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60年--#奋斗篇。

溜溜

<p class="ql-block">  《解放日报》原是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1949年4月24号,党中央决定把《解放日报》的报名交给上海,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和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1949年5月28日正式创刊。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报头为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日报》准确、及时、有效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满腔热情的为上海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增强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使《解放日报》努力成为了解上海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最新状况的第一选择,也是上海新闻宣传战线的排头兵和领头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1年,以《解放日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成立,旗下有《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报刊文摘》、《申江服务导报》、《房地产时报》、《中学生英文报》、《人才市场报》、《I-time》、《支部生活》、《上海小说》、《新上海人》等九报三刊,期发数达到了370多万份,占当时上海报纸市场70%的份额,零售市场的占比更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申江服务导报,发行量曾高达45万份,深受年轻女性的喜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求职、跳槽、办户口 ,人才市场报就像现在的“一网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地铁报,成了打工人的“伴手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上海人,无时不刻地为融入和建设这个城市努力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2年下半年,通过竞聘,我来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发行中心,从事党报的发行,同时兼任新闻报发行部主任。很快发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发行体系。党报姓“党”,发行主要靠行政推动和政策支持;新闻报是都市类报纸,靠市场和渠道来营销。因发行方式不同,决定了时间、效率、手段包括订零比的差别。比如都市类报纸的零售约占发行量的70%,必须天天盯着零售量的起伏变化,及时调整渠道和数量。(图为在发报现场调研晨报出报时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但党报发行恰好相反,订阅量要占90%以上,除了大发行期间征订需要用力外,零售报纸数量少,网点少,对时效要求不那么高。另外,党报对邮局的依附度强,报邮关系需要时刻维护梳理;报社和各党政、行政单位的关系,也需要不断地融洽和增强。(图为在便利超市了解放日报零售情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年多的学习和观察,特别是在发行中心资深主任赵国城的指导和带教下,通过访谈和调研,我逐步熟悉了党报发行路数,开始转变原先都市报的思维定势,对改变《解放日报》的发行现状,拓宽党报的发行空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图为在万体馆回收问卷调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利用电视媒体,通过《今天谁会赢》节目,宣传推广《解放日报》以及《解放日报》的征订方式;利用外滩大型公共场地,通过《唱支山歌给党听》的群众歌咏活动,强化党报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利用55路公交车发放《解放日报》,纪念党报创刊55周年;利用春运高峰,在铁路上海站候车室赠送《解放日报》,通过与铁路上海站结对,共创精神文明。(图为陈蓉在主持“今天谁会赢”《解放日报》专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发行中心还组织新进大学生对本地民营企业的党建状况,进行大范围的走访调查,为填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报征订空白制订对策;还与上海慈善基金会合作,为病患家庭送去党报的关怀。(图为上海癌症俱乐部腰鼓队送锦旗来报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4年2月,为让更多高校学子阅读《解放日报》,随时能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行上海分行、上海银行的资助下,《解放日报》举办了“学生党员看党报”赠报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3月1日起,6000多份《解放日报》陆续送到了复旦、交大、同济、上财、上外等沪上10所高校学生党员手中。图为《解放日报》副总编王富荣在叮嘱学生党员,要把党报作为了解时事政治、培养党性觉悟的政治抓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4年底,上海绿地集团公司、上海豪都房地产公司出资数十万元,为上海3000名劳动模范赠送《解放日报》,对杨怀远、裔式娟等功臣,送去了党的关怀和敬意。