更通俗化、情节化的戏曲,只能称为词余了。</p><p class="ql-block">唐代笔记小说,后来的明清小说,从文言文直接俗到白话文的演义小说,讲故事的倾向更重了,向流行发展了。</p> <p class="ql-block">比如诗文,宋代不仅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了这条路。</p><p class="ql-block">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箱更便宜了,读书人多了,创作的多样性及口语化随之而来。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走上了“以俗为雅,雅俗共赏”的道路。</p><p class="ql-block">“以俗为雅”是第一位的,这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风格,在加上“以故为新”,又有了雅人自赏,化俗为雅的意味。最雅的诗尚如此,词就更不用说了,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归俗化,起源于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p><p class="ql-block">词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因为词是音乐化的流行歌词,原本以吟歌为重,虽经文人雅化,但因乐谱的约束,终难雅化如诗,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词只能是“诗馀”。</p><p class="ql-block">词的兴起表明俗的形式受众更宽,词的雅化使词有了流传的美学要素。“以故为新,雅俗共赏”,在词和曲的发展演进中得到了印证。</p> <p class="ql-block">明清章回小说是更加口语化的产物,素材完全来自民间及个人生体验。</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虽然用了文言,却是俗化的接近口语的文言,后来的《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是白话体。不能雅化只有俗化的作品,是不会成为经典的。</p><p class="ql-block">这些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接近民众,又是雅化后的世俗之作,因此成为传世经典。“以故为新,雅俗共赏”不仅是创作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召唤,是文学艺术推陈出新的不竭源泉。</p> <p class="ql-block">“以俗为雅”是艺术化的民俗,民俗味的艺术。这大约是后来创作的主流,也是“雅俗共赏"的另一种表达语境。不雅不俗的作品最没用生命力,这样的作品也是主流,天天看的到。</p><p class="ql-block">如琼瑶的作品,皆为爱情生,不为生活苟且,作品的一致性过强,看一本而知其它,且传递的信息是人为爱情而活,不食人间烟火,有爱就行生存状态不重要。人们可否知道人不工作,怎么会有爱情,遍体粼伤,怎么负重前行。</p><p class="ql-block">现在当红的心灵鸡汤,此如怎样对待生活,怎样交友,基本上是用定性化的行文,导师似的语调,完成一次大脑风暴。如生活只要自己开心就好等等,你开心了别人不开心了,或者你开心的方式有问题,你还一定坚持自己开心就好,那只能说文章的思想有偏差,这碗鸡汤变了味。</p> <p class="ql-block">琼瑶的言情小说、网红的心灵鸡汤等,多数属于不俗不雅,很难成为经典的作品,属于流行的风景。只要传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看看也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问题是多数的鸡汤,要滋补你的身体,重塑你的人格,而创作者只是为了写文章,此汉赋还要空泛不实,只是汤色很靓。</p><p class="ql-block">俗不可怕,雅亦可亲。不俗不雅或雅俗难分有点可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