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湖的蛙岩,是母亲第一次出远门时遇到的美景。她不知这蛙岩是偶然的一次地质运动导致的山体崩塌创造出的神来之笔,更不知道这些崩塌下的大大小小石蛙还是东湖的始作俑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沿着母亲当年的足迹,驱车不到半天即到达母亲当年费了两天才到达的目的地。沿途不时有廊桥映入眼帘,友人指着一座古老的廊桥说,这桥和他家有一些瓜葛,他的爷爷临终前对家人说,以后大家想他了就到这里来看他,他将是这座桥的福主。家人大惑不解,后来才知他的祖先叶延一、许延二兄弟俩原在朝廷为官,被贬后于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农历四月抵达这里。分别开辟“叶洋”和“许洋”。兄弟俩不仅是政和叶姓和许姓的开基者,也是东湖的拓荒者。由于东湖非聚族理想之地,且地处官道不利于隐逸,于是东迁镇前和澄源。因此远离此地的叶姓友人的爷爷才如此眷恋叶洋桥,念念不忘魂归故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说蛙岩是东湖的头,那么湖屯就是东湖的尾了,湖屯古称“胡屯”,为政和胡姓开基地,因胡与东湖的湖谐音,日久演变成“湖屯”。今日“湖屯”已不再是母亲向我描绘的那个朴素的小村了。举步遇桥,抬眼见亭,小溪桥八面玲珑,若一朵绽放的莲。高高隆起的新月桥让人想起许仙和白娘子的浪漫相识。河畔的观音,深情地凝望着村庄,似倾情守护。独具特色的贯木拱桥 -屯福桥,若七彩长虹坠落星溪,虽尚未全部完工,但其大气已可窥见一斑。桥面随桥拱舒放起伏,多层次的飞檐,若凤凰展翅,欲与天宫媲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惊诧母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是如此的美,几乎忘记了此行的目的,漫步在的湖中栈道,虽已无“滟滟随波千万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夏日风采。却可在暖冬的艳阳下享受廊桥技艺带来的视觉冲击。偶遇长裙少女凌波微步于残荷间,似采莲西施再现,霎时,萧瑟的荷塘顿显诗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显然这些景观是在近年才有的,母亲在这儿的时候,人们忙于解决温饱,大概只有在神话故事里听过这些景观吧。但不妨碍湖屯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村落,因古时湖屯每逢大水,池栋口淤塞,从下池至此一片汪洋,又因其地处县东部,故与外屯均称东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物产丰富,人文、民俗积淀深厚,族群姓氏复杂,民风骠悍,曾是重要的茶盐古道的驿站,其历史状况和原属于松溪的锦屏差不多,自成“小王国”。解放后是外屯最大、也是最富庶的中心村,村内高楼遍布,是周边高山住户的主要迁居地。村中敞亮而舒适的校舍与60年代中末期这儿的校舍--迴龙庵简直是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当时作为校舍的迴龙庵全靠天井采光,大白天室内也是昏暗的,神像虽转移,但那一口口漆得铮亮的棺木还是挺瘆人的。特别是周末,同事回家,睡在神坛下的寄宿生散去,父亲被叫去开会时,母亲只能抱着半岁的大哥胆战心惊地蜷缩在被窝里,等待父亲归来。最恐怖的是庵的外墙推倒,准备翻盖新校舍的那段时间,夜夜若有狂风暴雨在敲打着安置他们的那间木屋,这让笃信民间信仰的母亲惶惶不安,以为是老天爷在惩罚他们侵占了神灵的地盘。当我踟躇于原庵堂后院,见到两颗已无冠的古木时,顿时明白了当年困扰母亲的声音来自何方了,母亲说过,当年它们的树冠庞大而葱茏,虬枝一直延伸至小屋上方。且树上当时还居住着一只神秘的鸟儿,此鸟夜间活动,声酷似病人痛苦的呻吟,常令闻者毛骨悚然,以至于村民认为是鬼。母亲在一次与之偶然邂逅才得知这家伙是一只林下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母亲来说,这里不只有恐怖、心酸的记忆,暖心的回忆也不少。她忘不了那只义胆忠心的狗,饿得奄奄一息也不愿意去母亲为它安排的新家,痴痴地等着她探亲归来。忘不了村合作社的那位服务员,每天过来抱走我可爱又乖巧的大哥,下班后送回;忘不了在学校里举办文物展,和父亲一起守夜的紧张;她记得展品中有一套金灿灿的凤冠霞披,吸引了全村姑娘媳妇的眼眸。最令她难以忘怀的是那个一直偷偷帮助她的“乌子”媳妇。(以前的媳妇大都被冠以夫名后加个婶,本名几乎用不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度夕阳红,半个世纪的时间足以改变世界,父亲当年寄居的迴龙庵,现已被改建成更加大气的迴龙寺,融入到乡村休闲旅游中,来来往往的人们丝毫看不出它曾经是一所学校。老得无冠的那两颗古树,如无字碑,记录了当年乡村教师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偶知新校舍后的一位黄姓老人是父亲当年的学生,欣然前去拜访,遗憾的是,他在病中,不忍心久扰,从他仅说的几句话中,获知父亲当年曾因创作过两幅图文并茂的巨幅宣传画,倍受人们称赞,成了当时当地两大造反派巴结的对象,以至于他负责的这所学校在文革的疯狂中不受任何冲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湖之行,一路美景一路诗,若说造山运动留下的蛙岩和东湖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那我们要感谢一代又一代“执笔”耕耘东湖的开拓者,正是他们的愚公移山的精神,使俗语“旱死黄念山,淹死下池洋”的景象不复存在。养育过我父母的东湖,才有今日这般的繁荣,美丽。</p> <p class="ql-block">(小姑娘解下裙子给我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