(图为企业家屠海鸣(中)为老劳模赠送报纸和礼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2005年起,为了拓宽《解放日报》读者面,改变现有的征订结构,把那些游离与体制之外,靠行政手段进不去的外资、民营中小企业拉进“党报群”,解放日报开辟了“两新星空”专版👇🏻,对这些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进行鼓与呼,为《解放日报》最终进入这些企业做前期铺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日报进楼宇,是策划已久的拓宽发行渠道的举措之一。经过不懈努力,2007年10月12日,《解放日报》商务楼宇传递活动在黄浦区南京西路的中信泰富广场启动。社区党群工作者以及商务楼宇的白领职员踊跃参加。(图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解放日报》总编辑(右五、右四参加启动仪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借助中兴泰《解放日报《》进楼宇的东风,10月29日,传媒营销公司又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组织了“同学习,共创新,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党报传递活动。随之,以实打实的精神,开创了在高科技园区征订党报的先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3年下半年,根据中宣部有关媒体要探索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精神,上海市委宣传部要求下属媒体,坚持舆论导向,集中精力办好报纸,把广告发行剥离出来,实现公司化转制和股权激励。集团党委批准集团发行中心整体改制为上海解放传媒营销发展有限公司 ,按照“小中心,大公司”的模式,公司以解放日报发行为重点,兼发《报刊文摘》,《上海小说》等集团其他报刊;发行中心主要统筹协调集团旗下的其他报纸业务,并建立自主的报纸发行网络和党报宣传阵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了引入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按照集团精神,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出资80%,集团出资10%,员工出资10%,注册资本为1000万的“上海解放传媒营销公司”,于2004年2月23日成立了。公司的经营范围除了报纸的批发零售之外,还兼营着会展、礼品、经济信息、咨询服务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转制得到了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事先也作了一些预案,万一发行中心员工不肯认购,领导就做“替补”。最终,发行中心98%的员工自愿认资入股,公司转制顺利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鼓励下,2004年,我担任了发行中心主任兼解放营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针对党报发行的特点,制定了“经费使用申请”、“报销制度流程”、“客户走访日志”等在内的7项制度,强调发行量和经费使用挂钩、考核指标和奖罚合成的成本控制意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次年,解放传媒营销公司和集团签订了《解放日报》发行目标责任书,约定了发行数量、发行费率、奖励基数和处罚条款。2004年底,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解放传媒营销公司完成了集团下达的指标,账面盈利170万元,员工拿到了不错的分红,上国投也获得了投资回报。(图为年末公司总结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连串的改革措施推出之后,发行中心的干部竞聘工作也由此展开。一批“我想干、我能干、我一定能完成发行指标”的中层,应聘到各个关键的部门。与中心签订的责任书也是双向选择,干货满满。(图为中层干部在述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报纸的影响力,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还要靠报纸的到达率、传播率等有效阅读来实现。解放日报不仅是党政军、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街道居委案头的一份主要报纸,也是普通市民了解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权威和专业解读的重要窗口。稳定和提高《解放日报》的发行量,使它覆盖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首先是政治任务,同时也是对转制后公司如何拓展业务的经济考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4年,解放传媒公司积极探索自主发行配送网络,和上海正广和网络公司合资,利用他们96818电商平台以及覆盖全市的100多个网点,加上原来解放发行服务部拥有的33个发行站等优势,成立上海解放数字配送投递有限公司。这是沪上首家既经营主报又代理客报、媒体与网络公司共同打造的第三方平台,其核心竞争力是集媒体的优势和网点的优势为一体,挖掘发行的广度和深度。(图为公司老总在便利店查看报刊摆放情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数字配送投递有限公司每天分上、下午两个频次,将《解放日报》和集团旗下的晨报、晚报、申江报和环球时报、参考消息、外滩画报等送到近3000家便利店和个体零售终端,为读者购买提供便利。(图为公司董事会在听取年终汇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除了在众多的网点和便利店开拓业务外,数字公司还和东方书报亭、久远、地铁、航空等渠道合作,代理了解放日报北京、江浙等外省市的发行以及《报刊文摘》、《上海小说《倡廉文摘》等集团报刊的代理业务,和报刊社签订目标责任书,发行业绩可圈可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公司成立一周年答谢会上,东方书报亭有限公司代表发言。