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日金山镇</p> <p class="ql-block">金山川主庙(章綦 摄)</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盐泉流淌金山寺</span></p><p><br></p><p> 大凡,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能够延续至今,一定有其深层的文化内核在熠熠闪光。乐山市五通桥区的金山镇,便是这样一个金灿灿的千年盐镇。</p><p> 金山镇本名金山寺,仅凭“金山寺”这三个字,如雷贯耳,闻名中西。</p><p> 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始建于东晋,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流传最广的,是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位于山东省庆云县城北的金山寺,始建于隋朝,兴盛于唐代,相传海岛金山寺便是唐代高僧玄奘出家修行之地;江西省临川的金山寺,创建年代最迟也要追述到唐宋年间;福州的金山寺,建于宋代。以上金山寺,都是跨越千年的名刹古寺。在古代中国,金山寺历来都是皇家寺庙,而且是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齐名的中国四大名寺之一。</p><p> 寻着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踪迹,五通桥的金山寺,不仅有着一条千古成谜的茫溪河静谧地流淌而过,地下还有着数万条涌动的盐泉,从天车井筒中喷发。金山寺不仅只是个来历久远的古刹名寺,还因为有先民掘井熬盐,花盐如银吐金,成为方圆百里富庶的名镇。在以寺替代古县治,沿袭至今的缓慢进程中,这个金山镇,显然与众多的现代版“金山镇”迥然不同。</p><p> 据《五通桥区志》记载,金山寺的得名,“是因场镇的山头光秃,秋草枯黄似金,故名金山。以后于此地建起寺庙,故名金山寺。”此说有“望文生义”之嫌,缺乏详实的史料印证。今查嘉庆版《犍为县志》:“金山寺,县东北七十里,应灵旧县。明季倾圯,康熙二十一年僧真蕴同老人,杨一佩重修。”显然,在明代时期的金山寺,不仅只是应灵县的一座名寺,已经是代指应灵县故地了。在《五通桥区志》“佛教篇”中,同样记载明代有金山寺,占地二亩,主持姓光,有僧4人,房16间,田6亩。</p><p> 金山寺原本应灵县的治所,废县以后,金山寺日渐衰落,至明末,金山寺倾塌。之后,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年),由本地的僧人真蕴同,杨一佩捐资重建。据此可推,金山寺的出现,最迟也在明代,或为更早。至清嘉庆年间,金山寺不仅是个名寺,还以集镇地名出现在文献上。民国时,建金山镇。</p><p> 金山寺早在隋初为嘉州平羌县地,后归到荣州大牢县,唐代为荣州应灵县,县治被废后渐衰。如今的金山镇,由隋唐设县算起,其建制在一千四百年以上,可谓千年名镇。现今,仍有建于明代的“应灵桥”,见证这段辉煌岁月。</p><p> 金山寺遐迩闻名,得力于千百年来轱辘转动的井房天车。盐,乃国之重器,百味之始祖。在金山寺黄土之下,流淌着淙淙的盐卤。建国以后,四川省五通桥制盐厂的输卤站设于此,其地下涌动喷发的盐泉,是金山寺的财富之源。</p> <p>修缮后的川主庙</p> <p>戏楼下的通道</p> <p>明代应灵桥</p> <p> 明末清初,马踏、王村的盐井“永通厂”井深卤淡,盐井渐枯。精明的山匠沿着茫溪河的脉踪,把井房天车架设到金山、灰山、鲝草滩、红豆坡一带,金山古镇升腾起“万灶云烟”,这就是后来的犍乐盐场的核心产盐区之一。民谚中“先有永通,后有五通”,讲的就是明末清初、盛极一时的金山寺盐业。至清嘉庆年间,犍乐盐场已经上升为四川第一大盐场,这便有了“金犍为”(属地犍为)美称的来历。盐运兴则百业旺,历史上二次“川盐济楚”,给金山寺盐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至此,金山盐商开始大兴土木,修庙建寺。仅民国以后可查的宫观寺庙,就有金山寺、金山观、观音寺、明心寺、罗汉寺、宝寿寺、马鞍寺、回龙寺,以及保存至今的川主庙。寺庙香火盛极一时。</p><p> 金山川主庙,始建于清代乾隆5年(1740年),光绪2年又进行过维修,川主庙为金山盐商们捐资兴建。该庙座北朝南,前临茫溪河,戏楼朝北,大殿背山,四合院布局蔚为壮观。整个川主庙系全木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穿斗式梁架。戏楼三穿三柱,正殿高大雄壮,殿内供奉川主神李冰塑像。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川主庙的戏楼及厢房都保存完好,建面有一千多平米,如果加上被毁的正殿(粮站部分),金山川主庙在当时的庙宇中,可谓恢宏气派。这也是金山镇唯一保留至今的古代寺庙。