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于疫情,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读研三的孩子元月二号就回到家了,今年的寒假比往年早了些。天气虽然寒冷,今天(2021.1.6)我还是陪她到粤北(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大校友(本科在中山大学毕业),她曾几次想去了解中大在坪石的办学历史。小时候,她去过坪石老街,那时候感觉很多地方都比较冷清和破败。这几年,随着坪石研学基地的不断开发和建设,抗战时期的中大又慢慢浮现在我们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她此前看了许多关于研学基地建设的报道(当然也看了我的多次报道😂),今年寒假决定叫我陪她来看看。没想到,一来到这些基地,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她感叹道:“这些正在建设或是已经建好的场馆,充分展示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人、文、地、产、景,地域文明与精神。尤其是以尊重历史、发掘历史为核心,讲述国立中山大学等学校在坪石的感人故事、家国情怀,体现了深厚的岭南地域人文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年轻一代来实体接受教育。”其实,这就是我需要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下面还是跟随我的镜头再去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到坪石老街——中大研究院总部和定有图书馆研学基地。</p> <p class="ql-block">三星坪中大工学院研学基地</p> <p class="ql-block">武阳司中大法学院研学基地</p> <p class="ql-block">培正培道中学遗址门楼</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坪石新村的建筑学院、化工学院、塘口的理学院、天文台遗址和管埠的文学院等研学基地没去,那就作为下次的期待吧!</p> <p class="ql-block">摄影:希望与力量</p><p class="ql-block">编辑:希望与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1.6</p> <h1>附:从坪石艰难岁月中走过来的大师们</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0年9月22日,中山大学师生员工从澄江启程往坪石,途经归化、昆明、曲靖、平仪、盘县、安顺、贵阳、黄果树、贵定、独山、六寨、南丹、河池、宜州、柳州、桂林、衡阳,10月13日抵达曲江、16日进入坪石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坪石走出来的学者徐中玉于2019年6月25日去世,徐先生被称为中国的“大学语文之父”。他1939-1941年在中山大学研究生院读研究生,抄写了上万张卡片,论文30余万字;1941-1946年任中山大学讲师、副教授。换言之,坪石岁月的艰辛,徐中玉先生全程体验,在坪石读书时还曾赶到广州中山图书馆战时藏书处连县东陂省立文理学院。有关档案记载到:“查该生等研究专题所需,多须求自我国古籍,本院此类藏书特少,一时未能供给其需要,而该生等又以毕业期遇,未能久待,故前月特请求赴连县东陂省立文理学院图书馆搜集论文材料(前广州中山图书馆书籍现寄存该校。其中古籍甚为丰富),经已照准。现该生等事毕返校,以路费无着,未能启行,似应酌予补助,使其早日成行返院。为此特请核夺示复,以便转知是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坪石走出来的,还有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1941年9月,卢鹤绂留美毕业后返国救亡。11月2日到达坪石中山大学本部,在塘口村一个小地主家住下来,理学院院长康辛元感慨地对卢鹤绂夫妇说:“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在灯芯草点的油灯下,1944年卢鹤绂教授写下了《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应用》一文,第一次向国人介绍并预言了原子能的巨大潜力。在坪石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卢先生家务与著述两不误,艰辛程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坪石艰苦岁月中,走出了地理学大师、开平人吴尚时。他早年就读本校英文系,应为戴平万、洪灵菲的师弟,低三年级。后赴法国留学,回校任教,紧守坪石,写下多篇至今对中国地理界影响深远的论文,正是在坪石1941年确立“珠江三角洲”地理学说,提出“广花平原”的地理概念,撰写《广东省之地形》。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1943年在坪石地理系任教。1944年吴尚时先生与曾昭璇先生合著《雷州半岛》,与何大章合著《广东省之气候》,1947年与曾昭璇合著《珠江三角洲》发表,同年9月不幸病逝。曾昭璇先生上世纪80年代有专文纪念吴尚时教授,司徒尚纪教授著有《吴尚时》一书。“丹霞地貌”的命名、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发现,均与吴先生有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坪石艰难岁月中,走出了一位后来活跃于粤港台三地的音乐家黄友棣,这里催生出激励师生“烽火不忘读书声”的歌曲《杜鹃花》,意境来自1941年坪石铁岭。1944年黄先生在坪石借书《格罗夫氏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两次想还书,惜未如愿。2010年黄先生去世,2013年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高雄中山大学代表团访问中大,为黄友棣先生还了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坪石艰难岁月,培养了杨卓成建筑师,1941年在坪石毕业于建工系,与卫宝葵老师同班,共14人。台北的重要地标性建筑,不少来自这位喝过武江水的学者。如台北圆山大饭店、士林官邸、中央百世大楼、中正纪念馆等,因为中华民族的情怀,这些建筑充满着浓厚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意韵。2006年杨先生去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以上这些仅仅是坪石众多学子中的少数人,在坪石的岭大农学院、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培养的数千学子中,也出现了众多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坪石,文化火种保存延续的“圣地”,中华民族复兴建设栋梁之材成长的源头,至今仍然被无数学子及后代牵挂。2014年,98岁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冯颂明先生捐款200万元,设立机械创新基金,其缘由就在于1941年冯先生毕业于坪石机械工程系、坪石机械工业救国之心长存之故。</p><p class="ql-block">注:资料来自网络</p>