来自渠道的还有复兴、好得、良友、联华、罗森等10多家公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放数字配送投递有限公司股东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4年下半年,在上海的主要马路和居民小区,陆续出现了400多个简洁、新颖的《解放日报》阅报栏,受到了市民读者的广泛欢迎。2005年底,报拦总数达到了1250个,主要分布在小区,学校,医院和公共绿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道解放日报户外阅读风景线,是由解放传媒营销有限公司和上海盛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解放报栏公司建造的,得到了街镇、居委、学校、医院和绿地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报纸的及时更新和广告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2005年底,公司收回了原先投资额的70%。后经董事会商议,公司增资扩股,注册资金变更为1000万元。(右一为公司副总经理杨艺敬介绍高校开拓路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6年1月8日,解放报拦公司在汉口路300号解放大厦召开全市居委会干部大会,感谢这些“小巷总理”们对党报阅报栏的支持,并部署新一批解放阅报栏落地,加快推广进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2007年底,《解放日报》阅报栏增至2600多个。每天受众数达10万人次,提高了《解放日报》发行的覆盖面、传阅率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设在家门口的《解放日报》阅读栏,架起了党报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也是公司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很受百姓的欢迎和企业的信赖。元祖、百事可乐、光明牛奶等知名企业,也成了阅报栏广告位的常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中宣部举办的“中国传媒博览会”,从2003年起,每年都有举行。这是媒体界的“嘉年华”,向社会展示新闻价值和经营成果的大舞台。作为上海新闻媒体的领头羊,《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传媒博览会上担任了重要角色。令人耳目一新的展台、与现场读者互动的形式,受到中央和市委领导、宣传部、新闻出版局领导的肯定和赞扬。(时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赵启正和上海市出版发行局局长贾树梅等领导参观传媒博览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5年11月中旬,时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殷一璀和宣传部部长王仲伟,参观中国(上海)第三届传媒博览会。当他们走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展区时,我向他们介绍“今天我编报的”大型读者日活动情况。当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11报3刊系数到场,集中展示了媒体集团第一方队的实力和风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了宣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11报3刊,我们请来了身着纸服的美女助阵,吸引了观众和读者眼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滑稽戏演员龚伯康在现场用说唱的方式和读者互动,加深他们对《解放日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日报发行是传媒公司的重中之重,也是集团考核公司业绩的主要指标。因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从2007年起,党报的市场份额逐渐被网络、电视、手机、自媒体等蚕食,发行量受到很大冲击,邮局征订数连年下降。为了守住发行底线,确保发行稳定,报邮双方举行研讨会,探索一条适合邮局党报发行的“松金青”模式”,供其他区县学习和借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松江、金山和青浦三县每年都能提前完成《解放日报》的征订任务,完成率在各区县一直保持领先。调查发现,这种发行模式最优之处是宣传部和邮局发挥优势,行政推动和上门收订有效结合,双方各司其职,确保发行量落地且没盲点。 发行中心和邮局联合举行发行研讨会,及时总结推广“松经青”发行模式 ,要求在其他郊县推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解放日报发行主要靠邮局,但不能依赖邮局。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开辟新的征订渠道来弥补《解放日报》发行量的下跌?公司和采编部门应该通力协作,把资源优势和灵活的运营机制结合起来,挖掘潜力,通过增加自发数来弥补邮局发行量的缺口,才能使党报发行量常年保持稳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了优化《解放日报》的资源,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报社启动了发行于采编广告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市场的现状与趋势,共同研究商定发行工作,同时发挥采编部门人脉广大的优势,从2007年起,每年与发行部门相互联动,扩大发行征订范围。