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用549年的时间击败了众多诸侯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重任,然而这个强大的大秦帝国却仅仅存在了15年便分崩离析,与夏朝400多年、商朝500多年、周朝800年的延续时间相比,这个时间实在太短暂了。<br><br>二千多年来,无数人探寻过秦朝灭亡的原因,今天我也向诸位朋友们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br><br>其实在我看来,夏商周三朝存世时间长和秦朝覆灭时间快的原因,这是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背后又涉及到了“社会是如何运作”,以及“生产力是如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知识。 一、夏、商周三朝能够长时期存在的社会根源;<br>在传说之中,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夏朝的建立则代表着“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我们华夏文明由此进入了“家天下”观念主导的私有制时代。<br><br>夏、商两朝的政治模式已经初见国家的雏形,但它们的政治结构与我们如今所提及的国家的概念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和探索者,夏商两朝身上还有着很浓烈的部落联盟的味道。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的部落会联合在一起组成部落联盟,用来壮大自身的力量,提升自己部落的生存机率。各个部落的族长,会推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领袖来领导加盟的各个部落,领袖则有权力把位置禅让给其他适合的人。<br><br>夏商两朝的管理模式等于是将这种禅让制转换成了按照血缘关系来继承君位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并没有改变禅让制时期,多个城邦、部落共存的情况。 换言之,原来建立部落联盟的成员们,现在依旧是夏商两朝的核心成员。这些部落的族长们在自己的领地上掌握了独立的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夏商两朝的君王对他们只享有很少的影响力,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服从或者拒绝。<br><br>夏朝时,有穷氏部落的首领后羿,就曾趁着夏朝内部混乱之际,短暂占领夏都,代夏天子行使职权;商朝时商君太甲,因不修德政,破坏了商汤法制,便被恨铁不成钢的伊尹给软禁了几年……<br><br>这些事例都说明在夏、商时期,君王虽然名义上是王朝的管理者,但实际上各个加盟部落都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君主真正能够稳定控制的领地仅限于自己部落所在的区域。<br><br>夏商两朝,是属于众多具有平等地位或者从属地位的部族,以夏、商两个王国为核心,采取加盟的政治体制组成的国家。夏商天子对成员的约束力主要依靠神权和武力,这种政权相当松散,一旦夏、商的天子对下属部落压制过狠,便很容易招致部落的反击,严重一点胜利者还会取代夏、商天子的地位建立自己的霸权。<br><br>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松散的模式又何尝不是对夏商天子的保护呢?受制于生产能力的限制,当时各个部落并没有很明显的人地矛盾、资源压力,他们往往只要经营好自己的领地就可以满足部落成员的需求了。<br><br>在这种情况下,改朝换代就成了一种风险极大、收益有限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商汤伐夏和武王伐纣的原因,基本都是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了威胁,这与后世的朝代更替有着很明显的差距。<br><br>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之后,吸收了夏商两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利用“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来管理天下的模式。<br><br>“分封制”是当时那种局面下,最适合周天子的制度,它一方面缓和了周部落和其它部落的矛盾,让其它部落愿意承认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周天子分封功臣、姬姓宗亲去管理天下,可以起到制衡异姓部落,稳定边疆、开疆拓土的积极意义。<br><br>夏、商两朝的灭亡,是由于他们对加盟部落的约束能力太弱,等到加盟部落实力超越自身时,他们也就彻底丧失了对天下的掌控力。周天子独辟蹊径,试图利用血缘关系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想象,按照周天子的构想,如果有部落想要威胁王权,那众多姬姓诸侯可以群起而攻之,危机也就轻易化解。 在这种模式下,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也是宗族里的宗主,所以即便后来周天子成为了吉祥物,诸侯国们多多少少还是会给他一点面子,这一系列的操作也是周朝能延续八百年左右的原因。