</p><p> 新中国成立后,川主庙古戏楼改做金山人民剧院,左右有耳房、两边为厢房,戏楼台口有街道穿过,赶场天热闹非常。戏楼下的木柱,一人无法环抱。赶场天,乡民从戏楼下可拾阶走到临河古码头。2018年,地方政府对川主庙进行一次“修旧如旧”的修缮,如今川主庙涅磐重生,戏台可以举办文艺演出,歌舞表演。</p><p> 说到川主庙前的茫溪河,这可是一条由仁寿、井研流经金山寺的千年河流,原名四望溪、拥斯茫水。清同治版《嘉定府志》:“四望水源自陵州仁寿县界来,经犍为县界合大江。以今水道按之,四望水即拥斯茫水也。”《嘉定府志》“丰乐桥记”讲到:“四望溪有二源,一发荣县,一发井研。自三江镇合流。西自王村,岸渐高,水渐急。”文中的丰乐桥,就在今天井研王村镇附近,也是茫溪河的主河段。《荣县志》载:“涌斯茫水,盖晋铁山獠立名也。”可见流经金山寺的这条母亲河,溯源悠远,深藏隐秘,千年流淌。</p><p> 川主庙外水码头下游一里许,右岸一山坡,后来人都称白塔子。南宋嘉定三年,山上建有一座观音寺,寺旁一座多宝塔,该塔十三层,中空,有旋转台阶上顶,康熙年间进行过维修。按《五通桥区志》的描述,观音寺为尼姑庵,建国前有尼三人,主持姓明。很可惜,这座宋代白塔,在1958年大战钢铁时期,塔砖被强拆去兴建小高炉,彻底毁损。</p><p> 2020年春夏之交,笔者正在参与五通桥文旅资源普查。忽接线报,说是有人在金山镇白塔子半坡挖出一古代石碑,笔者与区文管所一行人员赶往现场,石碑发现地正好就在宋代白塔遗址处,原金山粮站的库房一侧。石碑名《张爷会碑记》,用洪雅石阴刻而成,碑高1、9米,宽0、95米,厚度0、11米,楷书阴刻,四周有阴刻的回纹。石碑题记为清道光丁未(1847年),整个碑文系张爷会记事。</p><p> 《张爷会碑记》目前保存较好,碑文多数字迹能辨认。相传,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四,为蜀汉大将张飞诞辰之日。从碑文题记了解到,金山寺民众对三国张飞的历史功勋高度赞誉,敬张飞为神明。大将军成仙后,金山寺的屠户们开设祭坛,以“张爷会”来祭奠张飞。清道光年间,金山寺盐业大旺,各地屠夫在张飞诞辰这天聚于宋塔下,自备祭品,先对张飞爷祭祀叩拜,再祈求来年雨调风顺,保佑各业兴旺。碑文落款有众多捐建人姓名。</p><p> 从道光年间,金山寺民众举办张爷会一路走来,一百七十多年的乡风民俗,在古嘉州遍布乡野,夹江“张爷会”尤甚。但迄今,《张爷会碑记》是全乐山唯一发现有文字记载的祭祀文献。</p> <p>章綦 提供</p> <p>章綦 拍摄</p> <p>章綦 拍摄</p> <p> 金山寺的制盐业,原为犍为盐场中产盐量最大,最集中的产盐地。在以农耕为主的旧中国,盐业兴则民众富庶,场镇扬名,同时带动一方经济的繁荣。金山寺的养殖种植,篾货商铺,茶坊酒肆,紧随市场需求猛增。农村喂养大量耕牛,为井房提卤赶水配备牵引动力;种植楠竹葛麻,为盐业绑扎井架笕竿提供所需建材;编织麻袋竹框,为仓储转运盐巴制作装卸工具。牛草市、篾货市、农贸市、人力市应运而生;屠宰业、餐饮业、运输业,金融业百业跟进。金山寺的传统节庆热闹非常,过年不仅有逛庙会,还有龙灯狮子灯闹街;春季不仅有抢童咡会,还有张爷会等接连不断的民俗庆典。</p><p> 民国时期,解甲还乡的军阀张仲铭,看好紧盯金山寺盐业。张二旅长把“垣浦”、“双全”两个灶房设在金山寺场口,大盐商杨明清,也把洪昌灶设在金山寺前往盐井沱的三岔口。非但如此,张二旅长还置办金粟吉祥煤矿,源源不断为金山寺各大灶房输送熬盐所需的煤炭。犍乐盐场最深的盐井——遇缘井,就出在金山寺金银坎,井深可达996米,天车竟高达73米,日输卤量达到50立方。犍乐盐场号称“井王”的福田井也在金山寺,日产黄卤300但(约70立方),可谓“天车轱辘响,黄金万万两”。</p><p> 在犍乐盐场中,金山寺是犍为盐场七个场务所中产盐量最大的一个,由盐井沱至白塔子,沿途布满数不清的输卤笕竿子,以及烧制盐巴的灶房、仓储。被煎卤熬盐而废弃的煤炭炉渣,一路上堆积成山,绵亘十里。开山匠、赶水匠、烧盐匠以及盐商运商,都说这些堆积成山的炭包,才是金山寺的金山银山。这点,我非常认同。这才能诠释“因场镇的山头光秃,秋草枯黄似金,故名金山”真正的盐文化内涵。</p><p> 我曾溯茫溪河沿岸蜿蜒上行,沿着金山寺白塔子往南,细心去察看这些炭包山的遗迹。其结论是,没有千年百年的熬盐烧煤,“金山银山”根本无法形成。如果你只是带个小洋铲去刨根问底,无异于愚公移山。毕竟,这里有太多太多考古学上的“文化层堆积”。</p><p> 无论金山银山,最美绿水青山。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文明拥抱绿色生态,古老的掘井熬盐,改进为“真空制盐”与盐化工科技。金山寺的炭山,早已草长莺飞,绿树成荫。古老的拥斯茫水,碧流绕廓,清波荡漾……</p><p> 王中其 (文)</p><p> 2021年1月6日星期三</p> <p class="ql-block">金山双桥(章綦 摄)</p> <p class="ql-block">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金山秋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