(图为在泰州举行的采编联席会议现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每年年末,是党报征订的攻坚阶段。报社、邮局到了“收关”之时,征订指标成了十字路口的信号灯,翻红还是呈绿?非常地令人揪心。每到这个时候,跑邮局比娘家还要勤快。2007年底,我又一次坐到了邮局局长(中)👇🏻办公室,和他们碰对最终的收订数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外,发行中心还会同上海邮政报刊发行局领导到等外省市调研党报发行经验,以求他山之石,攻克本地发行难关。(图为2007年6月25号在浙江日报调研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解放日报副总编董强(中)👇🏻带领发行中心一行到和吉林日报调研。吉报主要是靠行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保证党报的征订,这些依靠行政推动发行的手段和经验,非常值得上海学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了挖掘增量,实现党报发行可持续增长,2008年12月2号,针对方兴未艾的快递业发展,《解放日报》召集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七家民营企业座谈,在舆论方面进行支持扶持。会上,民营快递企业介绍了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甜酸苦辣,也呼吁全社会包括媒体,包容、关心和支持快递企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9年全国快递收入342亿元,来自邮政系统的大约100亿元,占了其中的29%;上海快递业收入63亿元,占全国总数的18.4%。在上海100个亿的收入中,民营快递占的份额达70%。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舆论和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原本快件量只有100万件的上海民营快递业,像火箭进入发射轨道,呈爆发式增长。截止2018年,快件量达到了34.9亿件,比上年增长了11.9%。</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海率先进行的四个中心建设中,快递产业成了上海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民营快递企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便能拉动快递规模增长约2.5个百分点。(图为圆通快递的第二架货机抵达杭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为民营企业快递员在参加安全寄递考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 2009年—2011年的三年间,《解放日报》不惜版面,与快递企业同频共振,共编发了41期快递专版 ,为上海的现代物流产业的做大做强做出了贡献。这些快递企业也通过征订近3000份《解放日报》,以党报的导向引领,规范建设基层网点。通过遵纪守法、规范操作、安全寄递的宣传教育,快递小哥的职业素养显著提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8年,上海公开发行的报纸有50多家,报纸收入27.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3%,发行收入5.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但报纸竞争的无序和严峻,导致版面大战、价格大战、营销大战此起彼伏;手机网络,户外媒体,自媒体等四处夹击,读者选择的多样,媒体粘度的下降,纸质媒体的生存空前受到严峻的挑战。作为行业组织的上海市报协,组织媒体研判形势,商讨对策;报团取暖,共度难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0年3月20日,报协成立了发行专业委员会,选举我担任主任。党报、都市报、委办报、行业报和专业报,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叹叹苦经,对对口径,探探路径。专业委员会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行为自律,对有些共性的问题,通过行业组织向有关方面反映,寻求有效的解决。针对报纸进世博会困难的问题,报协会长孙洪康(右边中间)和当时负责世博宣传的领导进行面对面的切磋,商讨报纸进世博的具体细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1日,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针对报纸进世博会困难的问题,报协会长孙洪康(右边中间)👇🏻和当时负责世博宣传的领导进行面对面的切磋,商讨报纸进世博的具体细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6月19日,《解放日报》克服了各种阻力,率先进入了世博园区,成为园区内除了会刊之外唯一的可供游客阅读的报纸。经过报协的牵针引线,《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申江服务导报》、《青年报《》等也借助《解放日报》的通道,顺利进入了世博园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年10月,世博会圆满结束以后,项目组举办了庆功会。世博组委会、上海市报业协会和《解放日报》等领导如数参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报协组织部分报纸到浙江桐庐快递企业发源地参观,学习他们敢于人先、枪占先机的拼搏精神。针对部分报纸反映的邮报在业务方面的一些不合理的条款,也由报协出面协调和商量,促使报邮关系平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喀什是上海对口援建地区,喀什日报是喀什地委机关报。2012年5月,通过新疆日报牵线,上海报业协会发行委员会一行赴新疆喀什,同喀什日报同行交流党报发行工作。