<br><br>二、秦朝改制为何就成为了短命王朝;<br>了解了夏、商、周三朝能够长时间延续的原因之后,咱们再来谈谈秦朝为何会成为短命王朝这件事。<br><br>1、秦灭六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加之秦朝对六国贵族相对宽容的处理方式,使得六国贵族阶层大多数都存活了下来,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很容易就能拉起反秦的力量;<br><br>秦灭六国的时间和秦朝灭亡的时间相隔很短,在秦始皇去世三年后,秦帝国便分崩离析,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六国的百姓很难忘记秦朝灭国的仇恨。<br><br>在反秦的战场上,陈胜、吴广借助项燕和扶苏的名义打响了反对秦二世的第一枪,借助这股风潮,原本藏在暗处的六国贵族纷纷振臂一呼,想要借助这股力量恢复自己往日的权势。<br><br>当愤怒的百姓看到往日自己熟悉的贵族带头时,他们很容易聚拢在对方的旗帜下,展开反秦的斗争。 2、本应给百姓休养生息机会的秦朝却大兴土木工程,这种急政激化了和民众的矛盾,最终促使百姓走上了起义反秦的道路;<br><br>统一车轨、货币、文字、度量衡,让原本繁琐的事情变得简便起来,这种措施长远来看功在千秋,可这种利短时间内六国的百姓可感受不到,短时间内他们只会感到困扰:读书人发现自己变成了“文盲”,六国富商发现自己的钱变成了破铜烂铁了……<br><br>改制是一件需要大量时间去消化的工程,想想秦始皇突然之间强制要求大家实行这种政策时六国百姓的感受,便不难理解为何汉朝时那么多读书人会对秦朝的制度各种批判了。<br><br>其实,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行为当真是配得上“千古一帝”这个评价,要谈到他的不足,也只能归纳为上天没有给秦始皇更多时间去让百姓消化这一变化。<br><br>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简史》一书中如此评价秦朝的覆灭,我觉得颇为有理,在此分享给朋友们:“从后来的历史看,当时的这些改革不管其理由多么充分,却侵害了许多既得利益集团,引起了激烈的反对。正是这种普遍的憎恶,加上秦王朝缺乏能干的继承人,说明了民众奋起造反和公元前207年、也就是始皇帝去世才四年时秦王朝覆灭的原因。不过,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中国已由分封制的国家改变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并一直存在到20世纪。”<br><br> 3、秦朝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斗争削弱了秦朝的实力,加速了秦朝的覆灭;<br><br>秦始皇去世后,秦国的政治舞台上上演了一出内部斗争的闹剧,先是赵高伙同李斯修改诏书让胡亥当上了皇帝,然后赵高又把屠刀对准了扶苏蒙恬蒙毅一伙人、秦始皇的子女和李斯胡亥。<br><br>我个人是觉得,刘邦欠赵高一个大奖,如果没有赵高的存在,起义军想要灭掉秦朝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光是蒙恬领军便足以成为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br><br>4、秦始皇的突然离世,加上他未任命太子,使得秦朝的帝国建设缺少了强有力的支持者,而最终继承皇权的秦二世能力有限,无法驾驭庞大的秦帝国。<br><br>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主要在于秦始皇突然离世,引起的继承者之争,这一系列争斗动摇了秦朝的根基,使得秦朝内部出现了一大批人才空缺。<br><br>秦始皇是个实干家,他为了建设好秦帝国,任命了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这些人才如同秦帝国的枝干一样,正是他们共同的作用才推动了秦朝的壮大。赵高和胡亥为了掌权,杀掉了大量反对自己的人,人才不比其他,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断根基。<br><br>在胡亥和赵高的操作下,秦帝国的建设在秦始皇去世后基本处于下滑状态,原本布局庞大的帝国,在建设的过程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直到刘邦接盘,重启了建设大一统王朝的计划。 三、结语<br>商周两朝和秦朝面对的社会环境不一样,商周朝更像是由诸多具有同盟或者从属关系的部落、诸侯国联合起来组成的国家。到了战国时期,法家强调的统一集权国家的概念逐渐取代了儒家推崇的相对松散的分封制模式,新旧制度的交替势必会在各种方面引发矛盾,通常情况下这种矛盾只能通过时间去证明新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消除百姓心中的抵触情绪,而秦朝在过渡的时候,秦始皇的继承人并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br><br>凡此种种,最终导致了秦朝在建立仅仅15年后,便迅速地走向了灭亡。<br><br>文/脑洞趣味历史<br><br>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br><br>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