(上图)此外还组织部分会员到了湖南长沙的“快乐老年报”社,考察报纸逆势上扬的内因和外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一项重大的惠民项目,就是大力发展城乡公共阅报栏工程。这也是是报纸转型走向多媒体、融媒体的起步。电子阅报栏是扩大党报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报网联动的有效载体。2010年7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着手电子屏的布点。因投入大,配套措施多,项目推进缓慢。一年多来,只落地了15个电子阅报屏,远远达不到《规划》中要求的在公共社会活动场所扩大阅报栏布点的数量。(设立在上海科技馆的电子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2年4月上旬,我主动提出辞去发行中心主任的职务,去接手电子阅报栏的布点和建设工作。尽管这项工作面广量大,困难诸多,但为了集团的新媒体发展,我愿意去尝试。因此,传媒公司剥离了《解放日报》的发行业务,通过对所投资的解放数字配送公司和解放报报拦文化公司的资源整合,加大了对电子阅报栏项目的资金投入。(设立在老西门街道医院的电子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经过努力,到2013年10月,这种集新闻内容阅读、公共信息发布和个性化定制服务为一体的《解放日报》电子阅报栏,已经设立了600多台,分别矗立在本市的宾馆酒店、公共图书馆、政府办事机构、学校医院、邮局和公安系统等人流聚集地。其中,约有30%的电子报拦在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展示,吸引不少读者的关注。(设立在马桥镇中心的电子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了接地气,电子阅报栏项目还和中共一大纪念馆合作,推出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电子展厅,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参观通道;通过与杨浦区延吉街道、五角场镇街道等合作,注入个性化内容,只要点击屏幕按钮,街道的党务、政务、社区公告和周边服务设施等信息一览无余,为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更好的执政为民,实现了党务政务和社区自治信息公开,有利于街镇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图为闵行区马桥镇居民通过电子阅报栏获取挂号和就医登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电子屏的推出,使《解放日报》的发行和到达率实现了融合交互。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 ,《解放日报》电子屏的点击量每天能达到上万人次,千人传播率要远远的大于报纸。上海市文创办公室、发改委等部门充分肯定了电子屏项目,也为公司提供了1100万文创基金,支持电子阅报栏项目做大做强。(公司在杨浦文化家园举办广告实物的线下推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0月28日,根据市委市府做大做强媒体、提高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要求,原来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新报业集团合并为上海报业集团。根据上报集团的战略部署,将集中优势发展“澎湃”、界面”、“上观”等一批前景明朗的新媒体,对那些投入大、战线长、见效慢的项目,实行关停并转,不再继续投资。电子阅报栏属于后者,从2014年起不再投入。公司也从原先的建设扩张变为静候转机。(公司骨干在研究电子屏软件升级方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底,我60岁周岁,结束了40年的职业生涯。回顾自己的一生,可分四个阶段: 成长时,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农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当记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愁的人憔悴;搞经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图为小姐妹们和我共度60岁生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4年上电大中文课时,老师让我们用文字为自己“画像”: “别人穿衣,纽扣总是从上往下系,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看书也一样,总喜欢从后面往前面翻,知道了结果在看过程。我妈说我长了反骨,其实只是不按常理出牌罢了”。我喜欢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从那浑厚凝重的“滴滴多、黛黛滴”的弦乐声中,我听到了生命和灵魂在对话,感悟了人生的起伏和坎坷。没有过不去的山峰,只有被困难吓退的脚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以,不管是农场,还是报社,尽管有被误解的委屈、被谗言的纷扰;但也有被理解的欣慰和被赏识的感激!是报业发展的潮流托举了我,我也以不离不弃不言败的姿态,不断给自己鼓劲和加油,为职业终点画个圆。(发行中心员工在洋山深水港参观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生有无数个片段组成。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诠释的都是工作和生活的苦辣酸甜。 挥挥手,过眼都是云烟;舞台来回转,只有心不变。日子过了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感谢原发行中心同事金鸣、张止静和解放报拦公司裘崇初、解放数字公司严波儿等提供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